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险合同法定解除,是指在法定条件下,保险人可以依法单方解除保险合同.法律之所以赋予保险人解除保险合同的权利,是因为投保方的违约行为或者客观危险的变化致使保险人承担了订立合同时始料不及的高风险,为恢复利益平衡,法律凭借其对保险合同效力的强行干预来实现对保险人的救济.  相似文献   

2.
该文认为合同法定解除后,原则上应有溯及力,但须综合考虑合同性质、合同标的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合同解除的原因、非违约方及第三人的利益;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可以并用,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包括可得利益;合同条款中约定了违约金的,合同法定解除后,非违约方应有选择权,其既可以主张违约金,也可以放弃违约金而直接要求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3.
戚建基 《时代经贸》2014,(2):224-225
《合同法》第410条规定:“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因解除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该当事人的事由以外,应当赔偿损失。根据该条文的规定,委托合同的双方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且不以违约为前提。该条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引起了不小的问题,给合同当事人恶意解除合同或以解除合同为要挟以牟取不正当利益带来了便利。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解除,是劳动合同当事人提前消灭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的解除,按照合同解除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协议解除和单方解除。单方解除权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无需对方当事人同意而单方决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是一种法定解除权。用人单位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解除后会产生一些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5.
损害赔偿是指当事人一方因侵权行为或不履行债务而对他方造成损害时应承担补偿对方损失的民事责任。世界各国有关民商事交易的法律规范在确定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时,普遍采用了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现实损害(直接损失)和利益损害(间接损失)的完全赔偿原则,即违约方应当赔偿受害方因其违约而蒙受的全部损失,使受害方通过损害赔偿达到合同已被履行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合同法律关系中,因对方违约而受损的一方应当怎样获得救济,历来是合同法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于违约案件,我国法院在选择对受害人的救济方式时,首先考虑损害赔偿,还是实际履行?西方国家多优先适用损害赔偿,且无需违约方配合,便于法院执行。由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在对这两种救济方式的适用选择上有不同的侧重和价值取向。通过对西方国家理论的研究,进而完善我国的合同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排污权交易以合同形式将政府、企业和相关主体的利益捆绑为一体。经济分析法学派提出效率违约后,仿佛使得违约行为具备了合理性基础,对排污权交易体制带来冲击,这实质是公平与效率在经济生活中平衡的问题。"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在排污权交易立法中不可动摇,应首先规定处于公平基础地位的法律内容或准则,其次限制合理效率的范围,主体行为在法律制度下达成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侯丽艳 《经济论坛》2002,(21):38-38,33
□侯丽艳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依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双方当事人的约定,由一方当事人预先向对方给付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者其他替代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的定金类别有立约定金、成约定金、证约定金、解约定金、违约定金等多种形式,其中违约定金是定金中一个最基本的形式,属于法定的定金形式,也是司法实践中采用最广泛的定金形式。违约定金是指以定金的放弃或者双倍返还作为违反合同的补救方法而约定的定金。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的,若为给付定金的一方,无权要求…  相似文献   

9.
李莲叶 《经济经纬》2001,3(1):68-71
合同是市场交易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为公平地保护交易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合同法设定了预期违约制度,它源于英美法,大陆法在类似问题上规定了不安抗辨权制度,而我国《合同法》兼收并蓄,同时规定了两项制度,对此,需要提出的看法是:它破坏了两项制度的原貌和完整性,容易造成适用上的混乱;预期违约制度较之不安抗辨权更为优越,具有公平、效益、安全等价值;建议尽早修订我国《合同法》,完善预期违约制度,以默示预期违约替代不安抗辨权制度,使预期违约这一先进制度的功能和效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完整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本借鉴契约经济学上的不完全合同理论,认为合同的不完全性产生合同漏洞,合同漏洞补充适用的范围就是因交易条件的不可观察性和不可证实性而产生的不完全合同。通过诚信原则使合同关系扩大,使当事人之间的交易关系处理更有效率、更为公正,合同漏洞补充是建立在合同关系扩大化基础上的。经济学里的公平分配合同剩余利益与损失的建议方案也值得合同漏洞补充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滨 《时代经贸》2010,(5):60-61
我国《合同法》第113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应当预见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杨青 《经济论坛》2007,(4):128-129
一、合同解除权的涵义 合同解除权即合同有效成立后,当法定或约定的解除条件具备时,因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权利义务关系自始消灭或向将来消灭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论保险合同的法定解除与终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勤  张明珠魏炜 《现代财经》2004,24(5):61-64,F003
保险合同的法定解除制度是保险合同法中的重要制度。我同现行立法却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是解约原因过于泛化,把本属于合同终止的内容统归法定解除制度涵摄。本文欲从溯及力角度对保险合同终止与法定解除之间的关系作一逻辑清理,并在参考主要发达国家保险立法的基础上,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四、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解答 5.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的比较 所谓不安抗辩权,是指在异时履行的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一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在履行期限到来后。将不能或不会履行债务,则在对方没有履行或担保以前。有权暂时中止合同的履行。不安抗辩权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利益.维护公平和平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主导型经营组织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风险机制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问题之一。主导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主要有合同保护型、合同服务型和合同返还型三种形式。其利益分配机制在现实中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产生了合同违约现象。根据博弈理论,其违约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风险机制不完善,而利用期权思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风险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经济领域中所发生的失信行为表现为违约。违约大抵可以分为:(1)对于共同签署的正式合约的违背;(2)拒不履行口头承诺;(3)不遵行有关经济交往中惯习所隐古的约定。无论是哪类违约行为,都侵害了交易对方的利益,妨害了社会经济秩序,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大和社会经济绩效的降低,从而危害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违约侵害有关的财产责任的落实,必须得到产权制度的支持。政府规制违约行为的实质正是保护产权。  相似文献   

17.
违约责任是合同法的核心内容,是合同交易中保护守约方的利益,追究违约方民事责任的违约补救措施。如果合同没有法律责任为基础,合同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的权利就无法实现,权利便形同虚设,所以,研究违约责任制度对合同权利义务的有效实现具有现实意义;更何况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新的《合同法》对违约责任制度的规定较之以前三部合同法有较大的突破,因此,本文就新旧合同法对违约责任制度作归责原则、违约责任方式的比较,旨在更加准确理解新合同法的规定,以取得对实践有准确无误的适用 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浅议缔约过失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畅秋霞  姚清菊 《经济师》2002,(12):71-71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 ,一方当事人故意或过失违反合同义务 ,造成对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时 ,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文章对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条件、赔偿范围、法律基础谈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正当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不构成违约,是一种合法行使权利的行为;各种违约行为均可导致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适用,但并不意味着只要一方的行为构成违约,另一方就可以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主债务与从债务之间在一定的情形下具有对价关系和牵连关系,一方可以以对方未履行从债务为由,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为了防止当事人不当援用同时履行抗辩权.有必要对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适用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20.
在一般涉外合同中,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所适用的法律,这已经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立法所肯定.而在涉外消费者合同中,国家往往基于保护弱者利益的需要,对合同当事人的法律选择权做出限制.我国2010年颁布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称《法律适用法》)第42条首次对消费者合同的法律适用做出规定,该条将消费者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作出区分,消费者合同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以此代替"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同时在一定条件下赋予消费者选择商品或服务提供地法律的权利.此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选择方法,其适当性如何,仍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