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金融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脱实向虚倾象,而利率市场化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着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准确把握利率市场化情况下金融企业运行的新特征,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变实体经济由利率市场化的被动影响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负面影响对策的主动作为,从而有效地缓冲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程度,保持实体经济在新的金融环境下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奕 《经济师》2014,(3):194-195
文章分析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利率作用机制的效率这一角度出发,利用1996Q1—2013Q3的数据,以2003Q1为节点,运用四变量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别考察全样本和两个子样本期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贡献率和具体效应。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现阶段虽然有一定优势,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工具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广义货币供应量可控性的逐渐降低和国内信贷调节有效性的降低,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在不断成熟。建议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该向利率转移。  相似文献   

4.
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影子银行体系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有较大冲击。我国影子银行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鉴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在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复杂的,既有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优化实体经济的投资结构、将闲置资金转为储蓄和增强资金流动性的积极影响,也有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起实体经济空心化和加剧实体经济风险积聚的消极影响。应从控制影子银行规模、规范影子银行内部业务、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以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路径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成月 《当代经济》2016,(14):126-128
本文就1981-2012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考察实际利率水平与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利率传导机制的实际变化,并针对当前实际利率水平及宏观经济背景,分析现阶段利率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景下,借助SVAR模型检验了FDI、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内在机制。实证表明:我国经济与环境延续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国际道路,FDI短期刺激经济增长显著,同时也恶化了环境,长期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但FDI的溢出效应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为了理论与实践上平衡FDI、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提出了调整经济增长极、优化外资质量和结构等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以放松贷款利率管制为准自然试验,基于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产生了抑制作用,但政策效果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机制分析表明,放松贷款利率管制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打破预算软约束,弱化了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的动机;同时提高了银行间竞争程度,减轻了信贷歧视,从而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治理、加强金融部门监管以及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有助于增强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效果。研究结论为中国深层次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新的微观层面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子银行的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采用短期约束的SVAR模型,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量的冲击.结论表明,从整体上看,影子银行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会提高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并无显著影响.同时,本文还发现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量减少.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影子银行这种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融资环境等特点,改善增强当地经济实力,同时也要控制由委托贷款、民间借贷等招致的高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子银行脱缰似的发展助推并加剧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监管机构越发重视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首先对我国的影子银行进行界定,继而从融资方的需求、投资方的供给以及投融资中介的配合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兴起之表面原因,进而在探讨其隐藏的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以及系统性违约风险的基础上,指出影子银行兴起之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抑制环境下的利率管制以及当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对金融创新存在监管真空等金融体制方面的弊端,最后提出为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举措主要是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普静雅 《经贸实践》2016,(8):275-275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脚步,我国银行将全面改革,顺应全球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势必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就主要针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下的银行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探讨改革带给我们的挑战机遇,并给与相应的解决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与管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银行。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1980~2012年的数据资料,通过ARDL模型实证解析利率市场化、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然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三者之间的短期关系进行刻画。结果发现,经济增长与利率市场化、实际利率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内利率市场化抑制经济增长,长期内有助于经济增长;短期内实际利率波动有助于经济增长,而长期内,高实际利率水平则有碍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经济研究》2016,(3):96-109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避免银行挤兑和实现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是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多轮次噪音信息传递市场环境,构建了一个银行挤兑动态模型,通过综合考虑存款者对银行持有资产收益率的预期、信息加工和传播效率以及不同类型的提前取款动机等方面,探讨银行挤兑的动态过程,给出了各轮次银行挤兑的比例和数量,并刻画出相应的动态均衡;进一步通过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对基准模型进行扩展,探讨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挤兑之间关系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影响存款者的两类提前取款动机,具有稳定预期和道德风险两个方向相反的效应;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力度对比,而两者之间的比较内生于制度环境。得到的政策启示如下:在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时,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建设配套措施,强化市场约束和完善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监督作用来减弱潜在的道德风险问题;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信息的加工和传播效率,促使存款者形成稳定的取款预期,从而增强稳定效应。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2006年1月~2014年3月的样本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 SVAR)模型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银行信贷传导机制以及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阻碍主要集中在对M2指标有效性以及M2向利率、银行信贷、资产价格等中间变量的传导阶段;在不同的传导机制中,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间变量向最终目标传导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提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影子银行的发展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为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广泛、便捷的融资渠道,因此不能"一刀式"地消除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影子银行业务,但也加大了影子银行的风险,探索影子银行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监管体系能够缓解影子银行的风险。一、建立完善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利率是资产的价格,利率波动也是影子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前我国国债期货市场、  相似文献   

17.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逻辑主线,是资金价格市场化的重要举措.利率市场化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经济手段,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宏观经济形势越宽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条件越宽松,反之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会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璞 《经济视角》2012,(5):86-87
自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给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了挑战。为此,银行需通过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对策来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影子银行体系的SVAR模型来说明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随着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货币政策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非对称性影响,在影子银行体系的作用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要强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影子银行体系的作用下,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存在着非对称性,最后根据相应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鉴于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的收益存在巨额利差,目前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而利率市场化正是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由市场力量锚定资金价格,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逐步破除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的利差鸿沟。选取沪深A股上市的实体企业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利率市场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会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利率市场化会通过提高实体企业负债合理性、缩减金融投资超额收益及加强银行债权治理三条路径作用于实体企业金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