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论争管理者持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理者持股问题的由来 1932年,Berle和Means在其名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分析了美国200家大公司所有权结构后认为,所有权的广泛分散和非股东的管理者掌权是现代公司的两大特征,并据此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著名论断.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背景下,管理者可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孙玥  戴志敏 《企业经济》2003,(3):188-189
一、机构股东积极主义的历史柏利(Berle)、明斯(Means)曾在1932年发表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权》中指出:在现代公司中股东尽管是公司的所有者,但通常却不是决策的制定者,决策的制定权经常被管理者所掌握。管理者作为代理人,其自身的利益不可能和股东的利益完全一致,那么企业中就需要一系列的机制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和约束。这些机制通常包括两部分:内部控制机制以董事会监督、大股东监督为主;外部控制机制则是由于公司控制权市场以及经理人市场的存在而形成的对管理者的约束。传统上认为,由于现代公司的股权分散化,使得单…  相似文献   

3.
由于股权的分散,现代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了分离,并且出现了三种控制权安排的情形:所有者完全控制企业;管理者完全控制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联合控制企业。不同的控制情形下,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激励合约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本文分别构建了三种控制情形下的激励合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不同合约对管理者激励、报酬和效率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悦 《财会通讯》2007,(10):75-77
一、引言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管理者利用投资及成本灌水(cost-padding)的策略偏离了所有者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Berle和Means,1932)。因此,股东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机制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和约束。然而,无论是以董事会构成为代表的内部控制机制,还是以并购为主题的外部控制机制,都会造成管理者争夺公司资源的控制权,这就构成了Jensen和Ruback(1983)所称的公司控制权市场①。由于内部控制机制"从根本上失败了"(Jensen,1993),所以,并购就成为公司控制权市场中最为重要的控制机制。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并购的数量与金额不断上升。在中国,企业并  相似文献   

5.
刘惠 《河北企业》2012,(12):8-9
<正>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概述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产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斯在《现代公司和私有权》中就提出了现代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应实现分离。60年代至70年代,鲍莫尔、马瑞斯和威廉姆森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掌握控制权的管理者与拥有所有权的股东之间利益目标的差异,从而提出了现代公司制中激励和约束管理者追求股东利益目标的问题。80年代西方学者掀起了公司治理研  相似文献   

6.
梁文莉 《财会月刊》2004,(12):27-28
股权结构的国际比较表明,股权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逐渐走向集中的趋向,集中已经取代分散成为现代公司的主要特征.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公司的控制权矛盾发生了一系列变迁,这一权利基础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系统在公司活动中的目标和作用,本文将关于现代公司控制权结构问题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对公司会计控制问题的思考中,指出公司控制权矛盾的变迁是引发公司会计控制目标偏离的基本原因,公司权利的和谐配置是会计控制目标实现的基础条件.这一现实不仅要求我们反思会计控制理论,同时要求我们在具体分析公司控制权矛盾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会计控制的目标及其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企业融资活动中,产生了各利益集团,因各利益集团追求的利益目标不同,从而引发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 (一)股权融资引发的利益冲突。在现代公司中,由于股权日益分散,股东支配权弱化,出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伴随着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产生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分歧。作为委托人的资本所有者(股东),其目标是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其目标往往是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方媛 《财会通讯》2007,(6):76-78
一、公司治理与债务治理的关系Berle和Means(1932)首先提出了现代公司的特征是所有和控制权分离,由此引发了研究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对公司经  相似文献   

9.
所谓“内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inner member control),是指在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企业经理人员事实上或法律上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张泓 《特区财会》2001,(12):20-22
从公司制企业的发展规律看,企业的控制权通常掌握在较大的股东和管理者手中。从取得控制的过程看,他们都掌管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掌握着公司的内部信息。人们将这些掌握着公司决策权和控制权的人(包括大股东、董事、监事、经理等)称为“内部人”。而实际上,“内部人”是泛指大股东或经营者。这个概念的实质是指掌握企业内部信息,掌握着企业决策和控制权的人。国企经营者在自己所经营的企业,也是掌握企业内部信息,掌握着企业决策权和控制权,符合“内部人”特征。“内部人控制”是企业经营者利用其“内部人”身份通过与员工共谋取得企业控制权的相当大部分,并以此来侵蚀作为“外部人”股东合法权益。而实际上,我国国企的内部人控制中的内部人员主要是经理人员,而职工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参加公司决策和影响分配。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司的规模、技术含量、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是传统业主式企业没有碰到过的.公司制的运行造就了职业的管理者阶层和管理者市场.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一分离体现契约控制权的授权过程——作为所有者的股东.除保留诸如通过投票选择董事与审计师、兼并和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外.将本应由他们拥有的契约控制权绝大部分授予董事会.而董事会则保留聘用和解聘首席执行官(CE01、重大投资、兼并和收购等战略性的“决策控制权”.将日常生产、销售、雇佣等“决策管理权”授予公司经理阶层。但是.职业管理者取代业主控制企业的经营又产生了“代理人”问题.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出发.委托人和代理人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代理人具有道德风险、规避和搭便车等行为。公司治理机制是股东、董事会、总经理之间的责、权、利安排和相互制衡的机制。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契约关系的制度安排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被侵害。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组规范与法人财产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是通过制衡来实现对管理者的约束与激励.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安慰  谢京辰 《上海企业》2005,(10):54-56
一、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股份公司在发挥职业经理经营专长的同时,面临着严重的治理问题。这首先表现在企业的目标和行为可能会发生变化。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有一个隐含前提:企业由所有者控制并按所有者的意志来经营。而在现代公司,由于分散的小股东远离企业的实你经营,企业由职业经理控制,出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分离。这样公司的目标和行为就可能出现偏离。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是现代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控制权转移定价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而控制权转移溢价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并购双方的利益大小。基于控制权转移溢价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文章选择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文章研究我国深市和沪市2005年~2009年5年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并通过分析目标公司的相关特征,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统计得出影响控制权转移溢价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目标公司规模与控制权转移溢价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一、控制权收益及其理论模式20世纪30年代Berle和Means基于美国200家最大金融公司的分析,提出了股权分散的假设,认为公司的所有权大都分散在小股东间,而控制权则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因而造成了所有权和控制权  相似文献   

15.
财务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财务契约理论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财务约束、重新协商、控制权配置和索取权多样化等主要模型。认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根本机制是财务约束,即投资者要求企业给以足够的投资回报,否则就夺取企业的控制权从而使当前的控制人失去控制权利益。债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一是迫使管理者支出自由现金,减少在职消费和低效投资;二是作为一种控制权转移机制,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转移企业的控制权,以实现最高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6.
MBO(Management Buyout)即经理层融资收购.也就是说,它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以杠杆融资的方式来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也就是说,现代公司起源是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来实现的,而MBO则是试图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来化解企业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的重要特征.Berle和Means(1932)对现代公司的这一特征作了精辟论述.一般都认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无非是处于如下考虑:即企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导致了企业需要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其中来,另一方面导致企业原来经营者的能力不再适应企业规模扩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传统报酬激励机制对会计信息的诱致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将“经理革命”视为20世纪公司制度发生的最深刻的革命,并将其视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本质特征,以至于“经理革命”的标志,即“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成为现代公司制度的代名词。在现代大公司中,由于股权的高度分散化,股东已无力对公司的决策和经营行为施加直接影响,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已转移到职业经理人手中。 那么,这种控制权的转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对经理人员能否以股东利益为出发点深表怀疑:“在钱财的处理上,合股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的用途,像私人合伙的合伙人那样用意周到,是很难做到的。……疏忽和浪费,常为合股公司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端。”1932年,美国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组合,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所有权合约,提高企业所有权安排效率的出路是资本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股东至上”理论,公司治理采用“股东至上模式”,与此相适应产生了相关的业绩评价体系。但是这种治理模式和业绩评价体系都存在着缺陷,为适应现代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共同治理模式”代替“股东至上模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业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科学决策、高效经营和有效控制。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普遍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犬、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等情况。文章在公司治理视角下,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具体情况,讨论了内部审计机制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