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袁超 《农业经济问题》2000,21(11):45-47
一、中国农地制度安排历史回顾强制性制度创新曾经是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1 979年前 ,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经历了两次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供给的行为主体———政府意愿判断 ,两次制度安排的初衷都在于提供一种过去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利益。第一次 ,土地的地主所有变成了农民所有 ,实现了土地的私有私营 ;第二次 ,土地的农民所有变成了集体所有 ,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公营。就制度供给方式和制度供给初衷而言 ,都是为了实现政治支持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 ,并无本质的不同。然而 ,就制度本身形成的不同产权结构而言 ,却表现出大…  相似文献   

2.
<正> 黑龙江垦区是计划经济时期,在国家投资进行大规模开荒的基础上,按照所在地域、隶属关系及管辖权限的划分,形成的生产经营行政组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  相似文献   

3.
4.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一种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适应“三农”的形势需要,应长期稳定家庭承包制,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将现行农地集体所有权的权能返还给农户,使其有完整的农地产权,建立一个农户所有、法律保护、市场配置、国家干预的现代农地产权制度,也可简称“农户所有、政府干预”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农业”理论是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观念和实践变革。1991年4月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博斯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对可持续农业做了如下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 ,以及实行技术变革 ,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 ,能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 ,并不造成环境退化 ;同时 ,这种发展在技术上是适当的 ,在经济上是能持续下去的 ,并能够为社会接受的。”影响我国农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构想与实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农业生产力改造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的统一,在构成农业生产关系的诸多农业制度中,农业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和生产者与土地之间的占有关系是最基本的,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关系和谐,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反之.  相似文献   

8.
农地制度的创新与继承洪名勇一、创新与继承:农地制度变迁的双重机制农地制度既是由耕作制度、种植制度、产权制度、规模经营等组成的制度整体,又是制度系统,具有一定的制度结构。对农地制度变迁的认识,必须把握农地制度的结构变动。农地制度变迁史表明,农地制度的变...  相似文献   

9.
农业技术创新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提高农民收入都起着重要作用。现有农地制度存在着抑制技术创新需求、降低新技术使用收益、不利于构建和激励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使用等诸多弊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技术创新视角下的农地制度变迁,即坚持人本原则、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制度变迁成本最小原则和产权清晰原则,沿着双重路径,构建多元化的土地承包和承租经营形式,并完善相应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持续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采取了渐进改革和持续创新的方式。渐进改革和持续创新的意义一方面在于通过边际调整引进新制度 ,提高制度绩效 ,另一方面在于通过单边突进和由点及面的改革 ,逐步克服农地产权制度面临的各种非经济约束 ,减少改革成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 ,关键不是建立起某种绩效明显的稳定制度 ,而是选择了一种为持续创新提供广阔空间的制度框架和路径模式。一、制度创新理论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过程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创新之所以发生 ,在于新制度…  相似文献   

12.
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制度分析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制度经济学里,制度被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本文从制度与农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出发,指出我国农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实质是制度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我国农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制度问题:产权问题,流转问题,管理问题和宏观农业制度问题,并如何进行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小农户承包农地制度下,家庭农场农地流转关系具有长期不稳定性,农场要长期经营下去,必须有更高的单位农地净收益才能维持长期稳定农地流转关系。本文通过对家庭农场规模经济原理剖析认为,在小农户也可利用土地托管、农业服务市场等提高经济效率背景下,家庭农场仅通过扩大农地规模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平均成本,不能保证单位农地更高净收益,必须通过规模经济基础条件全面建设以同时深化横向规模经济、纵向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才能形成单位农地更高净收益,建立长期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出现多次变迁,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改革开放后通过制度变迁而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田制、规模经营制、四荒地拍卖制、股份合作制等5种农地制度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和探讨这5种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背景、条件,总结和梳理农地制度变迁所产生的绩效及启示,并针对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进一步改革及创新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安秀明 《农业经济》2012,(2):113-114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农地制度而言,主要是扬弃了传统的合作集体生产模式,实现了农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经济主体的内在要求,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农地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困惑,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农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应该说与农地制度有着较深的关联。本文从农地的投入产出太低、农地流转不畅、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某些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农地抛荒的生成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新土改"运动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农村经济在80年代初期摆脱了长期停滞、落后的僵局,8亿农民终于挣脱了饥寒的困扰,步上了商品化、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是什么力量扭转乾坤呢?众所公认,主要是由于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广泛推行家庭承包制的结果,但是,最近几年来,农业生产由高涨转入徘徊,农村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于是自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制度及与之相关联的土地政策,是土地利用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兵团国有农场是在五十年代初期由国家投资、军队屯垦而兴办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是国家投资、调配干部和科技人员,兵团国有农场发展速度快,形成了集约化、机械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制度变革的根源与思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制度安排是任何社会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同样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下,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是否合理。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说属于制度安排。本文首先回顾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变迁,进而分析双层经营和深化改革的任务,然后讨论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论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季虹 《农业经济问题》2001,22(10):28-31
本文通过考察农地改革历史、农地使用现状,在总结农地使用制度改革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借鉴已有成功经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