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正逐步完善,但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对盈余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尚缺乏必要的实证证据。文章以"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标准,以我国2009年至2011年深市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和真实盈余的影响,并进一步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选择2012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基于GLM方差分析法和传统最小二乘法的检验表明,内部控制可以显著地抑制应计项盈余管理,却无法显著地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内控制质量越高,企业更倾向通过改变现金流支出和酌量性支出来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用2SLS方法校正内生性问题后,主要结论依然得到了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2010—2017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作为样本,对融资需求、内部审计以及企业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重点探讨了融资需求在内部审计和企业盈余管理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内部审计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融资需求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融资需求能够增强内部审计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以2005—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激励与约束的视角,结合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实证分析了我国企业的高管薪酬激励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对高管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大多数企业已建立了高管薪酬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高额薪酬能抑制冒险的盈余管理行为,只有当高管薪酬水平较低时其盈余管理程度才会提高;高管的薪酬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而且激励强度较高的企业内部控制通常较好,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高管基于薪酬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下,基于业绩的薪酬激励不是高管盈余管理的直接诱因,增强激励强度反而对盈余管理具有抑制效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动机理论对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进行理论分析,说明我国创业板企业管理层为稳定股价和拓宽融资渠道,存在更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同时,创业板企业信息批露需考虑秘密性和复杂性后进行选择性批露以及其内部控制的不健全性,给创业板上市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因此,监管机构应加强对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信息批露的监管。同时,提醒审计机构在对创业板企业进行审计时,需注重审计的质量,增加审计程序,保证审计质量。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信息的角度出发,指出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企业是否会选择实施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受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本高低的影响;另一方面,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方面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起到抑制影响。进而得出结论,通过降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本,能够减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2009—2016年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机构持股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无显著影响,却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在控制了内生性等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持股能够通过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价值造成的长期负面影响,显著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8.
内部控制为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内部管理活动,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企业的管理人员会比较重视内部控制。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常常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在某种条件下就影响了盈余管理进而制约到与企业存在盈利相关的内外人员制度。本文以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定义为切入角,浅析内部控制目前存在的缺陷以及对其进行的修正将会对盈余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熊婷  程博 《财会通讯》2013,(12):46-48,52
本文以2010年深市A股非金融行业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操控性酌量费用显著负相关。表明高质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10年至2012年河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与企业盈余信息含量的相关性,以促进企业在改善内部控制的同时提高其盈余信息含量,为相关利益者提供更加真实、有用的信息。将比较定性化的内部控制各要素定量化,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要素中的风险评估因素与盈余信息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2008~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内部控制对高管权力引发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抑制了权力高管的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却引发了更加严重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进一步检验发现,在法制水平较高的地区,内部控制更能显著抑制应计盈余管理活动,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却没有明显增加,说明较好的法制环境促进了内部控制治理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上市已经成为物流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多数企业都会开展盈余管理活动,以获得上市资格。本文以物流企业IPO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形式为切入点,分析其盈余管理活动多采取剔除不良资产、关联交易剔除法等方式,并结合物流企业IPO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动机,提出了盈余管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利用我国深圳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考察公司内部控制以及会计师事务所选择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与聘请高质量审计师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总的来说,内部控制质量和高质量的审计师都能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且二者在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过程中存在替代关系;内部控制以及审计师的作用受到会计师事务所注册地与上市公司注册地是否在同一省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范添琪 《财会通讯》2021,(13):44-47
本文选取2012—2018年沪深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盈余管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内部审计质量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盈余管理会抑制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盈余管理会削弱内部审计质量对协同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A+H”股公司2017年率先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制度背景,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与双重差分回归(DID)相结合的方法检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提高了真实盈余管理与未来盈余的相关性,表明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增强了真实盈余管理传递未来盈余信息的非机会主义动机。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效应主要存在于审计质量较低、内部控制较弱的公司中;而且当关键审计事项描述段涉及应收账款减值和坏账准备、应对段涉及估值专家工作、公司净营运资产较低时,这一效应更显著。这表明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可能通过改善审计质量和内部控制水平、限制应计盈余管理空间而增强真实盈余管理的非机会主义动机。  相似文献   

16.
王鑫 《财会通讯》2021,(22):64-68
文章选取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税收激进度和盈余管理策略对企业费用粘性的作用与影响,并进步探究税收激进度对盈余管理策略和费用粘性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应计盈余管理会显著抑制企业的费用粘性,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加剧企业费用粘性;税收激进度越高的企业费用粘性程度就越高;税收激进度显著抑制应计盈余管理对费用粘性的治理效应,同时显著增强真实盈余管理对费用粘性的加剧作用.进一步发现引入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能在税收激进度和盈余管理的负向影响中起到较好的治理作用,进而更利于费用粘性的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盈余管理,在国外已有近20年的研究发展,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已经初步形成。在我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对盈余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也陆续出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内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势头越来越足,这给经济市场和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危害。美国的安然事件,中国的银广夏事件,由于企业迫于上市信息披露的压力,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使自己满意的会计数据,导致企业的破产,给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本文从盈余管理概念入手分析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然后对企业盈余管理治理所采用的手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重点讲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与以往单纯从内部控制这一规则治理机制出发研究盈余管理的文献不同,引入关系型交易这一关系治理机制,探讨两种不同的治理机制及其交互作用对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随着供应商/客户关系交易比例的增加,上市公司进行正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供应商关系型交易诱发的正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对客户关系型交易诱发的应计/真实盈余管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会计盈余本应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但是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会直接引起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了所谓的“私有信息”。会计报表的提供者,由于拥有了较完整的内部信息,就拥有了控制报告盈余的弹性。有学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盈余管理存在的直接原因,本文基本支持这样的观点,并不再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将着眼点放在盈余管理主体的讨论上。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现行市场机制下,盈余管理行为在上市公司颇为常见。上市公司普遍通过资产重组、资产减值、资产处置、关联方交易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然而,上市公司对利润进行操纵、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表等行为致使投资者依据不可信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经营情况做出错误的判断,对资本市场发展形成巨大阻碍。对此,本文以上市企业H公司为例,分析其盈余管理的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