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受到人类重视。在现实的行动中,我们要树立"差异共存、竞争生存,协同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把握三个维度:差异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竞争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动力;协同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叶琛 《重庆与世界》2012,(1):63-64,71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读,提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根基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实践的观点,并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针对当前的中国生态现状,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忘记了二者的同一性前提,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畸形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也没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斗争性要求我们必须发展科学技术。两方面结合决定了我们的必然选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洁 《改革与开放》2011,(22):132-133
人与自然是一种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是既矛盾又斗争的一个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与表现,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就要运用统筹兼顾的这个方法,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同时还要做到正确认识科学有效的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走一条生产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保持平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人与自然的进化史是互相斗争回旋式发展的历史,但人与自然相互斗争的主动权由人类掌握,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通过分析自然反馈给人类的各种信号中不断进行自我审视,从社会、经济、自然三维角度全方位考虑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反哺自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文章以黄姚古镇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找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点,探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必要条件,把握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人口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分别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口发展是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体现,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发展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口发展影响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口发展是人与人和谐的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8.
吴航 《科技和产业》2002,2(9):23-26
本文在回顾人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恶化及人口剧增是现实中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以此为指导,切实提高人口素质,正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府职能及实现全球范围的合作,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已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过不懈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在坚持把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的同时,努力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进行理论解析,从人口、资源、环境、时间、空间五个方面,分析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实施“人口零增长”、“资源利用效率‘十倍’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自然资本投资”四大战略,以促进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从现实维度论述人与自然的多维度的辩证关系,系统阐述了自然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和人对于自然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的全面的诠释。恭城模式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具体实践,其中隐含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关于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文章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结合恭城模式的具体实践,给予人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我党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和谐思想的提出,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成为我们追求的新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要义1.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一个哲学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说的是人与大自然的统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讲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问题,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天人合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内在的相通和契合点。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过分的追逐经济利益,而忽略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导致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糟,我们应该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做好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成正兴 《发展》2010,(2):55-55
社会要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和谐发展的,离开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和目标指向。人的和谐发展还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人口安全是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处于最佳状态,其发展趋势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对国家安全形成强有力的支持。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人口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是决定因素,人口安全决定人与自然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观是在对人类中心论及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过程中逐渐成熟的,它的根本点就是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目前主要有三种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和谐、人与自然的社会性和谐。从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理分析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本质特征都是一致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生态文明观能帮助人们科学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外延。寻找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背景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生态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蕴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思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以及强调科技在发展生态经济中的作用。新时代下中国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是:培养经济理性思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加强生态经济法律和制度建设,实现生态经济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一种稳定的社会状态。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在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应当是农村与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农村与农业经济活动的需求增长与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相适  相似文献   

20.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卫军 《特区经济》2007,216(1):275-27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当代生态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其追求目标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生态伦理学的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