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晓明 《金融博览》2014,(17):30-31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认识到金融稳定在经济稳定中的重要性,相应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微观监管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三政策组合,各国也普遍开始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三政策与各自目标间的关系及交互作用已成为各国关注和最具争议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美国三政策组合的实验及效果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采取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搭配来同时实现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目标,这是一次全新的经济金融政策实验,其结果关乎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实践揭示,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效果及经济目标具有重大影响,并且其对经济稳定的影响可能超过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热衷于金融创新的金融机构泼了一盆冷水。有人认为,正是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债务抵押支持证券(CDO)这类创新性金融产品的大行其道导致金融风险在全球的扩散和放大,进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出现。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就会发现,金融创新并非罪魁祸首,对金融创新产品、创新机构的监管不力才是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演进过程中,金融监管制度性缺陷、监管漏洞和监管效率低下等是危机深化的重要因素;在危机的救援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成为英美等国的重大政策举措.为了防范风险,夯实应对金融危机的体制和政策基础,中国应该着力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努力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与安全,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进而保障金融安全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德发 《中国外资》2008,(12):54-56
在2008年全球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美国为基点,迅速蔓廷到欧洲,乃至全球。金融危机以事实证明了既有的监管体制失效。金融监管失效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实主要原因是当前的世界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经济金融化趋势导致金融行业监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倒是金融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各国为支持本国金融行业发展,不断放松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两者相互交织、互相促进,最终导致监管失效。因此,在此金融危机发生之际,在对于当前金融发展趋势有一基本的认识的基础上,反思当前金融监管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仍在不断演化和发酵,走出危机尚待时日,有必要从更高层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具体途径。本文在对全球金融危机演化态势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提出:(1)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与政策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竞争,造成了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资源困境与环境浩劫;(2)金融话语权垄断与滥用无度导致了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对立竞争,造成了掌握经济金融话语权的精英贵族对其他人的压制与剥削。进而提出,要真正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就必须切实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即破除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与政策迷信,从技术金融、工程金融向人文金融、人本金融转变;破除金融话语权垄断与滥用无度,从精英化金融、贵族化金融向普世性金融、普惠性金融转变。  相似文献   

6.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银行业发展策略必将从整体上改变。银行将更加重视在传统优势领域竞争,金融产品的创新将更加审慎;银行业务将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回归;银行业务将适应更加严格的监管以及承担更少风险、更具挑战的经营环境。全球金融危机重新定义了银行竞争和取胜的规则,使得金融服务格局发生了最为深刻的变化。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银行业不但要全面审视、客观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而且能够正确判断后金融危机时代业务发展与银行核心竞争力相符的全新经营模式。同时,为避免和平息今后危机发生,监管当局应致力于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加强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监管、实施宏观与微观监管、并表监管、经济逆周期监管以及完善监管保障建设,以此促进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融合,各国之间交叉投资日益普遍,部分国家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制定了对外商投资的安全审查机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部分国家也从金融安全与稳定出发,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际性银行的审查与监管.本文以美国及英国对外商投资的安全审查及对银行业等的准入审查为例,探讨如何建立我国的金融安全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8.
张俊文 《时代金融》2013,(17):278-279
我国的经济金融改革发展到了新阶段,在面对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改革的内源动力要求我们现行的监管格局对新的金融市场发展与金融现象做出回应。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已经宣告了中央银行去监管职能改革思潮的失败,作为以"一行  相似文献   

9.
金融创新条件下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宝 《海南金融》2006,(12):4-8
金融危机的现实破坏力及银行监管的成本收益问题迫使人们对监管有效性问题进行思考。本文通过对现代银行监管理论的一个概括性评述,得出了监管理论对我国实践的启示,并归纳总结了金融创新对我国监管实践提出的新挑战,为探索有效银行监管的路径提供逻辑及理论上的铺垫,进而从成本收益的视角对金融创新条件下有效监管边界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监管敏感区”,探析了金融创新条件下实施有效监管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为全球经济危机,至今欧美国家仍在寻求救市手段用以防止经济的衰退.次贷危机爆发的经济原因已表面化,可是从美国政府监管模式上看,美国金融业市场化的无序竞争与美国政府放纵式的金融监管对金融危机发生并在全球蔓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金融法律监管体制中的欠缺,我国金融业应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1.
当前金融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加上金融本身的高风险性都决定了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性,同时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明显显现出来。因此,本文对次贷危机爆发的金融监管层面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国际金融监管层的改革,同时结合我国现状,探究国内金融监管在今后的发展完善之路,是本文最后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在多极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必须从自身金融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出发,确定合理的监管框架,既不能盲从发达国家对金融业的限制性措施,又要防止重蹈金融危机的覆辙。  相似文献   

13.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监管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已经缓和,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面临压力和挑战,探讨中国金融业监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业监管发展趋势以及中国金融业监菅现状,探讨中国现行金融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后金融危机时代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业监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监管新政"的提法很有意义,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出台了罗斯福新政.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冲击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的形势下,无论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出台了各自的监管新政.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子银行和离岸金融相互关联,对金融危机的产生与蔓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手段进行金融监管改革,控制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的规模与行为,相对有效地降低了金融风险。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及危机后欧美国家采取的主要监管措施,进而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在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我国影子银行和离岸金融的金融监管改革提出框架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大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困境。引发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监管导致的金融衍生品的全球性泛滥。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如何加速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以迎合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如何又快又稳地发展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并少走弯路?金融危机从侧面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7.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不断蔓延,加强金融高管薪酬监管已经成为同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在介绍周内外金融高管薪酬监管体制改革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企业薪酬监管体制改革的思路,包括监管对象涵盖所有金融企业、监管范围扩大到中长期薪酬、从对薪酬结果的监管延伸到对薪酬机制的监管等.  相似文献   

18.
频发的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回顾了近三十年来六次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共性特征,并总结其原因和规律,进而通过对比历次金融危机的救治措施,提炼出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中欧的经济金融合作取得了广泛的进展。该文在介绍了中欧经济金融合作的基本背景以后.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全球经济不平衡及中国、欧洲的地位,亚洲货币安排及欧洲经验,以及资本市场发展和监管。  相似文献   

20.
在多极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必须从自身金融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出发,确定合理的监管框架,既不能盲从发达国家对金融业的限制性措施,又要防止重蹈金融危机的覆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