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的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河段沿程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研究成果表明:除枝城站在枯水流量下水位略有下降外,上荆江在中、枯流量下水位也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沙市站枯水位下降最大,下荆江河段水位在同流量下略有下降。除枝城站枯水位变化受卢家河浅滩形成的沙坎石泓影响外,三峡工程蓄水后影响荆江河段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的...  相似文献   

2.
童辉  袁晶  陈泽方 《人民长江》2012,(Z1):108-110
根据汉江河口段实测河道地形资料,从河道平面、深泓纵剖面、深槽、河床断面形态、河道冲淤变化等方面着手,对该河段的近期河道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河段属典型的"两堤一江"河段,河道微弯,为单一河槽,河道较为窄深,滩槽高差较大。受两岸堤防和护岸工程的约束,河道横向变形不大,纵向变化以淤积为主,河床断面形态基本稳定。总的来说,近年来该河段河势基本稳定,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总体上仍将维持现有河势。稳定的河势也为河道内的工程建设、取水设施布置以及经济发展布局等提供了有利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洞庭湖水位总体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吞吐型湖泊,由于地理位置和来水条件的特殊性,湖泊水位变动不仅受气候因素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受到长江和四水来水等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近50年来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洞庭湖水位变化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对近50年(1961年-2008年)洞庭湖水位的整体变化特征及年际和年内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年际变化,重点分析了三峡等水利工程的影响,而年内变化,则主要对水位与各补给水源相关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到丰枯水季各月水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汉江河口段航道整治工程以疏浚、清障为主,辅以必要的护岸、护滩、填挖槽等工程措施,本文采用河道演变分析和一、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该航道整治工程的效果及其对河道行洪的影响,并优化了工程方案.研究表明:(1)丹江口水库自1968年正式蓄水以来,汉江河口段河道总体冲刷下切,年内洪淤枯冲;影响河道演变的主要因素有:丹江口水库、长江与汉江顶托和天然节点与人工护岸等.(2)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汉江河口段上段流速趋于减小,下段流速趋于增加;河道流速分布趋于均化.(3)航道整治工程对河道行洪的影响有限,最大洪水壅高9.4cm,优化方案的最大洪水壅高7.0cm.  相似文献   

5.
水位变化是影响堤防稳定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定量分析赤田港堤防在不同水位变化条件下的迎水侧堤坡稳定安全,考虑水位变化速率影响,对堤防迎水侧进行堤坡稳定有限元计算。分析赤田港堤防在不同水位变化速率、堤坡比和冲刷深度影响下堤坡稳定安全的变化规律,对赤田港现状堤防结构优化和除险加固措施选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江上游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对调节流域水文过程、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汉江上游植被变化和驱动因子具有重要价值。采用MODIS/Terra的NDVI数据和Land Cover数据分析了汉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NDVI的变化规律,结合气象数据和DMSP灯光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的影响,分析了植被指数变化的主导性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1-2017年汉江上游NDVI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年均NDVI介于0.5~0.62之间;同种土地利用类型的NDVI年际变化不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NDV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DVI从高到低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用地、灌丛、常绿针叶林。月平均最高气温是影响月NDVI变化的主导因子,夏季NDVI变化与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关系较大,冬季NDVI变化与气温相关性较高。气温和降水与NDVI年变化的相关系数高于平均灯光强度变化,即年尺度上气象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高于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7.
汉江中下游丰枯水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汉江中下游丰、枯水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于2019年6月丰水期和2020年1月枯水期对汉江中下游(丹江口-武汉段)开展全面调查,布设了18个干流采样断面和2个支流采样断面进行采样和分析,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干流综合污染指数在丰、枯水期整体表现为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衡水湖1994—2017年间的水位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法分析衡水湖水位年际变化特征;计算以月为单位的平均水位,分析衡水湖水位年内变化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累积距平法分析各因素与水位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绘制月水位与降水量(蒸发量)、引水量(工业用水量)的折线图,分析各因素对年内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衡水湖年际水位变化表现为波浪式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77 m/a;月平均水位从年初至年末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7月下降速率为0.139 m/月;年水位变化受蒸发量影响显著,受降水量的影响较弱,与引水量的相关性最弱。  相似文献   

9.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2013年运用以来,坝下游近坝段中、枯水期水位较建坝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到2018年枯水位最大下降1.67 m,造成船闸闸槛水深不足,影响船舶顺利过闸。基于对该河段实测水文、地质、河床地形资料分析,对坝下游近坝段水位下降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枢纽的清水下泄和河床床沙易被冲动,使河床平滩河槽冲刷下切和展宽,是造成坝下游中、枯水期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对坝下游近坝段平滩河槽进行护底、修筑潜坝等工程措施来防治河床冲刷并适当抬升河道枯水位,同时建议尽快修建引江补汉工程增加汉江中下游枯水期来水流量,从根本上解决船舶过闸问题和坝下游河道中、枯水期水位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汉江发生了自1983年以来流量最大、洪量最大的秋汛.分析了这次汉江下游秋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皇庄至沙洋历年洪峰水位、洪峰流量过程沿程相应;单站洪峰水位、洪峰流量过程连续、峰形相似、变化趋势相应;皇庄至沙洋河段洪水水量基本平衡.皇庄及沙洋水文站洪水期实测洪峰流量资料反映了河段高洪期的水流状态,出现皇庄、沙洋洪峰流量差值较大现象符合水流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连续4年对黄河内蒙古段河道28条大断面进行测量,提取测次间河岸蚀淤量,分析了2011-2014年间汛期和非汛期黄河内蒙古段河岸蚀退与淤进速率频率分布特征,以及河岸蚀退和淤进与水沙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侵蚀性岸段占64%,平均蚀退速率0.147m/d;淤积性岸段占31%,平均淤进速率0.335m/d。不论蚀退还是淤进的速率频率分布都表现为明显的正偏,其对数值都呈现为正态分布。河岸蚀淤量统计结果显示河槽缩窄趋势近期已减缓。河岸蚀退速率与淤进速率都与流量成正相关,分析揭示河岸蚀退速率及淤进速率与水沙因子的关系主要是河岸蚀淤响应洪枯期流量变化而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黄河流域陆表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开展陆表水域的动态变化监测,有助于掌握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与变化状况,对于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Landsat数据提取2000—2019年黄河流域陆表水域分布,分析了黄河流域陆表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流域陆表水域空间分布不均衡,上游陆表水域面积占流域陆表水域总面积的60.3%、中下游占39.7%,其中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陆表水域面积占比最高,分别占40.3%和17.0%;(2)近20年间,流域陆表水域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幅约为49.0%,其中上游地区对流域陆表水域总面积增加的贡献度最大,达到47.7%,中游地区贡献度次之,为42.7%,下游地区贡献度较小,只有9.6%;(3)从流域来看,渭河和汾河流域的陆表水域面积增加较为明显,2000—2019年期间,分别扩大了113.17 km2和55.75 km2,增幅约为139.9%和152.4%。  相似文献   

13.
以1998~2008年每年年报和月报等综合成果报告为依据,在分析流域排污增长状况基础上,从流域整体层面上分析了江河、湖库水质和富营养化变化状况以及水功能区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状况,分析了长江流域11 a间水质发展趋势。最终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水污染依然严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江南京段六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及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乐 《水资源保护》2012,28(1):71-75
对长江南京段六大水厂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并对水质较差的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上元门水厂取水口所属水功能区水质最差,其次是远古水业、浦口水厂的水源地水质。长江南京大厂工业、渔业用水区(左岸),长江南京浦口饮用、渔业用水区(左岸),长江南京上元门燕子矶饮用水水源、渔业用水区(右岸)这3处水源地2008年以来水质较往年明显降低。②造成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恶化的污染源主要包括排涝泵站、工业企业排污和污水处理厂不达标排污。③总磷是六大水厂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因子之一,其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影响权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5.
河道裁弯及三峡工程运用对荆江石首河段的河床演变产生了显著影响。结合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河段近50年来的河床演变特点,主要包括河床冲淤、平面及断面形态调整三个方面。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裁弯使得石首河段平面形态发生显著调整,1966-1975年该河段深泓平均摆幅达42.0m/a,且总体向左岸摆动。三峡工程运用后,大规模护岸工程的实施使石首河段的平面形态趋于稳定,深泓平均摆幅减小到29.8m/a,但北门口下段、调弦口弯道等位置的深泓摆动仍较为剧烈,使得这些局部河段岸线崩退现象十分明显。此外还分析了石首河段断面形态的调整过程,并建立了河段平滩河槽形态参数与前5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经验关系式,用于反映河段平滩河槽形态随水沙条件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长江城陵矶—螺山河段水位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长江城螺河段水位80年代以来较50-60年代明显抬高,一般估水位抬高,1.20-1.50m,高水位抬高0.50-0.76m,城陵矶水位在受到顶托时抬高可达1.80m以上,本文依据40年来荆江及洞庭湖间水量,沙量等实测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下荆江裁弯后中速了三口的萎缩,江湖关系与下荆江出口河势发生变化所致,这一分析成果可为制定长江防洪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长江城陵矶-螺山河段水位抬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文忠  郑亚慧  刘建军 《水利学报》2001,32(2):0029-0035
长江城螺河段水位80年代以来较50~60年代明显抬高,一般枯水位抬高1.20~1.50m,高水位抬高0.50~0.76 m;城陵矶水位在受到顶托时抬高可达1.80 m以上。本文依据40年来荆江及洞庭湖间水量、沙量等实测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下荆江裁弯后加速了三口的萎缩,江湖关系与下荆江出口河势发生变化所致。这一分析成果可为制定长江防洪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分析了引水引沙对宁蒙河段淤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引水引沙只是影响宁蒙河道淤积的一个因素,且不是控制性因素;在所选的计算条件下,引水引沙年均增淤量为0.072亿t,其中1986年以前年均增淤量为0.093亿t,1986年以后年均增淤量为0.054亿t.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制订事关国家大局,各时期的方略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改变的。现行的宽河道治理原则与制订时黄河大水大沙的特征是符合的,发挥了防洪的重大作用。近期黄河流域水沙和河道等基本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泥沙大量减少、防洪形势有所缓解,同时下游滩区社会经济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需求。以现阶段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改造下游宽河道的设想,建议建设高村以上主槽宽度不小于1 000 m、河槽宽度在4~5 km的防护堤以排泄8 000~10 000 m3/s以下的洪水,保障中常洪水不漫滩,同时保留现大堤以抵御更大洪水。初步分析表明,宽河道改造后对艾山以下窄河道以及河口延伸的影响都不大,但是过渡段高村、孙口的水位上升较大。成果仅为宏观的分析,建议进一步开展系统的研究,为黄河的治理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0.
针对长江中下游近50年来部分水文断面如螺山、城陵矶洪水位抬升明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问题,统计了大量水位、流量、水流含沙量以及河床地形等实测资料,并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变化与河段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变化密切相关,江湖淤积及河道形态变化是造成洪水位抬高及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