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可再生能源是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石,在可再生能源由补贴支持发展转向市场驱动发展的新形势下,可再生能源绿色环境价值对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构建绿色环境价值体系,以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作为绿色环境价值载体,拉动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双系统循环支持,加快绿色环境价值市场流通,对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引导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能源系统面临的问题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调互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期间推进能源革命、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截至2016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6873万千瓦,光伏装机也逐年递增达到了2110万千瓦。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提升,但单纯在电力系统中消纳利用可再生能源变得越来越困难,弃风、弃光和  相似文献   

3.
<正>锚定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消纳量,将有利于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高效消纳利用的矛盾,有利于促进业界进一步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内在质量问题。在全球日益重视能源安全和我国不断加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于6月1日印发公布。这一在新形势下公布的新规划,与此前的有关规划相比,呈现出许多与时俱进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发改能源[2019]807号)(简称"消纳保障机制"),对各省级行政区域设定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有利于保障我国可再生能源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全社会绿色消费,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畅想,以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重大部署,为进一步推进能源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也对清洁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为促进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我国于2012年实施了"可再生能源上网补贴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迅猛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节节攀升,但由于政策不够完善,资金来源不足,使得补贴资金出现空洞且逐年增大,并且补贴金支付的延期现象日益严重。补贴的延期支付造成了部分可再生能源企业资金链濒临断裂,阻碍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绿色电力证书制度作为一种国际上已被认可的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制度,由荷兰率先施行,随后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采用。基于国际经验,我国于2017年1月发布《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  相似文献   

7.
<正>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交易证书(简称“绿证”)被视为企业生产绿色电力的“电子身份证”,是二十多年来国际上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促进绿色清洁低碳消费的通行做法。虽然绿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核发机构、交易范围、价格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有特点、瑕瑜互见、难言完美,但都在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以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勾画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蓝图.以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重大部署,为进一步推进能源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也对低碳清洁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低碳清洁能源是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高速增长推动电力供需格局不断演化。一方面,能源的新旧交替加大了供给侧的不确定性,给电力稳定供应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低碳转型是全球共识,可再生能源作为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其未来的增长趋势不会改变,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也将不断走高。电力系统如何适应可再生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如何自我优化,是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可再生能源提出了新要求,即既要“促转型”,又要“保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应在推进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消费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能源发展道路。新时代对能源行业提出绿色发展新要求。我们必须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精神,持续推进能源四个革命和国际合作,做到心中有“数”,推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能源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推进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集团公司也将绿色低碳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绿色低碳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油田企业打造世界一流,实现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低碳发展政策环境出现新变化受国际碳排放交易规则不确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这吹响了我国向绿色发展新时代挺进的冲锋号角。近年来,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各界关注度日益升温。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地  相似文献   

13.
<正>科学规划和管理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才能促进我国海洋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推进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近期,国家海洋局会同财政部制订并颁布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制  相似文献   

14.
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经济体量差距较大,油气资源与风、光、水力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结构转型等使中亚国家以传统油气能源为主的结构也面临能源转型压力。在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下,哈萨克斯坦可再生能源发展跨入快车道。乌兹别克斯坦低碳发展相关战略有力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积极推出可再生能源相关支持政策和举措。土库曼斯坦国内现已建成多个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塔吉克斯坦大力建设水电站。建议中国与中亚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能源合作;加强能源产业链建设,促进能源安全;锚定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区域碳中和;加大绿色融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跟踪地缘政治动态,加强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全球能源以高效、清洁、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能源转型进程加快推进,能源投资重心向绿色、清洁化能源转移,新能源发电已然成为全球发电的重要力量。其中,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占据着绝大部分比重。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可再生能源衍生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它的两个重要特点就是新技术和可再生,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能系统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桂林供电局按照 "清洁低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利用"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积极引导、构建节能、低碳、环保社会。 电源侧绿色引导桂林供电局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施节能调度,支持水电、风电、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助力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减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不断深入,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建设,能源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持续迈进。电力在当今能源转型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以最新公开数据为基础,用数字变化讲述2018年我国能源转型中的"电力故事"。可再生能源装机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18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19.0亿千  相似文献   

18.
<正>氢能来源广泛、应用场景丰富,可实现电网、热网、油气网之间的联通耦合,是未来二次能源体系中电能的重要补充。绿色氢能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和能源变革的重要方向,也将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技术与产业竞争的焦点。我国近期发布的《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也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制氢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和基础性内容,也是提升能源系统本质安全的长远性战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实施十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务实推动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亮眼“名片”。截至2023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14.5亿千瓦,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23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球约60%。  相似文献   

20.
<正>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在新形势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确保我国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我国安全高效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紧迫任务。本文梳理了建设能源体系在不同时期面临的重点任务与具体经济社会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我国能源体系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