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竞业禁止协议,就是指企业与雇员签订的要求雇员在任职期间或者离开工作岗位后一定期限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企业同类经营的协议.关于竞业禁止,在法理上,按照产生的依据,可以将其分为法定的竞业禁止和约定的竞业禁止.法定的竞业禁止源于法律明文规定,如《公司法》对董事、经理同类经营活动的禁止性规定.约定竞业禁止是指雇主以合同或者合同条款的形式,对雇员的从业予以限制,目的在于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制止不正当竞争.本文所讨论的是约定的竞业禁止.如何认定竞业禁止协议的效力?笔者认为,在认定竞业禁止协议的效力时既要考虑雇员的利益,又要考虑雇主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的流动,尤其是向竞争企业的流动,引发泄密等侵犯商业秘密的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劳动关系的形成为劳动者接触、知悉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创造了务件,加之商业秘密的价值性、秘密性和人格化特征,伴随人力资源的流动使用人单位防范泄密行为有相当的难度;面对用人单位商业秘密权与劳动者执业自由权之间的矛盾冲突,明智举措是:着力强化劳动权保障和优化竞业禁止制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既有利益矛盾,又为利益依存的共同体,劳动权与商业秘密权保护始终围绕着利益而展开博弈,应充分认识到商业秘密权与劳动权保护存在的冲突,妥善协调好这两种权利保护中的矛盾,充分兼顾、平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利益;为实现商业秘密权充分保护和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的理想目标,必须运用竞业禁止合同合理规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周兢 《经济论坛》2006,(7):129-130
近期,掌握微软核心技术机密的李开复博士突然跳槽到Google,微软因此起诉,指控李开复违反“竞业禁止协议”,再次引发了业界对经理人职业道德及“竞业禁止”规则的讨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竞业禁止协议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相关案例和纠纷呈上升趋势。2000年12月27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对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诉陈穹案做出一审判决,否定了该案中竞业禁止协议的效力。2002年6月北京市二中院审结我国加入W TO后北京审理的首例竞业禁止案件,跳槽副总裁被判决赔偿6.5万元,尽管法院做出判决的依据是公司法有关“竞业禁止”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商业秘密保护与竞业禁止制度的关系及竞业禁止的有效性、合理性及判断标准等理论问题,对完善我国竞业禁止制度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商业秘密保护中的不可避免披露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商业秘密的窃取或潜在的窃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从法律实践来看,无论是传统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侵权法,还是后来的竞业禁止协议(No competeAgreement orCovenant not tocompete),它们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方式都具有两个主要缺  相似文献   

6.
闫艳 《时代经贸》2010,(2):67-67
竞业禁止义务的内容是要求公司内部人不得为己利,经营与本公司竞争的同类业务。本文试图从董事竞业禁止义务的逻辑起点、控制股东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责任形式、对竞业行为的监督等方面,进行公司内部人竞业禁止义务的商法透析,使公司治理的实践者把握自身的位置,了解最新的商法理念,梳理与公司之间的竞业关系。  相似文献   

7.
竞业禁止规范与商业秘密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香真 《经济经纬》2007,(4):150-153
在现代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商业秘密作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和企业经济活动发展的基石越来越受到重视,商业秘密的保护也成为我国司法保护的新热点。竞业禁止是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有关竞业禁止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较灵散,不宜操作,不利于竞业禁止的规范。作者试图对我国商业秘密保护中竞业禁止的规范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合法使用劳动者的重要标准之一.我院从2002年开始的对非在编职工进行社会保险推广,针对复杂的人员结构情况,我们采取了分批次参加,从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并适当加以人性化对待的方式.至2008年初已达到对非在编职工的社会保险普及.但目前社保的监管力度不够,争异地参保政策的不统一仍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带来难点.  相似文献   

9.
饶粤红 《经济师》2008,(5):90-91
特许经营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商业经营模式。一般的特许经营合同都附加有竞业禁止奈款,目的是保护特许人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竞业禁止务款的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限制竞争的一面。如果竞业禁止的内容超过了合理的程度,则会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解除,是劳动合同当事人提前消灭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的解除,按照合同解除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协议解除和单方解除。单方解除权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无需对方当事人同意而单方决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是一种法定解除权。用人单位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解除后会产生一些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1.
曹春梅 《经济研究导刊》2015,(4):324-326,328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将协议管辖扩展适用到一般性的财产纠纷及增加默示协议管辖制度。然而,修改并未针对协议管辖制度中的管辖协议的效力提出可行判断方法。管辖协议作为单纯程序性事项诉讼契约,具有效力判断独立性特征。根据其成立及生效要件,明晰管辖协议效力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与台湾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以下简称ECFA)与内地和港、澳签署的CEPA协议在本质上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协议,将两岸四地在经贸上进一步融合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本文通过对比二者的内容、进程、背景,意图说明ECFA协议更为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用人单位对员工权利的限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法律应对此予以认可。同时法律应确立相应的权利限制 的正当性标准,以对用人单位限制员工权利的行为加以必要的规范和指导。对劳动者实行倾斜立法,只能是立法的技巧,而不 能是立法的理念,法律必须兼顾用人单位的经营利益。  相似文献   

14.
公司归入权是通过国家立法赋予公司在利益受损时的特别救济权.公司归入权制度的确立对于规范公司内部人的行为,促使内部人履行忠实善管义务,极大限度地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避免公司与内部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出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英、美、德、日等国的公司法都规定如果董事、经理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由此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应收归公司所有.而我国现行立法在公司归入权的行使方面的规定存在诸多缺陷,借鉴国外立法对其加以完善十分必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公司归入权的行使主体、行使方式及行使期间.  相似文献   

15.
刘婧 《经济研究导刊》2014,(12):191-194
中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了劳动者具有预告辞职的权利,但由于立法技术等原因该项规定较为简单和笼统。预告辞职的法律保护不仅赋予了劳动者自由辞职的权利,还与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紧密相关。在社会经济条件下,各方主体的利益与冲突并存,通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预告辞职的法律保护方式,分析中国预告辞职法律保护的特征与存在问题,阐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在维护各方法益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通过设立服务期、竞业禁止和违约金等方式构建预告辞职法律保护的利益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明英  潘赛 《经济师》2007,(2):169-170
人才的自由流动容易导致企业商业秘密的流失,竞业禁止制度虽然是保护商业秘密的有效途径,也会涉及多方面的权利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章通过探讨在竞业禁止制度中实行转会制的做法,期望在各种利益冲突间寻找平衡点,在诚信、自愿、公平的前提下保障各市场主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普通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应当签订就业协议书,作为制订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高校亦据以统计毕业生就业率。然而,就业协议书并没有实质作用,从社会各方的反映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协议书的态度,不难看出就业协议书处境尴尬、步履维艰。而行政规范性文件对高校在就业协议书中法律地位的变更——从签约方变更为鉴证方、登记方亦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8.
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关系到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都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法律文件,两者紧密相联,分别签订于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不同阶段.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都是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所订立的书面协议,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是很多大学生感觉到困惑的地方,文章从两者法律性质的区别入手,以真实案例阐释了其相同与不同点.  相似文献   

19.
冯喜良 《经济纵横》2009,(Z1):147-149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就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福利保险等劳动事项所达成的一致协议,是协调双方劳动关系的重要措施和基本依据。2008年《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两  相似文献   

20.
刘沐霖 《当代经济》2016,(17):126-128
专利持有人在签订许可协议时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加上专利许可会伴随商业风险,所以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目的,许可方会在专利许可协议中加入回授条款.回授条款对竞争具有双重作用,有的可以激励创新、促进专利技术传播,还有的会妨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福利.因此,我们要对各种回授条款加以区分,分析其对市场竞争有何影响,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并且在进行法律规制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