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资管业新规的出台标志着多年来券商资管业跨越式发展的终结,对其传统核心商业模式将产生重大影响。《指导意见》及后续政策将有效化解资管行业系统生金融风险,对券商资管现有盈利模式产生显著冲击,也有利于为资管行业构建更公平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券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未来在加速公募化转型、研发更多主动管理型产品、设立更多资管子公司、加大创新产品研究等领域深耕。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等文件的出台为资管业务戴上了“紧箍咒”。经过三年多的过渡期,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施行,自此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开启了新篇章。伴随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券商资管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券商资管若要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资管业务转型是第一位的。当下,各家券商正在积极迎接行业变革,找寻资管转型的战略定位,可谓拥抱蝶变,全新启航。  相似文献   

3.
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等文件的出台为资管业务戴上了"紧箍咒".经过三年多的过渡期,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施行,自此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开启了新篇章.伴随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券商资管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券商资管若要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资管业务转型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4.
在资管新规确立的主动化、净值化的监管导向下,“大资管”新格局呈现出监管政策持续完善、业务模式回归本源、交叉金融领域风险持续收敛、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等特点。迈入全面制直化时代,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须坚持“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管业务本质;深化客户细分;强化渠道建设;深化资管行业合作。  相似文献   

5.
<正>有人说,如果你错过了此前的房地产投资红利,那么一定不要错过权益投资大时代的到来,尽早做好资产配置,获取时代的下一个红利。如今,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已半年有余,拥抱权益投资已成为资管行业的普遍共识。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等各类资管主体正在发挥专业优势,积极配置权益资产,权益市场的“群雄逐鹿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6.
《金融博览》2014,(19):39-39
在以“创新”为热的大众资产自主管理(简称大资管)时代背景下,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珺从银行角度进行“冷思考”,提出“大资管”是金融脱媒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全球的资产管理业迅发展,资产规模迅速扩张,这对于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人们看到但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资管业的内核结构的脆弱性问题也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商业银行理财脱胎于银行,但最终将"命定"于资管,论文尝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商业银行"大资管"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玩猫腻,一抓一个准。都不用出门,证监会就把你拎进去了。"这句话最近在资管人士口中经常可以听到。五六月份,证监会掀起"捕鼠"风暴,涉及基金、证券、保险资管等领域。业内人士表示,经过此番风暴的洗礼,资管行业将更加规范化。与此同时,今年前4个月,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已达100人,直逼去年一年辞职总人数138人,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捕鼠"行动的影响。现在摆在资管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在如何规范业务的同时,管好、用好资管人才。  相似文献   

9.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近日发布2020~ 2021年保险资产管理业综合调研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35家保险机构资产管理规模合计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2020年,全国保险资管业资产配置保持稳健态势,整体以固收类资产为主.管理的第三方资金来源呈现多样化特点,涵盖了银行资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保险资管业管理的系统内保险资金规模占比近七成.  相似文献   

10.
本次资管新规的主旨思想是统一监管,实行风险收益自担、表内与表外隔离。文章分析了资管业风险的突出表现,分机构类别简要分析了资管新规对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信托机构等非银机构资管业务的影响与建议,并进而展望了资管新规下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宋艳芬 《理财》2014,(6):64-65
2013年10月,银行资管计划产品开始正式发行,但遗憾的是,目前银行资管计划似乎并没有达到人们当初的期望,不过唯一肯定的是,银行资管计划是回归市场真正本质的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12.
邓文硕 《银行家》2024,(3):125-128
<正>2024年是国内银行理财问世发展20周年,20年来国内银行理财经历了从类存款产品、影子银行工具、类资管产品到资管产品的发展跃迁,银行理财的形态和属性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体现在银行理财的净值表征和收益表现上。特别是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前后,银行理财的估值方式经历了从“摊余成本法—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并存—完全市值法—市值法+部分混合估值法”的明显调整,银行理财的净值跟随底层资产价格变化呈现波动性,银行理财的收益也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正>2022年是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的元年,大资管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从资金侧来看,居民财富加速从房产转向金融资产。同时,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加速入市,给资管行业注入新的动力;从供给侧来看,券商资管、信托理财、基金子公司快速去通道化;银行理财净值化运行全面落地;公募基金借力“非标转标”上量,投顾试点有序推进;保险资管凭借长期资金管理能力稳健发展;国际资管巨头也借助我国金融开放的东风快速“入场”。此外,银行理财子公司、券商资管子公司等新生力量也为行业发展带来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随着非标投资受限,银行理财难以继续依靠非标增厚收益,面临较大的资产配置压力,权益投资便成为了重要的替代选择。资管新规明确规定,银行理财可以通过公募基金进入权益市场,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可以直接进行股票投资。此外,监管层曾多次表态,鼓励银行理财进行权益配置、提升专业化投资能力、深度参与资本市场。例如,2022年3月16日,银保监会强调:“要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子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之前,2020年6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推进银行与基金公司、银行与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深度合作。”2020年7月,  相似文献   

15.
白利倩 《理财》2014,(2):64-65
2013年10月底,有14家商业银行获得理财管理计划试点资格,并多数已经发行了相关产品。2013年12月,银行开始真正涉足资管产品,玩起了代客理财。发行之初,银行资产管理计划产品市场销售火爆.被众多投资者青睐,甚至有人分析,银行加入资管产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居民财富增长,资管行业中理财业务规模快速扩大。“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进入市场,必将深刻改变我国理财市场格局。本文阐述了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意义,分析了现阶段银行理财子公司所面临的挑战,建议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完善公司治理,重塑业务模式,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投研能力和金融科技应用,在与母行其他资管子公司及外部其他资管机构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资管新规有效防范化解了影子银行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资产负债业务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利用2014—2020年上市银行半年度数据,基于资管新规政策,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影子银行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信贷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相较低风险行业,资管新规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对高风险行业的信贷投放,即起到风险防范作用;第二,资管新规抑制了理财产品的发放,导致银行融资渠道收缩,进而引起整体信贷收缩;第三,为承接理财资金,银行加剧了存款竞争,存款利率因此抬升,并传导至贷款利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实体经济的融资困境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2015-2021年16家主要上市银行半年度数据作为样本,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显著降低,但该政策效果在规模不同的银行间存在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理财套利削弱了资管新规对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本文为资管新规对银行监管套利及系统性风险抑制提供了初步的微观证据,为强化系统性风险抑制,继续有效促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资管行业进入了统一监管的新时代。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的地方法人银行,由于在资金实力、系统建设、投研能力、客户培育等方面较全国性银行相对不足,资管新规出台一年来其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情况如何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湖南省地方法人银行为例,重点分析资管新政实施以来地方法人银行在流动性、投资配置、净值化转型、风控管理的发展状况,并对如何落实好资管新规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薛小玉 《金融博览》2022,(12):12-13
2022年,是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元年,也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元年。30万亿元银行理财步入“联考季”。站在岁末节点,银行理财交出了一份亮点多多,同时又存在一些“丢分项”的合格“答卷”。2023年,从破局到重塑,银行理财又将再出发。新的一年,银行理财将如何续写蝶变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