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回家路漫漫     
春运,一年一度地上演。,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年的回家之难来,那时,我还在外地上学。临近春节放假.沂源老乡的“乡长”早已替我们买好了火车票,是晚上的车次,由于是过路站.没有座票、我们5个沂源老乡混在高密度的人群中,挤上火车,串了几节车厢,也没有找到好的落脚点,只好在车厢连接处安营扎寨。  相似文献   

2.
天气越来越热,路边的大排档也逐渐红火起来,或是三五成群的老老少少碰着扎啤杯子相互劝酒,或是出双入对的年青恋人捏着肉串含情脉脉,而我的目光则会久久地停留在大排档中盛在盆子里面那堆成小山的螺蛳上——夏日炎炎中,性寒败火的良品。螺蛳给我留下的最初记忆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的我尚不懂得"药食同源"的道理,只记得每到夏日,父亲便经常买一些螺蛳回家当下酒菜。当时还未长大成人的我当然是不能喝啤酒的,但是那种一  相似文献   

3.
<正>每次从荒原上回家探亲,当我临走的时候,我是多么渴望娘能送我出门,哪怕是送我到门外几步也行,可每一次都让我失望了。因为娘从不送我出门。在我的想象中,我是多么渴望娘能像儿时一样牵着我的手或是挽着我的胳膊,一直走到村头的老槐树下,然后与娘挥手告别,我就朝前走,娘就默默看着我,我猛一回头看到了娘被风吹起的一缕缕白发……可是,娘从不送我出门。  相似文献   

4.
吴海明 《成功之路》2011,(11):40-41
周末傍晚,我和爱人从小镇上买了点小菜、营养品回家看爸妈。一家人聚在一个小院子里,其乐融融。老妈边吃边讲了个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家的故事。那是个夏天,我们家穷得捉襟见肘,几乎连吃一点食盐都感到为难。早上姐弟几个为着一点盐卤汤而争执,正好被后院的一位邻居看到了。这位也是出于好心,就对我妈说先借给我家2角钱,什么时候有钱什么...  相似文献   

5.
等待     
初冬的傍晚,天色早早地暗了下来。回家的路上,母亲打来电话,语气中有些焦急。说父亲下午三、四点钟出去遛弯儿,到现在还没回家。到他常去的活动站、小公园都找过,也不见人影。我挂上电话,直奔母亲家。 一路上,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母亲站在阳台的窗前向远处张望的身影。这场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不断地出现过。  相似文献   

6.
袁岳 《中国企业家》2009,349(20):124-124
20年前我在机关工作,回家的火车上遇到同在机关工作的唐庆国兄,后来我们各自在不同单位工作,但是直到今天虽然他在深圳工作,我在北京工作,但还是紧密的朋友。其实我们的交往的源头就在我们坐车到山东德州的时候,我请他吃扒鸡,他回请我喝啤酒,结果发现我们其实也还是老乡。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一辈子靠辛劳吃饭,但都是要强的人.在那个挣工分的年代,父母没白没黑地干活,家里仍只能勉强度日.但从记事儿起,《我们就没挨过饿,父母总会尽其所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吃是那个时代最大的诱惑.但母亲告诫我们:“到别人家玩,无论人家做什么好吃的,到了吃饭的时候,都必须立即回家,绝不能站在旁边看人家的饭碗.”  相似文献   

8.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卢作孚以个体的卑微和一个时代不断抗争、妥协、融合。他有入世进取的济世情怀,是个行动者,同时又是个心怀慈悲的思想者在卢国纶的相册里,没有任何一张跟父亲卢作孚的合影。“因为父亲实在太忙了。”卢作孚曾经在民生公司的会议上讲过一句话:“我从早上七点半迈进公司的大门,一直要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 才能够回家。”这和卢国纶的回忆是一致的,每天父亲回家的时候孩子们已经睡了,早上他出门的时候,家人还没有起床。”就算七点半迈进公司大门,从我们家坐汽车到公司大概要半个多小时, 就是说,七点钟左右他就出发了,那么六点钟就得起床。”  相似文献   

9.
王光远印象     
认识光远是在五年以前,闻其名是在更早些时候。记得当时他是来京参加第九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其间,宋灵恩社长约他就我们草拟的“中国审计大百科全书编纂方案”谈谈看法。那时,我在出版社总编室工作,负责这个选题的规划及论证,所以也就当然地参加了这个小型座谈会。初次会面,光远给我留下的印象说来深刻,倒不是因为他头上挂了几多名衔,也并非因为他那天谈论了多少学术见解,而纯粹是因为他坦率地谈论了对我们这个选题的独特看法,从其言论里,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客观态度与责任意识。原本,我们是想听听他对这个方案的意见,以便在实际操作时更科学、…  相似文献   

10.
陈曦 《中国企业家》2013,(22):110-114
从9月初开始,76岁的黄伟民一直都在忙着筹备湖南省辛亥后裔联谊会。我见他那天,参会的老朋友都到长沙了,他日程安排得很紧,上午聊了不到一个小时,他耍去长沙县统战部办事.午饭后赶回家又要接待客人,再坐下来和我讲古的时候,已临近下午四点。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会计,已经干了16年. 没有干成娘娘腔,也没有变成絮絮叨叨的唐僧.但是,从年轻小伙,到而立之年,我每一步的成长,确实都留下了会计——这个职业深深的烙印.人家叫我张会计,我会会心一笑;颈椎嘎嘎响的时候,也会呲牙咧嘴皱眉头.老人问,工作怎么样?我会说,会计真不是人干的!学生填志愿问,会计怎么样?我会说,会计,其实挺好的.  相似文献   

12.
沉默是金     
蔡仪 《财会月刊》2011,(7):I0021-I0021
我与丈夫是大学同学,是当年班级里唯一一对从恋爱到结婚的,我们彼此趣味相投,相貌相当,家庭背景也相近,算是门当户对。当时我在机关上班。他在一个事业单位任职。每天,我们两个人一起骑车上班,下了班轮流回家做饭。我是一个喜欢平静日子的女人。而他.始终无法适应这种稳定却乏味的生活.平淡的生活让他觉得疲劳不堪。  相似文献   

13.
这个周末我没有回家。 周五晚上7点的时候,母亲打来电话,问我是不是不回去了。其实她很清楚地知道这个周末我一定是不回家了,因为我已经提前告诉她很有可能不回家,况且我每次不回家都是说“很可能不回去”,时间一长她已经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了。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六岁就开始住校了。她幼儿园的时候一直是阿姨照顾,上小学以后,我回家比较晚,早上上班的时候她还没有起来。把女儿送去住校,他们都说我是“硬着陆”,比较狠心。我每次送她,她都哭,我也跟着哭。  相似文献   

15.
时光飞逝,在感觉还没有干出多少事情来的时候,却已经到了该写回忆文章的时候了。但是毕竟当年的留日,既是自己人生道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也大体上确定了之后的人生发展方向。因此,在纪念我们这批人赴日留学30周年之际,还是非常有必要留下一些记忆文字的。  相似文献   

16.
真情     
钟芳 《乡镇论坛》2014,(34):45-45
李全到茂义县暖泉镇游玩了两天,第三天他陷入了困境。在旅馆里,当老板让他续房费时。他才发现自己兜里的一千二百块钱不翼而飞了。李全很着急,他想:即使自己坐火车马上回家.也需要二百多元的路费。怎么办呢?在这个县里他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正在他着急的时候,忽然想到两个月前,自己坐兜车遇到一个人.两人在一个座位上聊得很投机.那个人自称叫赵宝,还给他留下了地址。  相似文献   

17.
崔彤 《西部财会》2003,(10):1-1
新中国的总理给老百姓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周恩来,我们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他晚年曾以少有的祈求,甚至可以说是沉重的语气对人说:你们要记录在案,我活着的时候你们不要增加农业税;我死了以后,你们也不要打农民的主意.  相似文献   

18.
angine 《楼市》2005,(17)
我来说说我和我老公买房子的经历。我和我老公都是2001年7月份毕业的,虽说毕业后两个人的工作都还可以,刚毕业的时候两个人的月薪差不多8000的样子,但是毕业后就一直租房子住,每个月除了房租,我还要给家里寄点钱,其他的就是平时两个人比较浪费,跟其他的同学比起来就有些挥霍的味道,所以到年底的时候也没攒下什么钱。手上也就2万块钱,后来过年回家了一趟,又花了不少钱。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买房子,觉得租房子住也挺好的,不用想着去攒钱。直到2002年初又换租了一个地方,是1楼,条件比较差,太冷,冬天的时候很潮,而且在里面冻得老感冒。我老公看着有…  相似文献   

19.
快到父亲节了。每到这个时候,当子女的都想着去给自己的老爸送上节日的祝福,可我已没有那个机会了。十年前父亲节的前一天,他永远地离开了我,让我每到这个节日,都格外地想念他。1958年,父亲从黑龙江省克东县一个偏远的小村庄考上辽宁的一所财经院校。当时家里穷,父亲全靠国家的全额助学金完成大学四年学业。由于没有路费回家,几个寒暑假他都在学校度过,连过冬的棉衣  相似文献   

20.
雪中的呼唤     
儿子今年七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学校离家有三里多路,因为我在外经常出发,幼小的儿子养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每天要独自往返十几里的路程,加上交通拥挤,车辆繁多,我的心时常为他悬着。记得有一次,我到城西的工业区审计,由于路程较远,加上审计的项目时间要求紧迫,中午不能赶回家给儿子做饭。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上午,天上飘着鹅毛大雪,西北风卷着雪片呜呜地叫着,我惦记着儿子,心随着漫天飞雪颤颤的,冰凉。11点半我的手机响了,一接是儿子期盼的童音:“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我说:“儿子,妈妈今天中午不能回家了。”“妈妈,我的衣服湿了,鞋子也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