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形式。简单地说,财政直接支付就是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供应商(施工单位)或用款单位的支付方式;财政授权支付则是根据预算单位申报的用款计划给其确定一定的支付额度,由预算单位在不突破额度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完善公务卡结算制度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某市公务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公务卡制度设计原则。根据某市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办法规定以及各地改革经验,某市按照“银行授信额度,个人持卡支付,单位报销还款,财政实时监控”的总体目标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在设计上以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合理利用金财系统的支付管理平台,将财政财务管理的有关要求与银行卡的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强化财政动态监控,创新现代财政国库制度,又堵住了现金支付漏洞,最终实现公务消费透明化。初步完成了公务卡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机衔接。使财政资金在最终支付到收款人之前,仍然保留在国库中,实现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国库集中支付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斌 《事业财会》2004,(5):27-28
我国现行的财政性资金拨付方式.是通过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的,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对财政支付制度进行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就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拨付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支出管理制度。国库集中  相似文献   

4.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本文中笔者将主要针对现阶段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切实做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解决办法,以期能够更好地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刘集美 《福建财会》2003,(10):13-14
财政国库支付方式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成立财政国库支付机构,建立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将探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1年国务院批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时要求“十五”期间全面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在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国库现金管理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可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财政和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央和地方着力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同时,道里区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于2003年6月成立。经过三年多的规范和不断探索、创新,现有18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被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相似文献   

7.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就是财政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我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是从2000年开始的,首先在双鸭山及所属集贤、饶河两县及28个乡镇进行改革试点,而后不断扩大改革试点范围.2005年在省本级全面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8.
《北京财会》2003,(12):29-29
从200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及财政部要求和北京市、北京市财政局领导的指示精神.经过妥善部署、精心准备、反复酝酿,启动了北京市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单位改革。  相似文献   

9.
王燕 《西部财会》2005,(1):39-40
建立起国库部门独立的会计核算和支付清算系统,不仅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银行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职能作用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一、改革的基本情况 2004年1月,赣州市在市级机关、全额事业单位实行工资统发的基础上,对市本级财政基建、城建资金实行了财政直接支付,并取得了成功,积累了操作经验,打开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同年10月,为了稳步推进我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经市委批准同意,以市人民政府文件正式下发了《赣州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05年1月率先在市财政局、市水利局等8个有代表性的市直主管部门及下属单位共33个预算单位正式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将单位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等全部纳入改革范围,从而拉开了赣州市市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张迪  张珂 《价值工程》2008,27(3):69-7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内容,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该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它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对此本文作了说明,并基于价值工程的思维,从如何提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价值的角度,来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功能与成本,提出了几点提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使用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型财政管理体制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建新 《财会通讯》2008,(10):45-46
一、我国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一)财政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模式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公共财政框架为基础的公共支出制度。公共支出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部门预算改革、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已进入了全面推行阶段,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已基本确立.中央有160多个部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有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同时,200多个地级市和500多个县(市)也开始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敦煌市作为县级市开始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已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4.
政府采购资金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是指单位按预算申报采购计划,采购完毕验收合格后,南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单位的申请将采购资金直接支付到供应商(服务者)的方式。政府采购资金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预算单位无法直接收到采购预算资金,也就不能绕开政府采购规定随意采购、违规采购。因此,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是从源头上控制和规范政府采购资金使用,促使预算单位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有效手段。相比较而言,政府采购改革肩动较早,基本步人正常运行轨道,因此,在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之初,  相似文献   

15.
浅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从2004年起,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全国高校推广实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资金将不再直接下拨到高校,而是由高校根据财政部门审核的部门预算编制用款计划,报经财政部门批复后,在批复的计划内分别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使用资金。这种财政性资金拨付方式的根本变革必然对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以确保财政收支预算的顺利执行为目标,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不断完善和优化程序,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各项工作正在逐步向规范化迈进。  相似文献   

17.
王昕 《会计之友》2009,(15):56-57
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中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日常业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高校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阿勒泰地区于2003年正式启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3年12月,地区本级成功运行了首笔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为全地区顺利推行国库改革工作奠定了基础。2003年年底各县市也逐步推行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  相似文献   

19.
《广西会计》2001,(7):13-15
经国务院同意 ,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 ,这标志着我国财政管理改革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迈出了重要一步。逐步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实现国库从单纯的核算财政收支功能 ,扩展到对财政收支进行全面的控制 ,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的重要举措。必将对加强财政管理改革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共同构成公共财政的基石 ,成为“十五”财政改革的一…  相似文献   

20.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深化省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山东省高校从2008年6月起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资金将不再直接下拨到高校,而是由高校根据财政部门审核的部门预算编制甩款计划,报经财政部门批复后,在批复的计划内分别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使用资金。由于高校资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资金用款模式必然对高校的财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