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志聪 《董事会》2014,(5):34-34
正现有退市制度设计表面上举着"可持续经营的大棒"来警示上市公司,实际上反而弱化了对于退市的行政监管手段,制度设计表现为"为了退市而退市",这样的监管手段在境外成熟资本市场中是少见的"退市难"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上市资源有限,本该退市的上市公司依仗这个"壳"在资本市场继续苟延残喘。  相似文献   

2.
王前锋  祝兴滇 《工业技术经济》2004,23(6):115-116,126,128
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从上市公司之间竞争的角度分别建立了不存在政府监管下的会计信息市场博弈模型和存在政府监管下的会计信息市场博弈模型,通过对这两个模型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在不存在政府监管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倾向于会计造假,而在存在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情况下上市公司倾向于不造假,因此证明了政府进行会计监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冯萌 《董事会》2014,(10):18-18
正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本身具有投资价值是一个客观现实,通过行政手段简单禁止借壳上市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也很难在长期持续发挥效果,并有可能迫使重组方采取各种措施"规避"监管要求,为重组付出更高成本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是能在证券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以此促进公司规模的快速增长。在实现上市目标方面,相对于IPO复杂而严格的审核程序,借壳上市无疑是一条捷径,进而成为当前中国股市非常普遍的一  相似文献   

4.
陈维娟  龚敏  张洪磊 《董事会》2009,(10):88-90
近年来,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监管部门对法人治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权限规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但对总经理的授权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的要求,上市公司中对总经理权限做出明确规定的也不多。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上市公司需要对在股东大会、董事会上经常审议的资产处置、对外投资、技术改造和捐赠等方面的事项中就总经理权限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提高股东大会、董事会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一级市场中土地资源的给出不像二级开发市场那样具有明确的法律性和公开化的操作规程,政府监管的难度更大,需要建立一个由市场准入、进程监管、成本审核、熟地验收和退出机制等环环相扣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6.
赵开兰 《董事会》2013,(7):98-100
证监会并不鼓励借壳上市,上市部会参照发行部监管IPO的力度进行监管。从上市公司的角度考虑,净壳出售需关注:出售资产的归属和人员安置问题,可由母公司或其关联方接受出售资产和人员;购买资产的权属是否清晰、合法,盈利能力是否显著高于出售资产,是否充分保护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所持存量股份是否转让予新控股股东,以何种对价方式转让  相似文献   

7.
近一时期以来,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力度明显加大,政策法规出台速度之快为中国10年证券史所罕见。这表明中国证券市场正沿着"法制、监管、治理、规范"的道路走向成熟。在这一系列的法规中,3月29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新股重新进行了统一规范,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前后政策比较  1.对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要求。原规定为上市公司需在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8.
市场·动态     
首个"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花落义乌2月29日,在义乌召开的全国工商系统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全国首个"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冶金财会》2021,(1):18-22
我国作为世界铁矿石需求大户,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不足,铁矿石资源的经济、稳定供给存在潜在挑战。身为国有大型集团的河钢集团有限公司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为旗下上市公司河钢资源制定了打造为国际化矿产资源平台的转型战略。习近平主席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所提出和总结的"腾笼换鸟"重要经济思想,为国有上市公司河钢资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如果采用“重组”方式的公司,未来是否能够再次获得上市地位具有不确定性,借壳炒作将被釜底抽薪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明确加强对重组上市监管力度,进一步削减“壳”价值。同日,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证监会将从严监管“借壳上市”,坚决打击“炒壳”行为。笔者认为,改革重组上市(借壳上市)制度,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焦点     
《董事会》2012,(9):18-19
实际控制人披露存猫腻938家沪市上市公司披露了2011年报。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性质的公司609家,占比64.92%。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的公司276家,比例为29.42%。实际控制人性质为外资法人的公司7家。实际控制人为"其他"或未明确披露的公司31家。15家公司明确披露不存在实际控制人,如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公司的名义持股股东较为分散,认定自身不存在实际控制人。部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的披露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混淆了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概念、未披露至最终实际控制人、错误认定实际控制人。部分公司以名义股东较为分散为由认定公司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相似文献   

12.
监管控股股东滥用股权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滥用股权监管的方式可分为两种 :首先 ,来自上市公司内的监管 ,即中小股东利用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等上市公司内部机构对大股东的滥用股权行为提出异议甚至是民事诉讼而予以反对。其次 ,来自上市公司外的监管 ,即证券监督机构包括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媒体等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滥用股权予以曝光监管。本部分的分析表明 :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政府的立场、监督水平等原因 ,我国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滥用股权的监管供给严重不足。一、公司内部监管博弈分析1.小股东监管控股股东的基本模型假设一家上市公司的小股东共有 n家…  相似文献   

13.
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透析其内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审计制度安排存在缺陷、监管部门监管不力、设计不规范、目标定位不长远等问题,并于最后提出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乞景兰 《冶金财会》2006,25(8):38-39
为了满足国际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法律监管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企业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构建系统、严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已成为现代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管理法则,它体现了公司对保证企业资产安全、资源有效利用、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陆晓龙 《董事会》2015,(1):100-101
市值管理有时也会有意无意被错误地等同于"股价管理"。在市场操纵行为人逃避监管的动机驱使下,市场操纵的违法行为总是觊觎市值管理的合法外衣,刻意混淆视听《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其中首次在内地资本市场顶层设计中提出的"市值管理"正经历合法概念被非法滥用的境遇。2014年12月证监会在通报对涉嫌市场操纵18家上市公司股票的机  相似文献   

16.
违规担保通常都要等到“东窗事发”后才被关注,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违规担保并非一定会出现问题,这就给参与方进行这种非法活动增添了一分冲动和侥幸上市公司违规担保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就违规担保这个话题来讲,其实不仅仅发生在上市公司。内部原因不外乎上市公司内控机制不健全,治理结构不完善,相关负责人缺乏职业操守、违规获取巨额利益。外部原因不外乎监管力度不大,处罚不严。应对措施不外乎以下几条:一是强化内部控制管理,二是严格银行审核,三是加强监管机构和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股利监管政策的演进历程为时间线,描述了2004-2014年中国证监会出台的一系列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股利监管政策,并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因素以及股利监管政策窗口期后政策效果评判的相关文献。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为笔者后续研究上市公司股利问题提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通过以往股利监管政策产生的效果来预期2017年再融资新规的发布对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鲁桐 《董事会》2007,(12):46-49
"我国公司治理已经进入新的时期,需要直面更多更艰深的难题,诸如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解决上市公司自主治理的动力机制问题,如何协调上市公司诸利益相关者乃至与全社会的关系,如何加强央企的公司治理等,将是长期面对的艰巨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机电工业》2013,(11):16-16
10月7日,上交所正式公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评价办法(试行)》,规定由上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评价,作为对其分类监管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修复"毒地"为何造成"二次污染"?连日来,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疑似中毒事件引发社会关注。笔者调查发现,常外周边"毒地"在修复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和监管不力,发生了"二次污染"。多位专家接受笔者调查时表示,目前,全国多地出现因化工企业搬迁留下的"毒地",因监管缺位,这些地方发生"二次污染"的隐患重重。专家建议,土地修复在技术上困难并不大,但目前亟需明确工程建设规范,加大修复全过程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