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基础,其前提是要为信用风险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基于对影响信用风险各因素的正确分析,另一方面需要遵循指标选取的一般性原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标体系的充分合理应用和不断完善将逐步提升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测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小明 《财经研究》2005,31(5):73-82
文章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评级研究中涉及的各种信用测度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对现有各种评级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等做了必要的比较研究.文章认为目前我国信用风险评级测度方法研究存在模型研究与指标体系研究相脱节的现象,指出信用风险评级研究应该综合考虑风险分析、模型研究、指标体系研究,并给出了建立信用风险评级模型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997—2009年主要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信用定价能力和地区模式加以检验以探寻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改变的证据,结果发现商业银行已经减缓信用扩张的速度,但对信用风险的定价能力仍未改观,而且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盈利性。通过一些变量,我们发现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在盈利企业较多的省份较其他金融机构逐渐丧失部分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4.
夏闻一  胡芳  吴宗法 《经济论坛》2012,(2):90-92,117
信用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选取中小企业板分属于5个行业的22家非ST公司与5家ST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表明KMV模型可以动态反映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趋势,提前发现信用状况异常,并对商业银行如何管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体系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信息不对称下,无论在事前或事后,商业银行都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跟踪到企业的信用状况。尤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制尚不健全,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往往来自于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如何在信息不对称下甄别信用风险、寻求合理的风险定价已成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增加,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滞后又使其信用风险加剧。通过加快建立健全中介信用机构,完善商业银行体制建设的中介信用环境;建立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信用体制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完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打造商业银行信用内部机削可以构建良好的商业银行信用文化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此来防范中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用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需要解决基础数据、科学评价客户信用、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如何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深入地阐述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及意见,为健全、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信用交易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交易方式。信用交易在给企业带 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本文从分析信用风险环节入手、从加大 资信调查力度、制定信用政策等几个方面指出加强信用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应收账款风险防范 的具体办法: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应收账款回收责任制、建立应收账款内控体系、做好应 收账款的及时催收工作。  相似文献   

10.
信用评估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通过对西方商业银行信用评估模型最新发展的评述,分析和比较了结构化模型、简约型模型和统计判别模型的特征和优缺点,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信用管理理论及其最新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义上,信用管理理论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征信机制和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等方面。其中,信用管理的前提是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管理的基础是征信机制,信用管理的关键环节在于对信用风险的测度。狭义上,信用管理是对于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和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包括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征信和信用评级、对企业和消费者个人进行信用管理、信用控制和信用风险测算与规避等等。  相似文献   

12.
加强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对金融业的稳定也意义重大。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局限性较大,而信用缓释工具有把信用风险从基础资产和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转移机制的独特优势,理应成为商业银行首选。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信用违约互换在违约事件中的表现,分析了信用缓释工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利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有效管理信用风险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如何强化商业银行的信用约束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体制性问题。面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应加快体制改革,把商业银行塑造成现代金融企业。同时,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强化内部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4.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鸿  高宇 《经济论坛》2008,(8):97-101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信用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即贷款者违约风险,指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在贷款到期时发生财务困难,不归还贷款本金和支付利息的风险;是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方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以及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丽瑞 《经济问题》2008,(11):97-99
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有效地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是银行风险管理者尤为关注的问题。介绍了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基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价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景新 《经济论坛》2003,(18):78-79
客户信用评价是评价机构运用科学、规范、统一的评价方法,对某一客户一定经营期间内的信誉状况、偿债能力和发展前景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从而对客户的信用水平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众所周知,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而客户信用评价则是商业银行确定贷款风险程度的依据和资产风险管理的基础,同时它还有助于将客户进行细分,选择适当的市场定位,从而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因此,关于客户信用评价的研究,对商业银行的实际工作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一、客户信用评价的产生背景客户信用评价是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7.
顾海峰 《当代经济科学》2013,(1):49-55,125,126
在信用平稳状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度主要依赖于模糊评估方法,但是在信用突变状态下,模糊评估方法存在着功能局限.对此,文章给出了基于信息熵与物元可拓理论的熵权物元可拓方法,构建了基于熵权物元可拓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进行了测度模型的实证分析.文章认为,基于熵权物元可拓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优势在于,通过物元可拓理论与信息熵理论相融合的熵权物元可拓方法,使得信用突变状态下信用风险的测度结果具有较好的平滑性与客观性,提高了信用风险测度结果的精确度,很好地解决了信用突变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测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健康、稳定运行的基石。银行业个人征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企业和个人积累信用记录,帮助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2004年人民银行加快了我国银行业个人  相似文献   

19.
胡霜 《经济研究导刊》2022,(8):108-110+133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信用风险的产生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投资者投资意愿,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公司通常会采用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及时预测信用违约情况,以提高公司风控能力,保证信用交易的正常运行。而KMV模型具有良好的风险预测能力,可以为银行违约风险监管提供参考。故选取我国14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样本银行的财务数据及股票数据,运用KMV模型进行信用风险度量,并提出建议与总结,以期完善信用风险度量实证过程,加强上市银行防控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在结合目前国内外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筛选构建较为合理并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选择传统数理统计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RBF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组合预测预警模型,以求能够组合不同单一模型的优点,解决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兼顾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解决了单一模型应用中精确性和第二类问题处理能力不能同时兼得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