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利用中国与"一路"沿线66个国家产品层面的数据,研究认为"一路"沿线国家为出口方、中国为进口方的贸易互补指数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且资源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强。而以中国为出口方、"一路"沿线国家为进口方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则发现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强。贸易互补性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资源禀赋差异是中国与"一路"国家贸易互补性的决定性因素,"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效率、贸易效率、科教水平、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环境等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但这些因素发挥效果仍依赖于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中国与"一路"沿线66个国家产品层面的数据,研究认为"一路"沿线国家为出口方、中国为进口方的贸易互补指数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且资源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强。而以中国为出口方、"一路"沿线国家为进口方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则发现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强。贸易互补性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资源禀赋差异是中国与"一路"国家贸易互补性的决定性因素,"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效率、贸易效率、科教水平、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环境等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但这些因素发挥效果仍依赖于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海商精神是在长期的海洋商业贸易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职业态度、行为模式和道德取向,是一种实践理性。粤商、浙商和闽商等是著名的海洋商帮,海商依托海洋,在海洋商业贸易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成就私业的同时也繁荣了地方、国家和民族经济、并且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海商精神是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孕育和形成的。中华海商精神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重要节点建设是其基础和支撑,因此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完善和优化重要节点布局,构建"海丝路"建设重要节点支撑框架。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建设,进一步夯实重要节点建设基础。努力构建和完善国家支持体系,促进和保障重要节点建设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正>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是我国新时期重大对外开放战略。历史上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前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宁波应明确定位,突出重点,找准载体,以推动合作共赢为引领,以强化港航服务功能为核心,以深化经贸合作为突破,以构建开放大平台为载体,加强与沿线各国及城市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培育宁波对外开放新优势。统筹谋划,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推进战略实施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将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纳入宁波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提升城市  相似文献   

7.
刘宏 《科技和产业》2024,24(12):76-81
从宏观角度梳理相关文件,阐明福建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建设者,技术转移是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论述技术转移在核心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开展技术转移的可行性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海上丝绸之路三条线路所覆盖地区的产业技术特点和国际形势,并重分南线国别。研究表明,海上丝绸之路西线是福建省开展技术转移的重点区域,提出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的四个导向和软硬件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我国构建全面开放格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南海争端的和平解决,在现阶段实行共同开发成为南海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本文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意义出发,通过分析南海共同开发的国际法依据,为和平解决南海争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郑冬梅 《亚太经济》2017,(6):153-157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具有包容互惠的交融性、联接海陆的通达性、资源要素整合的枢纽性、海洋事务与服务的公共性等特点。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面临与沿线国家战略对接、地方治理延伸为区域治理、优势集聚与发展动能脱节等问题,必须加快建"核心区"构动力体系,进一步拓展蓝色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王敏 《亚太经济》2015,(1):140-144
当前,台湾参与中国大陆主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为两岸经济合作构筑新平台、增添新活力,也将有助于解决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为两岸经济合作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相衔接提供可行途径。从历史地缘、经济等层面看,台湾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较强可行性,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台湾可通过借助"两岸经合会"平台、推动两岸"五通"、促进闽台社会经济率先整合、创新合作机制等路径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11.
2003年5月18日,深夜.西南大学科技楼的办公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向仲怀、西南大学教授夏庆友及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的另外三名教授周泽扬、鲁成、吴大洋彻夜未眠--他们面临着一个艰难而又紧迫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央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与西亚的经贸合作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基于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文章依次测算了中国与西亚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布雷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发现:中国与西亚贸易的竞争性比较弱;两地贸易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产业间贸易特征;中国优势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西亚则拥有能源资源优势,两地优势产品类目没有重叠,各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差距也较大,双方表现出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国可充分利用与西亚贸易的互补性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等有利因素,加强两地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13.
郑文韬 《科技和产业》2019,19(10):114-119
运用基于投入导向的DEA-Malmquist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测度了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创新效率,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区域整体综合创新效率未达到DEA有效,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一定积极影响;其中除浙江省以外,上海、福建、广东和海南4省市的创新效率均未达到DEA有效,原因由投入冗余和创新规模无效两方面构成;②区域创新效率总体平稳增长,其中除海南外,其余4省市都实现了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东亚合作因其背景和区域的特殊性,造成区域合作的局限性,概括起来说是全区域推进困难,公共品供应不足,大国领导缺位。东亚区域合作与欧盟不同,功能也不相同。这一地区广泛的区域合作更多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而欧盟的合作始于50年代。东亚区域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各国的发展和竞争导致了地区合作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区域化,国际政治多极化使亚太地区成为一极,在世界发展的背景下,亚太地区更显得突出。东亚区域合作有安全合作的要求,这一点与其他地区不同。亚太区域的特殊性决定了东亚合作必须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5.
蔡春丽 《今日重庆》2012,(Z1):58-59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两次西行,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就此诞生。在大漠商队的驼铃声中,中国的丝绸远运到欧洲大陆。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经过千年的漫长沉寂,2011年3月19日,一列满载"重庆造"电子产品的列车再次飞驰在"丝绸之路"上。横跨欧亚六个国家,从  相似文献   

16.
中南亚地区与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接壤。历史上,中南亚安全环境与中国的西部稳定密切相关,而中国西部安全环境又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影响中南亚地区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地区安全热点问题,二是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因素对中南亚安全环境的影响。21世纪初,中国的西部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就是维护和促进中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基础,与中南亚国家建立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与该地区的主要大国寻求共同利益,力争在热点问题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中国石油安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我国应从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替代资源、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开展能源外交以维护海外石油利益、积极参与到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等方面入手确保石油安全。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期中美日关系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发达国家和亚太大国,在21世纪初期仍将是影响中国外部环境和对外开放进程的重要力量.中美日作为"一超多强"格局中的三个力量,三角关系具有战略性质,如何发展,不仅影响三国各自的安全和发展,而且还会影响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然而,近十几年来,美日与中国的关系却不够平稳,时常出现磨擦,特别是美日同盟的加强为三角关系注入了新的消极因素.新世纪伊始,美日政治都趋于保守,对华政策也都趋于强硬,更使人们为三角关系的未来走向担忧.如何估价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发展态势,从而调整对美对日战略,是中国外交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经过独立之后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中亚国家依托丰富的物产资源,进入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我国与中亚国家因地域邻近而具有地缘优势,因经济差别而具有互补优势,为相互间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未来进一步深化我国与中亚国家在农业、能源、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将双边经济、文化关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将使中亚地区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和外交领域的又一战略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