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对中国与越南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和越南显性比较优势产品均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双方在工业制成品上的出口相似度正在逐步提高,出口结构正逐渐趋于收敛。最后给出了中国工业制品出口结构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TD-SCDMA终端系统384 kbps Turbo 码译码解决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以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与印度工业制品出口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中国与印度产品出口结构较为相似,但出口相似度有所减弱。中国和印度显性比较优势产品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总体来看,中印之间双边贸易具有一定潜力,但两国在工业制品上的贸易互补性较低。最后本文给出了中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参考有序样本聚类分析的最优分割法,通过重新构建,形成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相对值分割法,并基于此对2001—2015年期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变化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之中,中低技术类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基本维持在50%以上,高技术类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较低,维持在3.5%左右,且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仍待优化。随后,本文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探究,增加研发支出会提高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高技术类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而进口国农村和城市发展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制成品出口。  相似文献   

4.
以果蔬产品出口为研究对象,借助市场集中度指数、出口多样性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以及CTG指数全面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主要目标市场上的贸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的果蔬产品在主要目标市场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且中国在部分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可借助中国独有的竞争优势,开拓与东盟错位竞争的新市场。  相似文献   

5.
在SITC五位码3000多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进口商品结构的新框架,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别结构进行了具体的测度,并对比分析了中国与16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期间,低技术工业制成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下降幅度最大,中等技术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上升幅度最大且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各类产品出口对中国的依赖都日益上升;与发展中国家相比,除了非资源类初级产品之外,我国其他各类商品进口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度都比较大,中高技术类工业制成品进口对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的依赖度一直很大;亚太地区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度大于其他地区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度;中国进口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度普遍大于发展中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度,日本、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高于中国对他们的进口依赖度,美国、德国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低于中国对他们的进口依赖度。因此,国家政府要高度重视我国与部分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不平衡的进口风险。  相似文献   

6.
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从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强弱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相似性指数高于市场相似性指数,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中国与日本、韩国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不是以竞争为主;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业领域内的合作将有利于强化产品差异、缓解农产品竞争程度。  相似文献   

7.
出口相似度与贸易竞争:中国与东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商品域和市场域两个纬度测算了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之外的第三方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出口相似度指数.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出口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趋同态势越来越显著,它反映的是双方在产业转移和传递的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相似的演化路径,这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在出口上越来越强劲的竞争具有长期性.最后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8.
利用回归方程对1981-2007年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中国贸易条件以每年4.6%的速度下降,其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是主要动因。在此基础上,利用协整模型对价格贸易条件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长期来看,价格贸易条件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上升是造成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9.
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优势指数对广东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已经完成了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转变,但与其他主要出口省市相比,广东工业制成品总体上竞争力并不显著,而且广东具有优势的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较低。广东应加大对出口产业的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大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际分工的位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出口产品及市场相似度指数测算浙江与主要出口省份的出口产品及市场结构,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Index)和贸易专业化指数(TC Index)评估浙江与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的国际竞争力。实证结果表明浙江与其他4省份出口产品结构相似度较低,但出口市场相似程度较高;从产品类别看,浙江绝大多数出口产品尤其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从横向看,浙江相对其他四个出口强省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多数产品的RCA指数值位列前三,但要警惕"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量较少,RCA指数较低,总体竞争力不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转移份额分析法,对中韩在世界市场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国总体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中韩贸易分工正由早期的垂直互补演变为水平竞争。中韩之间应通过政府推动、行业牵头和企业自主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合作,实现竞争格局下的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对我国1985-2006年间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分类的数据和GDP数据,运用协整等方法分析了出口商品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是:短期内,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都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增长对初级产品或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反作用却不明显。长期内,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而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2003~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采用GMM估计方法进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考察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对OFDI的影响。对世界样本的研究发现:我国制成品出口比重对OFDI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集中度、我国与东道国的贸易结合度以及总产品出口竞争力却会产生抑制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样本的分析则显示我国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对OFDI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我国制成品出口比重和总产品出口竞争力却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和第一大顺差来源国,韩国则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国。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两国贸易结构和竞争力以及国际市场地位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并带来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中韩两国之间贸易结构的变化及竞争力状况,对两国贸易关系予以展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出口贸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出口市场结构与世界进口市场结构之间的匹配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以制造业为例,在将其细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劳伦斯指数等指标体系,对中国出口市场与世界进口市场的匹配程度和变动方向及波动幅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与美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中国制造业出口市场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世界纺织品贸易市场,主要是由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韩国等国家主导的。中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世界纺织品市场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品缺乏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处于市场的低端;大多数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没有形成大型的知名纺织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纺织业应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加大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加强自主创新的步伐,加强中国纺织行业的品牌建设,不断开拓国内纺织品市场,使中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我国1980-2004年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协整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而短期表现不明显,并且两者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我国1980年~2009年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和收入差距的统计数据,对出口商品结构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表明: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但两者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