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周坚  王建平 《改革与战略》2010,26(8):120-122
文章从分析岜沙苗寨的聚落和建筑形态特征入手,展示了岜沙独特的魅力;接着分析了岜沙的社会经济情况,提出旅游开发是岜沙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后研究了岜沙苗寨旅游开发的现状,并就未来岜沙苗寨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加强聚落保护、打造民生工程以及加大旅游业开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岜沙”系苗语地名。这里的“岜”只是汉语的一个代表字,其实它的苗语发音为“bia”。“岜”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巴茅草多”,“沙”是“杉树多”之意。因为初建村时这里巴茅草和杉树多,故名“岜沙”,据传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人由黎平迁居而来,故苗语又称“分送”。“分”是苗语的村寨,“送”是黎平。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从江县岜(岜b a)沙村,被称为中国第一原始部落。岜沙距县城7.5公里,21国道从中穿过,以此分成上、下两寨,全寨共400余户,以“滚”为大姓。这里属苗族,但其生活的原始质朴如同他们的衣着一样,没有华丽,没有银饰,甚至没有鞋子,极少能看到现代文明用品,房屋、工具、布衣、生活用具,一切都是自己制造。岜沙人的生活方式和衣着打扮把他们和所有的苗族人区别开来,形成了极其鲜明的部落个性。最能标志他们的是男人头上的鬏鬏,腰刀、猎枪,还有女人胸前的肚兜,她们把世界上  相似文献   

4.
岜沙在贵州从江县,是个坐落在半山上的寨子,由三个基本相连、大小不一的自然村寨组成.村寨全是木结构的倚山而建的吊脚楼,一幢紧挨一幢,排满了半个山脊.  相似文献   

5.
岜沙村距离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丙妹镇7.5公里,是苗族聚居地。苗族以衣色分黑苗、红苗、青苗、蓝苗、花苗,居住岜沙的属黑苗。他们自称为蚩尤的后代,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神秘的习俗,是以树为神的原生文化村落。岜沙男子憨厚刚毅,宽阔的脸上眼光犀利而略带野性。身着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光着一双大脚板。头顶中间一束头发是自出生就留着的,长了挽成椎髻,当地人称为"苗纠纠",也叫"户棍",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保卫家园,男人们成了这里的守护神。常年的与世隔绝,保存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俗习惯,就连小孩们也喜欢在腰间别上一把弯刀。这里是岜沙——中国唯一一个批准个人佩戴枪支的寨子,最后的枪手部落。当都市人在为房子、车子而苦苦奔波时,大山里的这个苗寨依旧在维系着一份宁静的生活,固守着一种淡泊的情调。久违的原始村落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这个原始神秘的小村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  相似文献   

7.
这是贵州的一所乡镇小学, 2000年3月 2日是他们开学的日子,但只来了十几个学生(学校原有学生250多名)。校领导和镇教育站的同志商量后,决定分头下乡做劝返工作,开学时间推后。记者3月3日到校门口时,才发现吃了闭门羹。怪谁呢?听说传达室的老头也跟着下乡去了。 岜沙村共有380户苗家人,全部从事农业耕作,只有128户过了温饱线,全村仅有2名高中生。贫穷使这些孩子只要穿着民族服饰,围着篝火扭扭屁股,每天就能挣十几块,这对岜沙村的人来讲已不算小数目。图中的这两个小苗妹是岜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但今年不打…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大山深处的岜沙苗寨,是一个古老的苗民部落,那里的男人,头蓄发髻,肩扛火枪,身佩腰刀,竹编饰品,与千年前几乎无异……  相似文献   

9.
正这里有"中国人口生育文化第一村"之称的占里侗寨,这里有如仙境瑶池般美丽的加榜梯田,这里有古老神奇、独具特色的从江瑶族药浴,这里有被誉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岜沙苗寨,这里有被誉为清泉闪亮之音乐的侗族大歌之乡小黄……这里生态与传统和谐共存,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让我们走进从江,去体会美轮美奂的苗侗风情,去感受和谐古朴的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走进从江,总会让您处处感受到生态与传统和谐共存,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从"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岜沙苗寨到"侗族大歌之乡"的小黄侗寨,从"中国人口生育文化第一村"的占里生育文化到"瑶族药浴之乡"的高华洗浴文化,从闻名中外的"国宝"增冲鼓楼到"国家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加榜梯田,走进从江,一幅美轮美奂的苗侗  相似文献   

11.
这个城市所经历的沧海桑田,到底还有多少人记得?今天,我们脚下踏着坚实的水泥砖石,打望无边繁华,记忆之盘还能预存多少感动?回头望望吧,我们来时走过的路——这个城市曾经怎样忍辱负重才走到今天,并宽厚地为子孙后代留着归依之路。  相似文献   

12.
13.
文学的前途     
张炜 《走向世界》2011,(13):96-96
当下我们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代——网络时代。载体繁杂,声色犬马,各种力量对文学挤压的强度空前,所以我们一些好的文学书出版很难,即便出来了印数也很少,影响力微乎其微。不久以前还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相似文献   

14.
清朝诗人赵翼感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知何时,被识时务的现代人俏皮地修改为各领风骚"三两年"。追求速度带来的变异,已经让社会变化不是循序渐进,而是瞬间呈现。当诗意的"弹指一挥间",被"一天等于二十年"口号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16.
17.
老人与孩子     
这是在李汝建老师最近的博容里面发现的片子。 一共几十张,我细细地看下来,眼睛湿润了。 我曾经有的,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18.
<正>还得说那句老话,"民以食为天",中国的很多文化传统,往根里一刨,都会落实在一个"吃"字上,至于被升华到精神层面,则是后来的事。就像流行歌曲里的"稻浪""麦浪"之所以给人小清新之感,实际上是人们看到它们,就知道不会饿肚子了,于是因免于饿肚子之忧而自然生发出原始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