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赋能型治理”,即通过深入挖掘、灵活应用治理资源,激活治理要素,激发和强化多元治理主体内在活力和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赋能型治理将重要治理要素赋能相应治理主体,以党建引领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合力;以载体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协同建构;以技术运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整体效能;以治理革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高效运转,从而有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赋能型治理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力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技术治理,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理现代化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形塑着政党治理现代化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客观对象。以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多指向城镇治理,基于治理理论,勘定乡村治理现代化内涵边界,进而指出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价值困境、制度困境与行动困境,应遵循乡村治理主体全面协同、乡村治理机构系统化与乡村治理方式科学化的逻辑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是乡村社会适应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有效回应,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有助于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然而,目前我国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依然面临着法律体系不完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存在不足、法治文化氛围薄弱等问题,必须要着手完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挖掘乡村内生文化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丁波 《农村经济》2022,(10):64-70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与“治理有效”。随着工商资本下乡,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在资本下乡过程中,村企矛盾纠纷的实践困境,重构原有村庄治理结构,推动村企合作治理模式生成。村企合作治理的主体行动逻辑不同,各个主体进行策略性合作,促使形成目标一致的合作治理行动。村企合作治理模式,将企业纳入村庄治理主体,通过村庄联合党委的治理平台,发挥合作治理优势,实现治理主体、治理形式和治理效果的合作治理逻辑。资本下乡中的村企合作治理,一方面促进村庄治理结构优化、村庄共同体再造和村企矛盾纠纷减少,另一方面村企合作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村企合作治理要激活村庄内生发展动力,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有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加强基层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目标任务。农村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柔性治理是基层治理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型模式,这种模式在基层治理主体的选择层面,将国家、社会和农民的互动作为实现乡村“善治”的最终路径。文章从“多元共治”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乡村柔性治理中参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内容的多样化和治理效果的多面化,以期构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实现乡村治理秩序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可以优化和改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使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近十年来,我国乡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取得明显进展、乡村治理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城乡融合和协同治理趋势逐步形成。然而我国乡村治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治理主体单一和治理观念落后、集体经济支撑作用不充分、治理制度缺失和社会保障较为滞后等。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路径包括:持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集体经济振兴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法,夯实乡村治理自治、德治和法治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8.
薛松  丰景春  钟云 《水利经济》2015,33(3):41-47
项目治理能力提升已经成为水利工程PPP项目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水利行业相关专家的调查数据,以合同治理能力、产权治理能力、关系治理能力、项目治理阻力、PPP项目治理能力为5个潜变量,以具体指标为观测变量构建水利工程PPP项目治理能力提升的结构方程,对动力因素与PPP项目治理能力提升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以及潜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进行验证和修正,从而得出动力因素与治理能力提升相互作用的路径以及路径系数。结果表明,合同治理能力、产权治理能力、关系治理能力与PPP项目治理能力提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项目治理阻力与PPP项目治理能力提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产权治理能力对合同治理能力未形成约束。从加强组织内部控制力、提升项目监管能力、建立信任体系、构建项目协同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可以有效提升PPP项目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公共事务领域,各个治理主体均处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没有哪个主体拥有足够的治理资源和能力去独自治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因此,多元治理主体凭借什么样的治理资源参与乡村治理,各主体在治理中又是如何协调合作共享资源,最终达到善治的目的等问题,关系到乡村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文章在梳理了目前乡村治理中可资使用的各种治理资源,分析了凭借不同资源参与治理的各类主体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治理中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参与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治理正在由管制性互动阶段进入大数据驱动时代。大数据在促进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对治理工具、治理主体和结构、治理风险等提出了挑战。食品安全治理必须优化、创新治理工具组合,完善以合作治理为核心的社会共治框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诚信体系,推进分层治理,防范治理风险,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相呼应。当前,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在乡村,本文回顾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从宏观脉络综述和解析乡村治理的变革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中,回应当下乡村治理中仍然存有的问题,通过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与治理文化的分类探讨,建构乡村治理的"问题器"。最后,文章将探讨解决当下乡村治理主要问题的路径选择,以起到解决问题的反思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治理本质上是围绕公共治理目标展开资源配置的活动,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乡村治理中,人力、物质和规则是最重要的三类治理资源,它们为一切治理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动力、物料,以及程序和手段支撑。然而观察发现,实践中这三类治理资源均面临着不同情形的配置不合理问题,从根本上妨碍了乡村有效治理的实现。具体表现为:治理人才匮乏造成乡村治理源动力受挫、物资按需整合困难致使乡村治理成效受损、正式规则难落地导致乡村治理推进受阻。因此,理应以优化治理资源配置为核心思路,从加强乡村治理队伍建设、保障治理物资供需匹配和加快正式规则落地生效入手,为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扫清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生态城市治理的评价也成为国家治理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研究基于DPSIR模型,构建城市生态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厦门市为例,对厦门生态城市治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借鉴国内生态城市治理的经验,提出促进生态城市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个现代化,更没有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一项重大战略工程,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从国家治理的高度着眼,方能切实取得成效,推进乡村治理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心。本文通过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分析其治理法治化不足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有效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基层治理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罗扬科 《山西农经》2020,(5):144-146
金融体系具有治理功能,发挥着协调治理的作用。基于中国金融体系运行和中国治理的实践特征,探讨了金融治理功能和金融目标治理功能的内涵,分析了金融目标治理功能的特征和实现机制,阐述了金融体系的治理功能,为正确认识金融体系在治理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目标的过程中,社区治理法治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文章基于上海市闵行区社区法律顾问制度的个案研究,总结了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创新模式和实践路径。社区治理法治化对治理理念、治理路径、治理机制以及治理规范的丰富与发展,有力地助推了城市治理精细化目标的实现。未来的城市治理中,政策制定者应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完善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政策、大力营造多元共治文化氛围,协调社区治理法治化和城市治理精细化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共资源网络治理机制,与传统的治理机制相比更加灵活、稳定、适用性强,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从科层治理机制向网络机制转变,是我国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其治理机制的基本构架强调政府治理与非政府治理、社会伙伴治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余培 《山西农经》2021,(5):25-26,64
传统时期,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主要采取依托士绅自治、宗族治理作为中间层的间接型治理模式,其固有的弊端使之难以适应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乡村治理必须及时转型。项目制为乡村治理机制转型明确了方向,使乡村治理逻辑从间接型治理逻辑转变为直接型治理逻辑。从研究"前项目时代"下传统间接型治理模式入手,进一步探寻了项目制与乡村治理转型的现实逻辑,以此发挥项目制在乡村治理转型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社会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从传统村组管理向现代社区治理的转变。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主要面临两大困境:内部治理主体的缺失和治理体制的落后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治理转型提供了有利契机,乡村应该紧紧抓住优质社会资源输入不断增加的优势,通过激发乡村社会内生力量,创新治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基层组织治理权威等途径来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