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保障与农民工权益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农民进城就业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但他们的权益没有保障。农村劳动力进城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由于户籍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被人为割裂,城市功能萎缩。城市由于接纳能力有限,没有将流入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市市民,因此,农民工做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很长的时期内存在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劳动力转移增收、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关键,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而当前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以及城市劳动力相对短缺导致了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出现.农民工从外在就业表像看融入了城市社会生活,为城镇补充了劳动力这一基本的要素,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变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大量农民工南下给广州输送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但农民工的发展与高速发展的大都市不适应。本文认为,不适应的原因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城市本身的因素,探索农民工的生存发展与都市和谐发展相统一的新路子,要从提高青年农民工的素质入手,为其创造成才的社会氛围,创建和谐、公正、平等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常是以非正式或非永久性方式转移,他们经常在乡村与城镇问来回流动,与发达国家比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同时,由于现阶段城市往往不具有相应吸纳能力的产业,使得大批流动人口只能流入城镇非正式部门,继而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拟对农民工权益保障与社会管理改革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经济的边缘化阻碍农民工市民化,使得农民工成为非农民非市民的"双重边缘人",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所在城市的未来发展与社会稳定。针对农民工的农民身份与市民身份的分析,研究经济边缘化与身份认同的关联性,进而探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就业压力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雯 《南方农村》2003,(3):14-16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剩余的发展中大国,不仅表现在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还表现在城市中大量的失业与下岗人员。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受城乡收入差距的吸引而大量流入城市,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城市下岗与失业人员仍不断增加,因此使得城市就业压力巨大,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也增大。如何在巨大的城市就业压力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研究这一课题,首先应从其理论基…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发展促使改革开放加快步伐,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展速度也随之提高。城市中出现大规模的兴建土木,城市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一批强大的农村闲置劳动力进城务工,组成了声势浩大的新生代农民工队伍。他们在城乡边缘徘徊,出现无缘医疗保险、无缘养老保险的权益缺失现象。为确保农民工权益,国家应采取适合农民工消费水平的保险措施,完善我国农民工保险措施,同时确保我国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以及随之发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全球性潮流和普遍规律。世界经济发展史已表明了劳动力重新分配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部门和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越来越小,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表现为绝对下降。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达国家比较,有其固  相似文献   

10.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会议和文件要求,制定本培训规划。一、规划制定背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  相似文献   

11.
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是农民工群体的显著特点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努力促进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的背景下,本文系统考察了就业稳定性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首先从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分析了就业稳定性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从纵向和截面两个维度出发,使用更换就业城市的频率、更换工作单位的频率、现职的就业持续时间和劳动合同签订等指标对就业稳定性进行了全面界定,并通过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数据完成了相关的计量检验。结果显示,更换就业城市频率的降低、现职就业持续时间的延长、劳动合同的签订均从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显著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而更换就业单位的频率仅对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层面的城市融合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民工欠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条件。农民工目前是建筑、采掘和一般服务业的劳动者主体,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非农产业各个领域的辛勤劳动创造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目前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成了各级政府以及学者探讨的论题。本文通过探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现状和成因,从法律角度提出关于这些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过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成为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及困境出发,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破解之道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成本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红忠 《农村经济》2006,(3):107-109
农民工政策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政府放松其农民工政策,将促进城市化进程,但城市政府必须支付庞大的显性成本,而能够降低城市政府显性成本的农民工政策有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即造成城市化滞后,加剧城乡和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业人口流入非农产业,形成了当代中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身份差别造成的待遇差别、社会福利差别、社会活动权利差别,使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城市社会的"边缘人"。按照建立和谐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观,必须逐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为农民工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农民进城的30年。农民进城改变了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固化为城市人口,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加快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城市对农民工的依赖也已不可或缺。农民工成为城市中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如果农民工大量返乡,我国工业化进程将受重创,服务业陷入低迷,城市人口生活水平下降,城市化进程可能中断,人才与劳动力浪费的同时,经济发展将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7.
代际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是我国土地流转规模远远滞后于农村劳动力非农流转规模,具体表现就是农民工即在城市中工作,又在农忙时返乡从事农业生产。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家庭的消费偏好与消费地点的关系来探讨农民工转移土地的影响因素,并验证一代农民工与二代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差异。结果表明,农民工是否转移土地基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人力资本越高的农民工,更具有转移土地的倾向;二代农民工其留有土地的概率要低于一代农民工,并且随着收入提高,更具有转移土地的倾向;此外,进城务工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农民工土地流转倾向。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未来的城市化面临着新进入者与城市的适应和融合问题。而进入者中将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劳动力,城市化要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下简称为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并成为市民。但当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很难在城市中体面地生活,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福利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对待。城市化高速发展要求与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市中稳定生存的现状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我国将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使培训总量、培训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相似文献   

20.
在英美二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业发展的时期不同,城市经济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同,对劳动力素质的选择性也不同,二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调整和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对我国农业人口流动现状的比较和分析,借鉴英美二国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