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汉语诗歌为例,探讨概念整合理论在其翻译过程中的应用.诗歌的语言是隐喻性语言,通常诗歌本身就是一个概念隐喻.通过大量实例的解读,我们认为,概念整合理论在诗歌翻译中同样有指导作用.本文作者提出,诗歌翻译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整合的过程,既有可能实现基本“对等”,也有可能产生多种解释.  相似文献   

2.
英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所以诗歌翻译中得与失并存,然而作为语言文化交流的文学创作方式的媒介,诗歌翻译使原诗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相似文献   

3.
从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不同策略的比较,可见埃兹拉·庞德等的异化翻译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因而也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特色.因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异化翻译,意象派找到了诗歌创作的同谋,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和诗歌在美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古诗之美,专求意象"。诗歌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的意象由于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加深读者对诗歌的解读,另一方面却加大了诗歌翻译的难度。文章主要梳理分析中西方翻译理论界对诗歌意象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可以借助西方"等值论"来指导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实践,力求在这一全新视角下探索萃取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翻译。我国诗歌翻译理论的研究始于晚清时期,到20世纪初,达到兴盛。胡适、徐志摩、朱自清、王佐良、许渊冲等人的诗歌翻译理论的论述,见证了中国20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翻译归根结底是审美的翻译。从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三之论”理论与实践分析入手,探讨了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及其与诗歌翻译审美的关联性,提出了以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统领诗歌翻译审美实践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该怎样赏析诗歌?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都是不容争辩的客观存在。严格地说,诗歌是不可译的,宽泛地说,诗难译,但可译。本课题欲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来探讨诗歌的翻译,诗歌翻译力求音、形、意三美。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9.
翻译界对诗歌是否可译的争论主要源于强调原文与译文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完全对等,有一定的局限性。诗歌翻译应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译文读者为重心,实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即语义翻译是前提,交际翻译为目标,并侧重于交际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1990年,苏姗·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弗维尔合著《翻译、历史和文化》,标志着译学研究正在经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转向,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翻译同历史、权力、意识形态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外部因素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十几年后,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又被提出,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翻译的文化与文学构建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已势在必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本文以近代诗歌翻译对中国新诗学的影响为例阐述了诗歌翻译的文化与文学构建,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与文学翻译相比,外宣翻译研究是相对新兴的、更需关注的研究领域.诗词集里的诗歌翻译属于文学翻译范畴,而旅游外宣文本的诗词引文翻译则更多体现外宣翻译的特色,通过对同一诗词在两种文本的不同译文对比分析,辅以例证解析,系统研究外宣翻译与文学翻译在定义、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翻译作为一项人的认知活动,情感因素贯穿翻译的始终,尤其是文学翻译中诗歌的翻译。成仿吾也曾指出文学始终是以情感为生命的,情感便是它的始终。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诗歌用最细腻的语言流露出精美、丰富、动人的情感。论文以冰心译吉檀迦利为例,结合原作的特点,主要分析情感因素中的移情因素在冰心译吉檀迦利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诗歌通过对事物、人物或事件的戏剧性表现来激发我们的想象。意象作为诗歌的核心,是通过感情以传达经验的语言,它是欣赏和翻译诗歌的关键。翻译英文诗歌要在综合考虑背景,韵律,和诗中人物的前提下,对原诗的意象进行有取舍地保留。优秀的创造性翻译(改写)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采,展现出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诗歌与主题密切相关,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较《红楼梦》中的诗歌翻译,发现杨宪益译本忠实原著,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了西方读者,而霍克斯译本采用归化的策略,注重韵脚,使读者产生阅读愉悦感。  相似文献   

15.
音乐性在英语诗歌翻译中的传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诗的音乐性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对英语格律诗歌翻译中的音乐性传递问题提出论者的个人观点和见解。翻译诗歌应当而且也可能传达原诗中的音乐性。完美地传达诗歌的音乐性是不可能的,但对原诗中的音乐美的无限逼近却是译者要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隐喻性意象在诗歌中十分丰富.本文从广义上的隐喻的多样性、模糊性等基本语义特征入手,在论述诗歌隐喻性意象在译文中的对等传达的同时,论证诗歌翻译中求信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诗歌与文化背景息患相关,诗歌翻译要求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本文从历史、物质、地理、数字、生态文化等五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中国诗歌英译的指导意义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陌生化是诗歌最基本的美学特性,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语言的陌生化衍生的。在诗歌翻译中,能在译者隐身的同时传达其陌生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翻译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翻译时很难兼顾。苏珊.巴斯内特的"种子移植"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古诗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喜爱,对其英译自古有之。纽马克翻译理论涵盖了语义与交际两种翻译方式,两种翻译有着本质区别,语义翻译注重表达“原文内容”,而交际翻译的重心则偏向于译文的“效果”。我国古代诗歌语言十分简练,并且神形兼备,寄托了诗人深层次的情感,有着较高的英译难度。为了更好地传达诗歌本质内涵,降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误差,在对我国古代诗歌英译时,既要领悟我国古代诗歌特征,也要注重对诗歌中人际称谓、度量衡以及时间等文化的把握。从称谓文化、度量衡、时间三个方面提出纽马克翻译理论下我国古代诗歌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