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基于我国30个省市1995~2011年的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就产品内国际分工、区际一体化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进行的实证分析显示:相较于区际一体化,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较小,而且这一促进作用目前只在东部地区有所显现。这说明现阶段我国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区域市场的整合;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区际一体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总体上呈现出相互促进和加强的关系。这意味着随着国内区际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地区间分工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增强,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我国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得到更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二者的关系受到一系列东道国区域发展因素的影响。从区域交通发展水平对二者关系的影响视角出发,利用2006~2015年中国21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对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作用因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的区间效应,表现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时,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当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突破门槛值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变强。此外,考虑到区域差异性后发现,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差异,西部地区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从而提升二者正向关系的幅度最大,中部地区最小,东部地区居中。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发展既是当前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制造业效率的有效手段。从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基础要素投入、智能化服务应用水平和智能化效益等多指标维度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水平测度体系,基于29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进行基准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对制造业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为提升制造业效率,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的服务普及与应用,同时应加强智能化人才建设,借助产学研结合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着力培养前沿的专业型智能化人才,从而助力制造业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4.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不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提升产业融合效率和质量.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较强的长三角为研究对象,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为切入点,以期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等提出建设性建议.研究发现,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类型均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同,且这种影响具有外溢性.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系统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显著地促进了制造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开放对制造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信息服务业、商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创新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运输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创新质量具有轻微的抑制作用,金融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创新质量的影响不明显。就企业所有制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够提升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质量,但轻微抑制了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质量,而对外资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不明显。此外,相较于非出口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对出口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质量产生更大的影响。鉴于此,可以通过降低服务贸易壁垒、有针对性地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注重使用高技术生产性服务要素等措施提升制造业创新质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9年至2012年26个细分制造业和5个细分生产性服务业的数据资料,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程度大多在良好程度,并随着经济发展其两者的协调度而增加,但是现代型生产性服务业与"老"制造业协调度不高,所以要加快现代型生产性服务业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服务程度。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不仅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还可能促进碳减排。本文运用双重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基于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减排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模式下的集聚均有利于碳减排,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地区两种模式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减排的影响均显著,中西部地区则不然;在2005—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2015—2020年影响却显著,且不同行业的集聚形式对碳减排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国应进一步引导产业合理集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积累的红利,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碳减排。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建立一个空间集聚影响因素模型,就知识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存量不仅对本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推动作用;同时能通过正向的溢出效应,影响邻近区域的服务业发展;而促进制造业发展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均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合联动,共享知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共同推进整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向生产性企业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一类国民经济产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五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附加值产业之一,已成为改善国民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突破口。然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不能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动力,甚至还会影响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王雪瑞博士所著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一书,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演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与集聚效应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王磊  陈彦 《金融与经济》2021,(11):54-61,80
从工业排放绿色竞争力、工业产品绿色竞争力以及工业要素绿色竞争力三维度构建工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工业绿色竞争力之间的作用机理.基于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工业绿色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在东部地区为"倒U型",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多样化集聚与工业绿色竞争力之间存在"U型"关系,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促进作用.进一步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工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存在FDI的双重门槛效应.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的比重跨越门槛值0.1395后,对工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当增加至0.1417后,促进作用大幅下降且不显著.因此,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集聚,优化FDI投资结构,因地制宜促进工业绿色竞争力提升.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04-2016年全国32个省直辖市和286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外资引入和制造业就业都对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直接正向的就业效应;外资引入通过制造业就业对全国及各细分生产性服务业均产生了间接正向的就业效应.并且,外资引入对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这类资金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效应是积极的,而对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就业具有抑制效应,对房地产业就业效应不显著.产业结构优化也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城市人口规模和工资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基础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现代区域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发展规律,并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根据集聚经济的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类型可以分为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通过规模经济、竞争、专业化与知识外溢带来的外溢效应促进制造业升级:规模经济效应通过降低服务成本与价格,从而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竞争效应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或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与技术水平;专业化效应通过创新与差异化,以及服务专业化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知识外溢效应通过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多样化集聚则通过规模经济、合作与知识溢出带来的外溢效应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规模经济效应通过降低服务成本与价格提高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合作效应以服务模式创新为路径改进制造业企业发展模式;知识溢出效应体现为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流动与知识、信息交流,并在制造业企业之间传递与扩散,促进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河北省2007~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首先应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了反映地区制造业效率的评价指标。然后利用该效率指标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的指标数据建立面板模型,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制造业效率水平的提升,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较能发挥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产性服务业,而在中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同时带来了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产出效率,带来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应进一步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体制改革,调整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用地结构,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我国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成了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我国1978~2014年的时序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增加值变量进行了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对制造业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余晶 《中国外资》2013,(10):233-235
对于服务业效率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一方面从统计数据来看,服务业的确存在全要素生产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属性是其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而知识则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本文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发现,虽然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远低于制造业,但服务业的技术进步率很高。通过对服务业技术进步传导效率的分析发现,现有的技术进步传导效率很低,其中传导环境和吸收能力的主要问题。并非是由于服务业技术进步不足导致制造业技术进步水平不高,所以超前发展服务业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17.
侯欣裕  陈璐瑶  孙浦阳 《金融研究》2019,473(11):94-111
基于金融服务是制造业的重要中间品投入,本文研究我国金融服务业外资政策动态变化对下游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理论上,金融服务业外资准入放松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中间品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直接效果是有助于提升出口企业使用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便捷化,促进企业出口。本文采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首次度量了我国金融服务业外资准入政策的动态变化,并使用投入产出表将其与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上下游关联,有效检验了金融服务业外资政策调整对下游制造业企业出口的作用。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外资政策调整放开有助于提高下游制造业企业出口倾向和收益,存在出口促进作用;管理效率高、出口非技术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出口对金融服务业外资政策调整的反应更为灵敏;金融服务业外资政策调整放开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出口。本文研究显示我国金融服务业外资政策调整放开是推动我国贸易提升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4-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角度考察我国285个地级市流动人口的迁移意愿。研究发现:两者的协同集聚会促进流动人口向城市迁移,协同集聚水平的影响具有城市规模上的异质性,常住人口规模100万以上城市分样本回归结果表现出更强的显著性;同时高收入、高学历人群的迁移意愿更强,但高房价会削弱意愿。为此,本文提出各地政府应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存在自相关现象,并已形成东部沿海城市的高值集聚区和西部城市的低值集聚区;我国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民收入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作用显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由显著变得不显著;政府政策支持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影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基于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全面FGLS方法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反映为对工业企业获利能力的贡献。其中,物流业、金融业、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对工业企业利润率的贡献依次递减,表明现阶段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更大。鉴此,应构建国家价值链,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加大科学和教育的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助于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