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乡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农业发展困难等问题。基于此,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城乡发展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兴起,为解决农村发展困境、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可以丰富农村发展模式、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2.
如何发展山区农村经济一直是丽水市面临的重要问题,先天存在的劣势和优势使得山区农村的发展集中在传统农业上。通过开发山区的自然资源,引入休闲农业的理念,创建结合当地农业的不同休闲项目,与高校的相关专业、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开展长期合作,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红绿交相融合,探究适合丽水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加大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广宣传的力度,实现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京津翼休闲农业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对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框架下的潜力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分析协同发展框架下京津冀休闲农业发展潜力。[结果]京津冀休闲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开发潜力整体水平较高,但北京与天津发展潜力显著大于河北主要市区,而河北地区休闲农业本身也呈现东部地区发展潜力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小的特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结论]京津冀休闲农业在协同发展框架下整体水平较高,受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休闲农业发展政策优势显著,围绕京津冀休闲农业已经展开了多种活动和项目,但同时面临着区域不平衡问题;应积极根据政策引导基础建立京津冀休闲农业全面发展机制,延伸京津冀休闲农业品牌体系,以充分开发京津冀休闲农业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体育产业的成熟发展离不开文化内涵的诠释与融入,休闲农业的产业开发也需注入新的竞争力要素,产业的关联性为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当下,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的融合发展仍面临着政策供给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供给不足、配置"碎片化"和开发模式零散、主体协同不足等问题。推进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的生态化发展,需在资源融合和产业互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整合发展资源,统筹规划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的整体布局;优化合作机制,健全多元主体的协同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费潇 《农村经济》2012,(9):91-94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十分注重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居于全国最小行列。浙江省景宁县大均乡作为典型的欠发达山区乡,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摸索出了推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同步现代化的"四大法宝",共同构筑了特有的"大均之路"。  相似文献   

6.
南洋 《山西农经》2022,(7):159-162
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独特业态,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领域长期受到学界高度关注,文章对学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廓清了休闲农业产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发展定位和转型升级路径,并对休闲农业本地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论述。休闲农业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提高乡村振兴水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休闲农业需要遵循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基于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从产业规划、积极引进工商资本、实施经营模式创新等多方着力,进行转型升级。这一产业在发展中存在地区之间产业同质化、利益联结机制欠缺、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文章对此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中影响驱动力各项因素的评价和分析,以期对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为目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因素、区位因素、发展因素和社会因素4个部分组成评价准则层,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指标选取,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其驱动力。[结果]在准则层中,4个部分的权重分布情况为政策因素(0409 0)>区位因素(0290 2)>发展因素(0162 2)>社会因素(0138 6),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有休闲体验需求(0416 2)、乡村振兴战略(0375 4)、产业融合趋势(0368 2)和地区资源特色(0368 1)。[结论]休闲体验需求、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融合趋势和地区资源特色是目前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 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是由政策因素、区位因素、发展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其中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对休闲农业的整体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区位因素决定了地区间农业资源特色和客源市场的不同以及客源与目的地之间的交通距离,且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环境的改善促使地区间特色资源的开发,进而促进科技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经营管理完善和休闲体验需求多样化等社会因素,由此形成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8.
江西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及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章从江西省边远山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潜力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目前其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绩效,以期为江西省山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构建江西省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和江西省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游客和当地农民的评分值(分值范围为1~10分)与权重值加权计算各区域(赣东、赣西、赣南、赣北)的发展潜力指数和绩效指数并分别比较其大小。[结果](1)在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中,在系统层中,资源条件的权重值高于经营水平; 经营水平的指标中,游客接待水平的权重值最大,发资源条件的指标中,交通便利程度的权重值最大。(2)在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中,在系统层中,经济效益的权重值最高,其次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权重值最低; 在经济效益的指标中,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权重值最大; 在社会效益的指标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权重值最大; 在生态效益的指标中,农村环境改善程度的权重值最大。(3)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和发展绩效排序结果一致:赣南>赣西>赣东>赣北。[结论]江西省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条件和旅游经营水平的差异,各区域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其中,赣南山区的发展潜力最大,发展成效最为显著。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和方向,突出区域发展特色,激发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9.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海外经验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中国乡村继工业化模式之后驱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路径。分析海外发达经济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经验,可为中国大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总结等方法,梳理分析了海外发达经济体的基本做法,形成了相关启示。[结果]海外发达经济体注重以系统的政策与法规保障旅游与乡村融合发展、以权威的行业协会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乡村原真性统领旅游产品的创意创新、以品质认证和一体化营销推广乡村和乡村旅游,成为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共性经验。[结论]海外发达经济体积累的经验给中国解决旅游驱动乡村振兴面临的诸多困境带来了4点启示:应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凸显旅游平台价值、倡导旅游工匠精神和搭建一体化乡村综合服务云平台,从而切实发挥旅游业在驱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冰 《农业经济》2022,(5):29-30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协同融合发展能有效推动旅游业创新,是提升农业质量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河南既是农业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其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成绩斐然,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方面突出问题。因此,本文基于产业协同融合发展视角研究河南省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回顾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起步、快速发展、规范发展三个阶段。1998-2005年为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加上"黄金周"长假的出现,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的需求催生了福建的乡村旅游。2006-2009年为快速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使其成为农村实施"转变、拓展、提升"战略的有效途径,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而快速发展。2010-2012年为规范发展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福建乡村旅游在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上还需要一个真正的提升,而实现提升需要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举措;是推销名优特产品的重要途径;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的好契机;是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新思路;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的重要一环;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发展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罗甸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例,分析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义,最后提出有效实施策略,为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正>"篱笆园"地处"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江苏省宜兴市洑西村内,毗邻竹海、张公洞等风景区,是一处风景优美、配套完善、服务贴心的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地。春节前,我们专程走进篱笆园农庄调研,虽然已是隆冬时节,但园内不一样的农家韵味让人感觉暖阳四溢、春意盎然,其成功的独到经验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受益良多。一、篱笆园农庄基本情况与主要经验篱笆园农庄创立于2005年,取义"园以篱笆围之,菜以山货主之,融山区之特色,汇农家之习俗",依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极大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启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对已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乡土风情、便利的道路交通、多样化的旅游产品等发展基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依然面临着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产品开发层次较低、专业人才缺乏、对外宣传营销不足的挑战,只有构建管理体系、创新产品和项目、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知名品牌,才能在新阶段推进和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5.
要在乡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乡村人才的参与和实践。目前,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我国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乡村人才匮乏,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乡村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完善,培养能力亟待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政策不完善,难以留住人才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要为农村地区保障人才供应,促进乡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包括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推动农业主体升级,实行教育培训;完善人才保障机制,防止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构想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通过产业融合,培育新业态,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为例,探索地处大都市郊区环境下,依托城市辐射,通过城乡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结果]于家务回族乡产业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全局视野下对农业发展的需求分析,通过国家、北京市、通州区3个层级区域对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农业为基础构建科技农业、服务农业、会展农业、休闲农业四大产业板块,引领乡村振兴。[结论]需做好产业规划设计,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基础服务,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创造良好环境,发掘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应充分依托城乡协同发展的优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探讨农旅融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而为我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实证支撑。[方法]文章运用2010—2017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计量模型,检验农旅融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且检验城镇化是否发挥门槛作用。[结果](1)农旅融合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且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东部地区和非农业大市的农旅融合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效果较好,显著为正。(3)农旅融合通过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作用路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4)农旅融合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城镇化的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54,即当城镇化水平高于门槛值时,农旅融合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才会显现。[结论]建议继续推荐示范县评选,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充分重视区域差异性,推行差异化发展策略;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政策;创新农旅融合与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制等等,以期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休闲农业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转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归纳上海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为上海市休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文章基于政府访谈与企业走访,结合对休闲农业企业的抽样调查,分析了上海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措施、现存问题、原因与解决思路。结果 上海市主要采取了出台基础政策、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资金补贴、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3种方式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在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与休闲服务提供3个环节仍面临着“三品一标”农产品有限、加工农产品开发不足、生鲜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休闲服务提供同质化较高等瓶颈。结论 上海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包括:规划布局不够完善,科技融入不够充分,配套政策不够丰富,管理冲突有待协调,人才导入函需增强,资金扶持不够均衡。上海市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需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因地制宜确立规划布局,利用科技优势打造产业精品,逐步完善休闲农业配套政策体系,建立政策制定多方协调机制,加强人才合作与导入,丰富并平衡资金扶持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民家庭发展目标变迁,乡村陪读群体兴起,产生了家庭陪读劳动力剩余。本文基于田野调查的定性研究发现,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一些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和生存困境的小规模企业转移至乡村地区,其弱组织方式和弹性化的企业管理制度适应陪读劳动力流动周期性强、工作时间碎片化的特点;而农民工的家庭性是形成陪读劳动力的内在因素。乡村陪读工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工劳动力结构性变迁和发达地区小规模企业区域性转移的"显结构",以及农民家庭发展目标变迁和农民"家本位"价值观念的"潜结构"双重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山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二、三产业举步艰难;开放程度滞后,农民组织化经营程度低;人才、技术紧缺,劳动者素质较差。显然,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比其它地区更多的制约因素。那么,山区农村如何摆脱贫困,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小康之路呢?最近,笔者对浙江省磐安县里光洋、黄余田、市口、冷水、下溪滩、光明等6个"市级农村奔小康先进党支部"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启示之一:山区农村奔小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