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以黄山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是当前我国旅游业一项战略性工作。文章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通过对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和黄山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针对黄山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转型升级的要求及整合旅游资源、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完善旅游设施、营造优良环境,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技术创新等推动黄山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旅游小城镇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小城镇"作为推动中国旅游业二次创业以及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大力支持,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快速推广.但在学术研究层面,对旅游小城镇的系统研究却突显滞后.本文笔者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小城镇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概述,并作相关研究评价,指出比较国外的研究,国内对旅游小城镇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尤其对旅游小城镇经济发展形态与效果评估、旅游小城镇社区参与等课题的研究涉及较少.基于此判断,运用产业经济学研究旅游小城镇的形成和演化是今后旅游小城镇深层次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智慧旅游作为一个新概念,可以说是旅游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结果,智慧旅游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作为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天津,更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改革创新,促进天津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中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要求.旅游业天然的综合性、产业融合的经济趋势、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旅游需求的变化,都是旅游业以跨界融合为转型升级方向的推动力量.新常态下实现跨界融合的大旅游需要建立互联网连接平台、基于分享的商业模式、系统连接旅游+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建设、旅游+金融、旅游+宏观公共管理服务等界面.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日益提高,着力发展旅游业,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辽宁省在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将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目标。文章建立了科学的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旅游业在辽宁省发展并不均衡。根据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特点,提出了有效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6.
智慧旅游为区域旅游合作提出了新的合作理念、指明了新的合作途径,对有效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在智慧旅游大发展背景下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是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适合未来旅游业发展需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智慧旅游背景下的区域旅游可以优先进行旅游营销、旅游产品、旅游信息和旅游交通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国内外旅游市场发生了诸多变化。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时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增强旅游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在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内涵进行剖析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发展环境,阐述了其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并针对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转型升级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乌昌两地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并使该区成为新疆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核心区。但就总体而言,旅游业规模仍不大,产业效率低,旅游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全国的旅游大城市中排位偏后。本文借助于乌昌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从政府、产业、市场三方面,对旅游业运作方式、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空间布局等方面对乌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策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6月15日,黔江区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打造黔江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就是要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旅游大区、旅游强区、旅游美区"三步走"战略目标,升级认识,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合力;升级景区,打造旅游发展新增长点;升级服务,构建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力建成山清水秀美丽黔江。旅游大区提纯成色近年来,黔江举全区之力实施旅游大区战略,旅游业呈跨越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濯水景区创5A通过国家景观质  相似文献   

10.
旅游依托型小城镇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资源型旅游小城镇,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和发展特征。旅游依托型小城镇与景区实施联动开发.对优化区域旅游产业格局、增强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联动开发的实质、条件、特征加以分析基础上,指出联动开发过程中二者的作用关系存在着广度和深度上的递进性发展规律,进而提出推进发展的策略。以汉水源头景区和汉源镇为例,对联动开发的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辽宁滨海旅游城镇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坤 《改革与战略》2009,25(8):114-116
城市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地域单元,科学的旅游城镇体系在辽宁海洋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旅游城镇体系是由区域内相互关联的旅游城镇所构成的,包括等级规模体系、职能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的集合。辽宁滨海地区旅游城镇体系的建设要逐步形成中心旅游城市、次中心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城镇三级等级规模体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坚持以城镇为依托,并通过交通通讯网络形成完整有序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2.
产业支撑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的区位和文化制度方面的特殊性使得本区域小城镇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培育更复杂。文章在介绍相关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结合本区域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利用市场和坚持人地和谐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后,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贯彻党的十六大"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方针,吉林省应纠正目前"过度城镇化"的模式,采取择优发展,发展非农产业;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与城镇化趋势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循序渐进,使小城镇健康发展,从而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发展农村小城镇有利于改变农村二元结构,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近年农村小城镇有了较大发展.但与我国工业化水平相比仍然滞后,存在发展重点不明、投入不足、缺乏长远规划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旨在为加快发展小城镇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浅论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充分说明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发展只有融入大中城市、城市群及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镇旅游开发理念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晨 《特区经济》2012,(2):177-179
随着古镇开发热和中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古镇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中的一大热点。然而目前我国古镇旅游开发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其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古镇旅游开发理念的陈旧、不科学、不系统。因此,对于古镇旅游开发理念的创新研究极为重要。本文对中国古镇旅游开发理念进行了创新研究,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构建了科学而适用性强的古镇旅游开发理念系统,以期从源头上为古镇的旅游规划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实现古镇旅游的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南城镇化推进模式及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及其意义,并从理论上为海南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定位——"第六类型"独特海岛型。海南自身的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分析进一步证明: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大环境下,"第六类型"独特海岛型是海南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的必然选择。当然,海南要走"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服务业为拉动力的城镇化推进途径,必须完成两大核心任务:不仅要对旅游业进行业态转化,而且要对旅游要素进行国际化改造。同时,需重点关注"四农"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和城镇规模过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汕头市会展旅游SWOT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会展旅游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已从大城市逐渐向申小城市扩展开来,为中小城市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对中小城市而言,会展旅游是一把双刃剑;若不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特色,统筹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并付诸实践,则无法发挥其对一个城市发展应有的作用。汕头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对策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软硬件环境;培养品牌会展;优化会展与旅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晨  渠爱雪 《科技和产业》2022,22(12):297-303
基于建成区人口密度,运用空间集中度、缓冲区分析、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对2019年徐州市97个建制镇的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徐州小城镇整体发展质量偏低,高质量水平小城镇少;不同质量水平的小城镇空间分布整体较为均衡分散;大城市周边小城镇质量水平普遍偏低,中等城市周边小城镇发展质量较好;交通的轴带作用与交通站点的枢纽作用对小城镇带动发展明显,徐州主要交通轴带缓冲区内小城镇质量平均水平较高,交通轴带沿线形成多个高质量小城镇组团和重要交通枢纽城镇。基于研究结果从城市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及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进而提出提升小城镇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陶伟 《特区经济》2011,(10):227-228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关城市化是先走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的道路一直以来处于争论之中没有达成共识。本文从规模经济理论、人口迁移理论、成本收益理论等方面,从理论上论证了在没有外力参与的自然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本等要素的流动轨迹:先向大城市聚集,然后向中小城镇扩散;同时分析了资本、人口在大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内部的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