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毕生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不断形成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毛泽东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毛泽东民族精神包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践行实事求是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首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坚持自强不息精神,还形成了以人名、地名、重大事件等为载体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毕生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不断形成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毛泽东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毛泽东民族精神包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践行实事求是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首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坚持自强不息精神,还形成了以人名、地名、重大事件等为载体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于浩 《新西部(上)》2013,(11):170-170,162
本文分析了日本人在自然影响下形成的美意识,其表现是:与自然相调和的美意识和四季变幻中的美意识。这种美意识是纤细而复杂的,无一不是与自然、生命息息相关。也是其整个民族对生命、生活所流露出的情感变迁的过程,记录着其民族精神的前进足迹。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奇迹般的发展,震惊了世界。于是,各国的经济学家、企业家纷纷到日本考察,结果他们发现:日本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没有多少新发明;促使日本登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真正奥秘就在于他们把东方的哲学思想、西方的管理理论同日本传统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企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作用,把日本国民和企业职工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产生了系统论所揭示的1+1>2的整体功能。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叶广芩"日本系列小说"的创作将本民族文化人格精神和与之相似的日本大和民族文化人格精神进行了对照比较,透过生活的表象,直抵民族文化人格精神, 并对之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将民族文化人格精神建设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贺旭 《魅力中国》2014,(6):211-21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日本文化独特神秘,长于摄取。中日文化都有悠久的历史,都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汇集各种文化因子形成的,由此打造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历史传统的差异、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的差异、民俗情趣的差异及交往方式的差异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让人们从中透视出中日文化的差异,以便取长补短,完善和发展良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于浩 《新西部(上)》2013,(21):170+162
本文分析了日本人在自然影响下形成的美意识,其表现是:与自然相调和的美意识和四季变幻中的美意识。这种美意识是纤细而复杂的,无一不是与自然、生命息息相关。也是其整个民族对生命、生活所流露出的情感变迁的过程,记录着其民族精神的前进足迹。  相似文献   

8.
分析中日两个民族的性格特质,认为中国人善于思辨,具有典型的"斯文"性格,同时又看重人的存在和力量,不乏斗争精神,对世间万物怀有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双重气质;日本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形成了崇尚强者的"尚武"精神,并融合了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在文化上表现出含蓄、寂寥与精细的典型特征。认为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看待中日两个民族特质里的"文武"之道,在友好交往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为两国人民世代和睦相处作贡献。  相似文献   

9.
分析中日两个民族的性格特质,认为中国人善于思辨,具有典型的"斯文"性格,同时又看重人的存在和力量,不乏斗争精神,对世间万物怀有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双重气质;日本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形成了崇尚强者的"尚武"精神,并融合了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在文化上表现出含蓄、寂寥与精细的典型特征。认为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看待中日两个民族特质里的"文武"之道,在友好交往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为两国人民世代和睦相处作贡献。  相似文献   

10.
黄丽 《魅力中国》2011,(17):273-273
佛教,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在传播过程中各地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形式和地域特点,也对当地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日本为例,佛教自传入日本之日起,在日本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进而对日本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