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财经》2015,(12):88-98
本文构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区制转移特征的DSGE模型,考察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在不同时期联合动态效应,回答我国财政政策在不同时期是否起到"自动稳定器"作用,并对我国在不同区制下静态和动态财政政策乘数进行测算,同时对我国2008—2010年的四万亿财政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区制转移模型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应系数结果说明我国在经济高涨期和经济衰退期采用货币政策调控主要目标是产出,对通货膨胀容忍较高,我国财政政策对政府发行债券收入反应非常不敏感,税收与政府支出及产出间关系密切;(2)模型脉冲响应结果说明在不同体制下我国政府支出影响均衡的传导是相同的,我国财政政策实施能够使主要经济变量受到冲击后回到均衡状态;(3)对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测算结果小于以往学者测算结果,我国四万亿财政政策实施效果模拟显示政策拉动了产出,四万亿投资较好地熨平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意外冲击,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负面效应则是同时挤出了私人消费,通货膨胀加剧。  相似文献   

2.
卞志村  赵亮  丁慧 《经济研究》2019,54(9):56-72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正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型,货币政策的变动会影响到财政乘数。本文在新凯恩斯框架下构建DSGE模型,建立权重可调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考察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渐进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政府消费、投资补贴、消费税、资本收益税和劳动税等六类结构性财政工具调控效果的变动情况。研究表明,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会显著影响财政乘数,且财政乘数随转型进程非线性变动,其机理在于货币政策转型会影响财政冲击对私人资本的挤出效应强度。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需要构建高效协同的宏观调控框架,财政政策应密切关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进程,以保证调控力度恰当、效果合意;对财政工具的选择应更加重视结构性减税与投资补贴,以改善民生福祉、激发经济活力;财政调控应有增有减,以维持预算平衡、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自2008年年末我国开始实施以大力度的减税、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为主要特点,以大量的债券发行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为融资手段的、财政直接扩张与间接扩张并用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从实施效果来看,本轮积极财政在总量型经济指标上表现较为明显,数量分析表明其对经济和投资增长的效果都优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保八"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但同时,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此外,还带来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膨胀,尤其是利用政府融资平台筹资形成的政府债务"信贷化"倾向,可能导致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传导、叠加,对保持财政可持续性构成威胁。为考察当前我国财政的可持续状况,本课题组运用随机动态分析框架与财政风险演进理论两种方法对我国财政可持续性进行了考察,均得出当前财政具有可持续性的基本结论。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未来我国财政可持续性既受到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又受到人口老龄化和加大民生支出压力的影响,财政的可持续性面临一定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统筹协调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以经济的可持续为终极目标,以积极财政政策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加大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同时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因此,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策略,应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主动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重点,由推进逆周期调节为主的总量调控政策转向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构调整政策,利用3~5年的时间灵活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努力加大改善民生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财政功能的转变。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统筹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与监督制度、强化预算管理与监督机制,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积极财政政策的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4.
一、2005年: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评价(一)总体政策取向上配合适当。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从财政政策来看,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①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2005年1~6月,财政收入继续…  相似文献   

5.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本文正是通过回顾我国近十年来实施财政货币政策的历程,以及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实施合理财政货币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近期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既要借鉴国外经验,也须结合我国实情有所创造。因此,本文首先对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稳定化政策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其次就其所实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予以评介;最后解析我国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一、稳定化政策“稳定化政策”意指政府的政策工具力图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做出深思熟虑的反应,以便实现稳定经济的目标。这种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的产物。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把他以往的政策主张加以理论化,提出了一套通过政府来“调节”和“稳定…  相似文献   

7.
王杨堃  叶蜀君 《技术经济》2003,22(11):57-59
中国已经进入了开放经济的时代 ,尤其是随着加入WTO的日益深入 ,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已成为衡量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国实力的一个主要标志 ,因而追求国际收支的平衡是一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之一。自十六大以来 ,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方面提出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其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来看 ,我们有必要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对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进一步研究。一、国际收支调节的分析在开放性经济条件下分析国内外经济均衡时 ,我们一般以“IS -LM”模型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弱势下的扩张:中国财政状况和政策取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以预算内财政收入计算的财政规模很低,但这一指标并没有全面反映我国财政的规模,真实的财政规模其实相当大。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概括1998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有失公允,为确保经济增长,中央政府实际上调动了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所有政策资源刺激经济。目前,我国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之内,真正决定积极财政政策取向的是财政项目的效益等因素,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转向谨慎。正在实行的财政政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这是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设定的;二是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增加税收,这反映了财政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提高财政两个比重),竭力完成宏观调控目标的努力。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政策,统一在当前的财政政策中,恰当地反映了转型期财政必须应对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9.
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到今年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从五年的实践来看,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于遏制通货紧缩趋势,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量发行国债使我国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而且政府投资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因此,在当前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从理论上探讨了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效果,为政府在寻求经济增长与发展进程中,如何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状况有效地运用和调整财政政策栽体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认为,我国在“八五”期问,应采取“松紧结合”的财政政策,即在保持现有的总体税负水平和支出水平的同时,实施倾斜性的财政投资和税收支出政策。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调控需求的政策有一个演变过程:30——70年代,财政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后来财政政策不断弱化,并逐渐演变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的相机抉择政策。 ●“罗斯福新政”的借鉴意义: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需求扩张与体制改革应并进;开辟新市场缩小地区、城乡差距;实施再就业工程;防范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负作用。 ●日本经济为何持续衰退、投资拉而不动,美国经济却8年持续增长这一正一反的事实说明,在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中,结构问题、启动民间投资与消费、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积极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宏观调控针对当时的需求膨胀和经济中的某些过热现象,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形势有重大变化,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通货紧缩问题,我国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政策,以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其内容是发行面向商业银行的长期建设国债筹资,主要用于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如修建铁路、高速公路等),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大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此外,还用于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启动内需 ,我国于 1998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 ,需要对其进行调整。调整的取向是向适度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 ;调控方向应由基础建设投资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运行的制度建设 ,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和财政政策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1、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了当年GDP的增加,有提高当年经济增长率的实际效果。经济结构调整明确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提高了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水平,丰富了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治理经济紧缩的新尝试,并且已取得显著效果。具体表现在:定向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将银行的一部分存差转化为财政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债投资与银行配套贷款的密切结合等等。正是上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密切配合,才促成了当前国民经济出现…  相似文献   

15.
刘畅 《当代经济》2000,(7):49-49
1998年以来,我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连续下降,企业亏损继续增加,实际失业率上升,生产能力闲置的现象。在货币政策乏力的情况下,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希望通过增加投资来改变这种情况。然而,尽管投资规模很大,但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却与之很不相符,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实现投资持续增长的困难。一是国有经济对非国有经济的“挤出效应”,即财政投资的增长造成货币需求增加以及利率上涨,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导致企业投资萎缩,影响经济增长,尤其是非国  相似文献   

16.
王坚峰 《江南论坛》2005,(11):34-35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具体地说,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闰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出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目前我国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三万亿元,近年来随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政府投资数额急剧增长,每年“政府投资工程”占到约10%,达3500亿元左右。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模式正由“建设、监管、使用”多位一体的模式向“投、建、管、用”职能分离的模式转化,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直接投资的项目管理方式实行“财政投资,政府管理”的单一模式。  相似文献   

17.
《经济》2022,(2)
2022年,货币政策的取向应该更为宽松.货币政策应积极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通过降低利息率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压低国债收益率,支持国债的发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离不开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例如,基础设施投资是要通过地方政府来推动的,如果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基础设施投资就难以进行,即便勉强...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需协调运行才能使国民经济达到均衡状态。为此,应强化财政调控力度;明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各自侧重点;搞好国有企业,重构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寻找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这些措施对调节我国经济的平衡和健康运行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1·要在明确财政、货币政策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协调配合。鉴于财政金融风险的相互传导、相互转化甚至相互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财政、金融的职能边界不清造成的,所以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必须首先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职能范围进行明晰而具体的划分,尽量减少因职能混同、职能“缺位”和职能“越位”同时并存而产生的“互扰”。2·积极财政政策逐步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相应突出货币政策的作用。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一把双刃剑。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为避免短期政…  相似文献   

20.
龚旻  张帆 《当代财经》2015,(3):3-12
近年来,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出现使得现有财政体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出现软化的迹象。在这一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在制定相机性财政政策时更少地基于稳定地区经济考虑,而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争取财政收入和地区利益。这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活动长期呈现出较大的随机性特征,不利于地区经济稳定。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进行分解,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地方政府的相机性财政政策对异常消费具有一定的平抑作用,但加剧了异常投资的波动。相对消费波动,投资波动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所以我国地方政府的相机性财政政策实际上隐含了较大的经济波动风险。这一结论为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中注重构建对地方政府经济活动的内生制度约束提供了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