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地区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部地区而言,要摆脱贫困,走向发展,就需要将解决经济的发展问题和如何克服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耗竭、环境恶化这三大难题并重。我们在发展西部经济的同时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把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消除贫困现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西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贫困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广大贫困农村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过快增长的人口及其较低的文化素质、严重的贫困-人口-环境恶性循环等原因,不仅其经济、社会发展极端落后,而且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无法协调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使西部地区的广大贫困农村走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素质直接决定着农户家庭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后劲,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比较正确地处理人口生育、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实现农村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农村劳动力思想道德素质落后、文化技术较低、农村生活环境较差和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西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只有转变观念,减少农村人口总量,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和不断改善农村劳动力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强健体魄,才能为西部培养新型农民,加快西部农村经济向小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地区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协调中国西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缓解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以促进西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西部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文章根据西部人口与生态环境现实状况以及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西部地区人口、生态、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环境资源视角下西藏农牧民反贫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普遍发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或民族中.西藏是中国西部自然条件恶劣、人类生存难度大、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高、贫困现象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切实改善西藏生态环境,解决农牧民的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社会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如若不能很好解决,会严重影响西藏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西藏环境资源与农牧民贫困关系的研究,认为恶劣的环境条件是导致西藏农牧民贫困的重要原因,对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将西藏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需要,贵州西部人口压力大、贫困面广、生态恶化、资源富集喀斯特发育强烈区域将开展重化工业建设,打造毕水兴经济带。然而,脆弱喀斯特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等环境要素禀赋对经济活动的弱质性影响,日渐制约区域经济朝纵深方向发展。在脆弱而复杂的生境里搞工业化建设须注重环境承载力,通过科学发展机制构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的共生互动,谋求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对这个问题,去年3月份。江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也强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因此,能不能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8.
《经贸实践》2006,(6):60-64
节能小知识 节能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建议)》的指导原则: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发展目标:使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生产生活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第三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显现出来,需要加以重视,以避免像工业发展一样,当经济环境问题严重时再回头解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与技术经济模式转变,促进经济生态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有机统一,从更高层次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完全符合其实际情况,是实现第三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统一,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本身就是对环境的重新改造,是一把双刃剑.粗放的矿业开发带来了地质灾害、地下水系统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及“三废”污染等一些列问题,对环境形成了扰动.在生态文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基于此,从大资源观推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强资源勘查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替代产品的开发利用、建立安全经济有效的海外矿产供应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转变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方式;同时提出强化矿山地质环境立法、制定矿山环境保护规划、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废弃及老矿山环境治理基金”、强化科技进步政策扶持等五个方面提出构建以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度政策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西部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西部新型工业化具有自身特点,面临多层次的任务,要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西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与农业、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发展;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增强对环境的影响及改造能力为前提的。因此人口、资源、环境这三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也就成为区域性生态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把人口、资源、环境视为三个顶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用线段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相似文献   

13.
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农村贫困状况的严峻态势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西部农村的扶贫开发战略必须在冷静分析贫困治理难点问题的基础上确立新的反贫困战略指导思想和开发原则,以满足贫困人口生存需要、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为基本目标,要通过创新扶贫制度、强化社会服务、控制人口增长、重视教育培训、发展特色产业、探索移民搬迁、推广小额信贷逐步缓解争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14.
1.统筹城乡发展。(1)加快小城镇建设。在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工业化转型。(2)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应加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产业,走规模化、节约化、产业化之路。(3)发展区域经济。加大对西部地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雄厚工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2.调整分配政策。(1)调整城乡收入结构。应通过减轻农民税费负担,提高包括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在内的资源价格等措施,加大财政转移和扶持力度。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环境系统角度给出了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环境系统的多个组成要素,从而建立了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给出要素承载力综合量化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攀西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扶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放实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总体来讲,还是处于欠开发和欠发达阶段。"十一"规划以来,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贫困问题比较严重,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十二五"规划把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和加强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上了议程,即产业扶贫是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是以攀西地区发展资源环境产业的优势,来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产业的发展,对于研究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扶贫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提高人口风险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口安全观。要加强人口重大战略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认清人口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风险因素,科学预警,及早应对,排除安全隐患,把风险控制在安全警戒线内。 2.继续毫不动摇地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基本政策,保持人口发展的良好态势,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减小人口增长动量,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18.
农业作为西部地区活动最早的初级经济门类,是对西部生态安全影响和依赖性最大的第一产业,又是西部国民经济的基础。西部4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有赖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关联效应”。就西部国情而言,人口、资源、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安全等问题主要在农村,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是解决西部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构建的根本。无论是从保障民族人口消费品供给这一生活现实看,还是从农业生产的剩余是社会其他分工的起点这一经济学原理看,从农业开始树立生态安全意识,就探寻到了21世纪关于西部人口脱离贫困、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生产生活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第三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显现出来,需要加以重视,以避免像工业发展一样,当经济环境问题严重时再回头解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与技术经济模式转变,促进经济生态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有机统一,从更高层次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完全符合其实际情况,是实现第三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统一,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国的生态环境存在大量的非安全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正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直接破坏;传统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间接接影响;生态入侵引致的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效应;“贫困人口—人口增长—生态破坏—人口贫困”的恶性循环是“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放在战略高度,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