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商业保险资金"入市"的方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运用的经验,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具体实际,现阶段我国商业保险资金“入市”,宜采用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方式。一方面,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决定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时机尚未成熟;另一方面,我国保险企业本身也暂不具备直接入市的条件,无法直接进入资本市场。为此,证券  相似文献   

2.
李晟晖 《现代财经》2003,23(3):20-23
本文试图从保险资金入市对金融业格局影响的角度探讨了保险资金入市场证券、银行这互动需求、方式选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新基金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自1997年11月14日国务院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关于新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和入市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已先后有5家证券投资基金陆续发行、入市,这标志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必将对未来证券市场  相似文献   

4.
张维 《生产力研究》2004,111(11):74-76
保险资金入市对我国证券市场和保险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保险资金入市运作的效率、证券市场的制度环境和现有机构投资者存在的道德风险进行考察,发现保险资金入市极有可能存在道德风险。论文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并结合对现有保险资金入市相关法规的研究,对防范保险资金入市的道德风险提出了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券商增资扩股、新基金加速发行,国企允许入市、保险资金握手基金,这些意味着:深沪股市的投资者结构正发生重大转变,以散户为主的时代开始走向终结,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群体正在构筑新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6.
陈瑶 《经济论坛》2006,(19):106-107
随着我国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迅速增长,保险资金运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快速增长的保险资产与狭窄的投资渠道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为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保险监管部门在允许保险资金间接入市的基础上,又于2004年做出了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规定。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能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缓解保险资金运用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投资风险,成为保险监管的一项新课题。本文拟就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如何加强监管的问题作一下初步探讨。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必要性1.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拓宽了投资渠道,扩大了盈利空间。在…  相似文献   

7.
财经消息     
国内财经证券市场资金空前充沛目前证券市场的资金面情况是:至2003年年底,居民储蓄资金大约为12万亿元。2003年年底,保险业的总资产9122.8亿元,其投资国债为1406亿元,证券投资基金为463亿元,推算保险资金尚可入市的资金大概为债市418亿元、证券投资基金905亿元。2003年年底社保  相似文献   

8.
张鸿羽 《资本市场》2000,(11):27-31
<正> 从去年允许“三类”企业入市,将保险资金间接入市比例逐步提高到10%,到“超常规、创造性”地发展投资基金,这一系列举措都充分显示了中国证监会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在股市扩容的同时,保证资金供给的思路。在国有股流通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基金兴和和基金普丰,作为中国的优化指数基金登上了证券市场  相似文献   

9.
保险资金入市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磊 《资本市场》1999,(11):28-29
<正>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以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为主,存在运用渠道过窄的问题。随着央行的七次降息,国债利率的相对下调,保险资金的收益率急剧下降,保险公司普遍出现亏损,严重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为了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保险资金人市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保险资金入市的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选择合理的入市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入市风险,保障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冯志  石瑞婷 《时代经贸》2008,6(8):201-202
现阶段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离管理层设立基金的初衷一培育理性投资者、扩大入市资金规模、稳定股市、控制风险还有较大的差距,发展与完善证券投资基金不仅必须,而且是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对策,以期对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冯志  石瑞婷 《时代经贸》2008,6(5):201-202
现阶段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离管理层设立基金的初衷一培育理性投资者、扩大入市资金规模、稳定股市、控制风险还有较大的差距,发展与完善证券投资基金不仅必须,而且是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对策,以期对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保险资金的运用问题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巨额保险资金,在保证其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扩展其运用渠道并获取收益,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借鉴国外保险资金运用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选择合理的方式让保险资金进入资金市场已成定论。然而资金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我国保险资金入市后,应该建立一套什么样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机制,以便切实有效地对保险资金入市的风险进行管理和防范,对此作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刘津宇 《经济导刊》2004,(11):39-42
2004年9月下旬,有关保险资金即将获准入市的各种传闻,开始在坊间飞舞。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一份有关保险资金入市的操作方案已于9月20日前后报送国务院,这是自“国务院九条意见”出台之后关于保险资金入市方案的第二次上报。有关人士对此做出了大胆的预测,如果进行得顺利,保险资金就可在近期入市。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目前保险资金的运作效率,改善经营状况?能否营造出保险和资本市场的双赢局面?带着种种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主任孙祁祥教授。记者: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得非常快,保费收入平均以每年30%-50…  相似文献   

14.
对保险资金入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国外经验和理论根据等方面分析了保险资金入市问题,指出在产能过剩和企业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加上宏观调控的影响,股市风险将越来越大,保险资金入市并不是一个稳妥的办法。作者认为人类消费能力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并以此分析了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进而指出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保险资金入市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保险业的出路在于回归传统主业。  相似文献   

15.
保险资金入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年内直接入市已基本成定局.在本文中,笔者简要分析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必要性,继而着重讨论了直接入市后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变化及其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赵林 《发展研究》2003,(6):37-38
中国已经成功加入WTO,在未来的3到5年内,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中资金融机构若欲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力改革金融体制。对于中国起步晚、基础薄、业务水平低的保险业来说,长期以来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和业务创新都为政府的“金融抑制”政策所限制,大量的保险资金只能以银行现金、银行存款的方式低效运行。虽然近年来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步骤,允许保险公司通过证券投资基金的方式间接入市,但与国际保险业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2月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强调要加快保险资金的入市步伐。保险资金的入市可以说是扩大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一个里程碑。但与此同时,保险资金无疑是进入了一个相对高风险的资金运用新环境。其入市后如何运作,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西方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我们又如何借鉴,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虽然为资本市场带来了重大利好,但由于目前国内证券市场是一个政策多变的市场,是一个依靠技术手段和投资技巧无法规避风险的市场,因此,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也难以充当证券市场“救火队员”角色。1·不健全的国内证券市场延缓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步伐。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良好的上市公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必须具备良好的微观基础——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的细胞和基石,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不仅是大型的机构投资者,而且是长期的战略投资者,这就要求我国的上市公司确实存在长期投资价值。而目…  相似文献   

19.
《经济导刊》2003,(7):46-48
最近,保险业利好消息频频出台。5月9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获准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保险资金有望直接入市。随后,保监会又颁布了《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扩大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的范围和比例,拓宽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为了保护投保人利益,各国政府无一不对本国的保险市场采取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监管。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别为读者介绍美国、英国、欧盟对寿险业的监管,希望能为中国的保险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政策     
《资本市场》2006,(7):10-11
“国十条”鼓励保险资金提高入市比例;三部委联动,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国资委打造股权激励办法;全国首个地产调控落实细则出台;保荐人制引路,券商业务或全面引入持牌人制度;央企投资管理办法将出台;《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出台;外资战略投资A股又添新通道;禁券商自营申购所承销股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