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与监管缺失密切相关,过度信奉自由化是金融监管失灵的深层根源,监管重叠和真空是金融监管失灵的直接根源,监管力量与金融发展不相适应是金融监管失灵的外在根源。当前,美国正不断强化金融监管,我国应吸收此次金融危机中的监管教训,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促进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平衡与和谐统一;加强监管的合作与衔接,改进监管方法与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监管合作,以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监管是保证这一行业安全、稳健经营的手段,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目标基本上是体现了社会利益论,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必将全面开放,必将面临着更大的金融风险。为了降低金融业的风险,应对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保证金融业的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金融监督必须不断改革,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3.
论有效金融监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效金融监管 ,是指能够通过监管使建立金融制度的目的充分实现的金融监管 ,它是有效金融制度的组成部分 ,也是有效金融制度的必要条件。目前 ,我国的金融监管不是一种有效监管 ,而只是一种存在诸多缺陷的权力监管。要使我国金融监管成为一种有效监管 ,必须将目前的权力监管转化为权威监管 ,即监管当局的监管基础要建立在其监管措施具有技术合理性、符合技术指标的内在规定性之上 ,而不是建立在行政权力之上。对金融监管基础、金融监管环境、金融监管体系及手段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是建立权威监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2023年3月开启的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推动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深度调整,在建设现代化金融治理体系的背景下,深化监管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回顾与国际对比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持续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其改革的历史路径形成了丰富的国际经验,体现出一定的历史逻辑,包括监管模式的调整、监管目标的选择、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等,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与路径参照。我国本轮改革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三元结构式双峰监管”体制,符合监管改革的历史逻辑,在建立现代金融治理体系的进程中,将持续加强金融监管体制的内涵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金融自由化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主要特征。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系统趋向于脆弱,传统金融监管手段明显不足。文章在分析我国金融自由化趋势基础上,探讨金融自由化导致的金融脆弱性,提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金融产品创新在带来利润推动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必须设计相应的监管机制以防范控制金融风险。本文在金融深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产品创新及风险扩散机制,创新提出了监管深化的概念和初步理论框架。同时针对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机制改革,分析了当前金融监管深化实践,初步创新探索提出了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监管机制以推动我国金融监管深化。  相似文献   

7.
李长春 《经济与管理》2006,20(11):82-85
为适应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金融监管一体化。一体化监管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利于节约监管成本,消除监管真空并避免监管套利,从而能较好地适应混业经营状况。中国目前的分业监管框架难以实施有效监管,一体化监管应是中国监管体制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齐萌 《经济纵横》2012,(2):121-124
国际金融危机使欧盟的经济和金融体系遭受重创,也加速了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进程。危机发生后,欧盟出台了《德拉鲁西埃报告》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这对欧盟乃至全球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回顾和分析危机前的欧盟金融监管及缺陷的基础上,主要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两个层面解读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得出有益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以期推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不断突破原有监管的约束,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充分暴露了金融监管的缺陷。当金融风险聚集时,监管机构受监管边界的制约,无法事前或事中及时处置风险,从而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机,往往要待金融危机爆发后再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去收拾残局。但直接拓展金融监管的边界,则受到企业自主经营边界的限制,并与现有法律规范相抵触。建立和完善激励相容监管机制,可在不违反现有法律规范前提下,拓展金融监管的边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金融深化的推进,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对原有监管模式进行完善与改革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讲述我国的金融监管发展历史,介绍了我国现行金融监管的模式。其次,讲述了我国现有的金融领域涌现的各种新问题。最后本文通过对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经验借鉴,探讨了我国未来金融监管模式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本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金融危机下金融监管模式的缺陷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的运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金融监管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2007年3月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动荡,诱发了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环境趋于恶劣,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银行业能否抵抗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需要更深层次的慎思和积极应对。因此,我国需要从中吸取教训,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弥补监管"缝隙",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2.
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贤敏 《经济经纬》2006,19(5):158-160
随着金融的国际化以及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抢滩国内市场,这对我国金融乃至整个经济运行将产生深远影响,并使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显得尤为必要。为此,作者在分析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不足,借鉴国际经验,从监管目标入手,阐述了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上的不足,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世界各国强有力的干预刺激下,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新形势下加强银行监管势在必行。在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对商业银行进行合规性监管仍将是现实情况下我国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我国银行监管现存的问题,建立监管的博弈模型,得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并从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监管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监管的国内国际协调、完善国内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等方面对我国现行银行监管制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金融集团主导格局下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设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当今国际金融界混业经营、金融集团主导金融业的格局 ,提出了金融监管体制如何应对的问题 ,主要讨论了在组织结构上应如何进行改革。文章回顾了金融监管体制设计原理和应用模式 ,分析了传统的“部门模式”和“业务模式”在混业经营下的缺陷 ,提出了新的“目标模式”。文章介绍了世界各国对金融集团监管的主要方法。最后作者的观点是 :针对金融集团 ,金融监管不论如何一体化整合或者进行联合监管 ,金融业务的根本区别还是监管中应该加以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阶段实行的分业监管模式显然已经缺乏发展的基础,从前瞻的角度看,分业监管模式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业有序发展的监管功能面临弱化的处境。对当前的中国,选择适当的金融监管模式,对金融有效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reforms on bank efficiency. More specifically, we distinguish betwee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inancial reforms, i.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measures and measures of the quality of bank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i.e.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study their relationship to bank efficiency separately. Moreover, we analyse whether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on bank efficiency is conditional on the quality of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e banking system. We apply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to calculate bank efficiency at the individual bank level and use a new and detailed database that measures different aspects of financial reforms. The data-set consists of 87 312 bank-year observations covering 61 countries for the period 1996–2005. Overall, we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policies on bank efficiency is conditional on the extent to which bank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has been adopted and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金融监管带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充分暴露出华尔街自上而下对利润追逐的贪婪以及对风险控制的漠视,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在此次危机中扮演着不甚光彩的角色,其监管缺失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美国次贷危机告诉我们,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网络化的时代,现代银行业发展变化给金融监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金融监管是构建金融安全网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应以美国次贷危机作为前车之鉴,警钟长鸣,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8.
金融机构反洗钱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少松 《经济经纬》2006,(1):147-150
金融机构始终处于反洗钱斗争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控制洗钱的重要职责,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完善反洗钱法律制度建设,整饬金融秩序,加强金融机构反洗钱基础建设,建立反洗钱激励机制,完善反洗钱的技术保障系统,加大金融业反洗钱监管,健全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以及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在反洗钱方面的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mpirical link between financial openness and 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of stock markets in 27 emerging markets. Improving on earlier papers, this study has used World Bank’s 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 (WGI) as the proxy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 estimated by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 Our results show, first,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by itself has no impact on enhancing efficiency of stock market. Second, for countries with high level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the interaction of trade openness and financial openness become significant. Third, for the same group of countries, interaction effect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leads to more efficiency in stock market. Hence, our finding demonstrates the utmost importance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and its role on liberalization. Our results conclude that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and trade openness are pre-requisites for a country to benefit from financial openness. Our study further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to theoretical model proposed by Basu and Morey (2005) that governance is 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stock market efficiency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policy maker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shoul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ir institution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benefit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