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位于东北亚的朝鲜半岛是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的集中处之一,是几个重要大国都有各自利益的敏感地区。这里所谓的大国,主要是指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当然也有被称之为政治大国的中国和经济大国的日本。分成南北两半部的朝鲜半岛的局势,向任何方向发展,都将直接影响到上述几个大国的利益,使这几个大国都不可能漠然置之。同时,这些大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外政策的推移,必然影响到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因此,几个大国都十分关注朝鲜半岛上两个对立的政权的发展趋势,而朝鲜半岛上南北两个政权,也时刻注意着大国的动向,作为自己制定对内、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揭开了山东与韩国经贸合作的新篇章。大批韩国企业纷纷到山东寻求合作伙伴,投资方向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山东半岛已成为韩商投资的热点地区。山东与韩国相距较近,历史上就有大批山东人渡海到韩国谋生,目前生活在韩国的10多万的华侨中,90%以上是山东籍人。所以民间早就有"站在成山头能听到韩国的鸡叫声的"说法,形象地描述了双方近在咫尺、密切相连的关系。山东与韩国民间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20世纪后,由于日本的侵略、二战后形成的冷战体制、朝鲜半岛的分治,两国人民中断了几代人的交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愿望。1988年,是山东与韩国经贸关系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年山东直接对韩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依据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将会成为现实。对此,我们能够从地缘关系方面、国际环境中和生产力要素与市场关系的互补性上找到依据,所以对双方经贸合作实现战略升级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4.
高句丽与夫余同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它们在我国东北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对于二者的研究早已备受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梁盼 《新财经》2013,(5):102-103
元代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户籍制度因统治阶级与普通民众在民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较为复杂和低效,因此成为今天纵向分析中国户籍制度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华夏文化绵延千年的主要载体之一,书籍,或者说文献典籍,是中国文化影响东亚并形成东亚文化圈的主要途径。在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的交往历史中,文献典籍的交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以此影响了上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顶峰时期,借助便利的海上贸易,书籍源源不断地输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  相似文献   

7.
慕容浩 《北方经济》2004,(10):20-2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地处中国北部的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陆续内迁、汉化,最终与汉民族融合.慕容鲜卑作为鲜卑族的一支,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通过割据政权的强制性,由上而下、主动而又全面地实施汉化政策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  相似文献   

8.
吐谷浑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国时间最长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她抓住了有利时机等等。但从文化方面考察,吐谷浑之所以有活力,之所以发展迅速,之所以强大盛世,在于她文化方面的优势,即吐谷浑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给本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是我国北方地区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其历史基本与唐朝相始终。在存在的229年间,渤海国积极与周边政权保持密切联系,尤其是与日本往来频繁,进行经济贸易活动,以官方贸易和私方商业贸易为主要形式,贸易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渤日的经济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刺激了商品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渤海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与韩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山东省,是中国大陆离韩国最近的地方。山东与韩国的交往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据《汉书》记载,当时齐国都城有来自韩国的皮货商人。进入20世纪中叶之后,由于冷战的特殊情况,双方经历了一个近乎隔绝的时代。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冷战并没有完全隔断双方之间的交往,山东与韩国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扩大双方的交往与合作。早在中韩建交之前的1992年4月,山东商会的有关人员应邀访问韩国,并拜会了庆尚南道的副知事,探讨双方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当时韩国的经济发展已开始趋缓。韩国为了平衡发展经济,实施了"西海岸开发计划",着力发展与山东隔海相望的西海岸经济带。同时,韩国调整其海外发展战略,把重点从面向美、日西方国家转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并认定山东是最理想的合作地区之一。加之文化传统的相似,地理位置的接近,经济结构的互补,使山东与庆南一拍即合,互相确认对方是自己开展交流与合作的理想伙伴,为双方建立友城关系奠定了基础。1992年8月24日,在中韩建交的当天,当时的山东省副省长李春亭率山东经济贸易代表团出访韩国,访问了庆尚南道。  相似文献   

11.
张爽 《黑河学刊》2012,(12):37-38
朝鲜半岛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东北亚的中心,是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核心,同时也是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关键地区。朝鲜半岛上的对峙从三大国鼎立变成了俄国、中国和朝鲜对峙美国、日本和韩国格局。对于中国而言,决不能放弃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不能接受朝鲜半岛局势出现大的变动。中国的对策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以维护朝鲜半岛目前的格局和国家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逐步南迁。在前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乘中原政权内争衰弱的机会,或攻击中央政权,或互相你攻我伐,形成了“五胡十六国”大动乱,史称“五胡乱华”。当时胡人大量集中在山西北部、吕梁山区的离石、石楼一带。其中叫“离石胡”的一支少数民族是“山胡”中最强大的一支。  相似文献   

13.
清人吴广成言及西夏官制"多与宋同",但传世文献并未详载,关于地方财政制度的内容更是鲜有反映。随着《天盛律令》的出土和翻译整理,其中大量反映西夏转运司与地方财政制度的记载应引起重视。本文以水利管理方面的律文为重点,探讨西夏地方财政的运作模式,即转运司不仅垂直管理地方郡县财政,还握有地方财政的审核权。另外,宋夏转运司的地方财权性质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即西夏转运司职权较宋代呈现更加细化的趋势。这些情况共同反映出11至13世纪中国西北政权与汉族政权在财政制度上的传承与演变。  相似文献   

14.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山城与平原城相结合是高句丽政权重要的筑城形制,作为山城更多的承担着军事防卫责任。高句丽山城城墙上的石洞,是一种独特的设施,其他防御设施如马面和瓮城,一直修筑于后代,但是石洞却再无发现,即使是在同时代的新罗、百济遗址中也无类似于石洞遗迹的发现。现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对山城城墙石洞进行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宋娜娜 《理论观察》2023,(12):106-111
唐朝建立伊始,收复中原旧有领土,恢复天朝礼仪体系就成为国家发展目标。百济、高句丽据有中原故地,二者攻打新罗,不断扩张领土威胁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百济、高句丽、新罗三个政权皆与唐朝存有朝贡册封关系,但具体而言却有所差异,这与当时的区域形势、三国不同的内部局势及唐朝对于朝鲜半岛三国不同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关系。唐朝对朝鲜半岛三国进行册封,三国的封号不同,体现了唐朝对于朝鲜半岛三国的重视程度不同,经略策略不同。唐朝朝鲜半岛统治策略、方略,不同皇帝统治时期及不同历史时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个发展脉络,唐朝廷的内部讨论,唐朝疆域的拓展有其特色。百济、高句丽系出扶余族系,为东北地区古国古族,新罗是三韩族系,朝鲜半岛土著民族,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有其正义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董彦 《中国报道》2011,(2):32-33
针对朝鲜半岛近期的紧张局势,中国的立场是很务实的,即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用和平谈判的手段来消除朝鲜半岛核扩散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自身问题,与周边国家谋求环境合作,使双方环境得到改善,这自然直接有利于自身的生态安全。而把邻国的先进经验,用于本国的环境保护上,提高本国的环境保护成效,同样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日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环境保护技术以及环境治理经验与教训等方面,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中国主要应该依靠自己力量和自身努力,通过人员交往和科技合作,努力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将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处理好、解决好,使之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过渡时期的最后几年,香港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形势:在政制问题上,英方拒绝与中方合作,中英双方各行其是,香港的政权交接、平稳过渡将受到冲击;而与此同时,在香港的英国因素和中国因素呈现此消彼长之势,中国因素正日益壮大,为中国如期恢复行使主权,保持香港长期的稳定繁荣提供最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韩国是近邻,过去几十年,由于二战后人为造成朝鲜半岛的分治,使两国处于隔绝状态。随着形势的变化,80年代以来,中韩两国经贸交往有所发展。双边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1.88亿美元增加到1985年的12.9亿美元,五年间增长近六倍,年平均增长47%。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可以被运用到身份研究当中。根据这一理论,施动者之间是在一个共同的生活世界当中通过争论、商议和劝说的过程来交换理由和论据的,也就是说,争论的双方都拥有平等的地位。这种商议和争论的结果有可能是双方之间就一个特定的问题形成了共识,也可能是双方之间由于分歧过大而各自保留自身的论点,但是在交往行动中互动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被对方所提供的更好的论据所说服。作者结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分析了中国通过这一机制来为自身建构一种负责任大国身份的过程。在这一机制当中,中美两国之间就相互的国际责任和身份定位等问题进行了争论,并且在各自保留异议的基础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中国通过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美国对中国的疑虑,并且使自我的身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国所接受。同时,作为一种理论工具,交往行动理论也有助于推动对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各种双边和多边对话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对中国同相关国家开展战略对话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