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部塌陷、金融弱化与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从分析中部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现状入手,探究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瓶颈以及金融弱化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中部六省的省级数据,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总量、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城镇化水平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金融发展能够为中部崛起提供有利的支持,但在短期则无明显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部崛起与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部塌陷"与湖南经济的崛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李玲玲  魏晓  陈威 《经济地理》2004,24(6):776-779,800
在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现实背景下,中部塌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中部省份之一的湖南,如何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文章分析了湖南经济发展的现状,重点对湖南与中部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加快实现湖南经济崛起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如何加快地处我国腹地的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需要人们认真研究的大课题。近日,读到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马福祥教授等撰著的《谨防中部塌陷  相似文献   

4.
在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加速发展的对比之下,中部地区陷入了全国经济增长的“盆地”,被喻为“中部塌陷”。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做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实现中部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部地区能否在发展战略上实现创新。本文就造成中部塌陷的成园以及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部崛起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实现“中部崛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但是目前中部经济出现GDP增长的减速和“塌陷”的突出矛盾,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中部的比较优势和缺失因素,应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依靠国家政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包括建立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建立比较好的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生态农业的投入、完善和强化对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资源循环型农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经济地理》2008,28(3):353-356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边缘化·塌陷·崛起--评《全球化与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开放已有27个春秋,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呈现全新格局,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工业社会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进程中,我国经济空间格局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区域经济整合使省份经济开始走向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大经济圈三足鼎立态势渐趋明朗,"9 2"各省区正不遗余力推动"泛珠"合作,泛长江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和合作进一步加速,有独领风骚之势;西部地区依靠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抓住"振兴东北"战略的难得机遇,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部地区却逐渐淡出了中国经济舞台的中央,发展缓慢,徘徊多年,在东部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夹击"下,呈塌陷格局.在这一背景下,由杨云彦、田艳平和秦尊文合作的新著<全球化与中部崛起>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尝试从新的视角研究中部崛起,并对此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由于东、中、西部3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不仅影响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且也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要求。有鉴于此,党和国家及时做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而对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也进行了战略导向,本文对此展开了科学论证:中部地区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进程;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面向国内外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竞争力;必须大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构筑全新的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必须大力加快工业化发展的现实进程,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进步;必须大力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按照中央决策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才能跟上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步伐。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率先起飞和西部地区的快速跟进,中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总体差距不断扩大,在巨大的经济差异的影响下,中部地区出现大量劳动力外出的现象。重点探讨了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雄 《开放时代》2001,(12):86-97
本文是对大城市扩展过程中经常发生的拆迁问题的研究.在社会转型时期,多重知识与多重秩序同时共存,影响着村民的选择.本文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去解读发生于郊村的近十年的拆迁过程,分析村民如何以讨价还价的方式争取利益.本文认为,拆迁中村民与单位的冲突实质上是村民的普遍主义诉求与单位的特殊主义处理方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政府主导型城市化"。过去的10多年中,在"推动型城市化政策"的作用下,城市化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绩效。但同时,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发展动力短缺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必然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主题,因此,需立足于社会公平理念,实现一系列城市化政策调整与体制机制创新,从"推动型城市化政策"转向"统筹型城市化政策":适当调整城市化模式导向;积极培育农村市场,提升农民发展能力;实行城乡公共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加速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3.
要素积累、政府政策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既有城乡要素积累差异的原因,又有政府政策的作用,本文综合考察了这两类因素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1987 ̄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基础教育的普及对于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正面作用,而资金和高水平人力资本向城市集聚则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很大程度上是城乡要素积累差异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城市化明显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外开放和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程度的扩大则都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财政支出的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影响,这体现了政府政策的效应。另外,产业结构的升级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非国有化以及金融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力较弱。  相似文献   

14.
政策性排斥与中国农村长期贫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已进入扶贫“攻坚”阶段。按照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的长期贫困这一概念(指有些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至少持续5年以上,虽经扶助也难以脱贫)的界定,中国当前农村的贫困基本上属于长期贫困。返贫作为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中非常突出的现实,本文也将其归于长期贫困。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1)脱贫者主要是依靠国家扶贫措施而脱贫,返贫者的脱贫时间很短,这一群体的大部分时间仍处于贫困之中;(2)从返贫者的人力资本存量等方面看,返贫者缺乏进一步的脱贫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两个均势市场的差异与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均势市场理论为依据,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实际,着重从消费需求角度分析城乡市场需求的差别,从产业技术角度分析城乡市场供给的差别,从发挥比较优势、适合消费需要和缩小城乡差别等方面论证了促成城乡两个均势的优势,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我国农村有效信贷需求存在显著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决定了农村信贷需求必然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即使在同一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生产模式的企业和农户,信贷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有效信贷需求的差异性的分析,揭示了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演变中暴露出新的矛盾,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Anit  Mukherjee  张晓波 《经济学》2006,5(2):533-550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农村的非农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在印度,该部门的表现却大为逊色,无论产出还是就业都增长缓慢。本文从两国制度性及政策差异(特别是在政治制度、所有权结构、信贷制度)来分析两国农村非农业部门出现不同的发展模式的原因。通过中印两国农村非农业经济的优劣势的回顾,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该部门增长的潜力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锡文 《生产力研究》2005,(10):115-1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调整阶段:一是农业、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从总体上看,长期存在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数量不足的矛盾得以缓解,但品种、质量的矛盾上升,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农民在生产上面临着一系列需要适应的新情况;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这既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又使农业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三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这既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又使农业、农村和农民面临着生产要素流失和转移就业困难等新的挑战;四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既为我国农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使我国农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更直接、更沉重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正规金融从农村纷纷撤走,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由于非正规金融掌握信息的有限性和得不到法律认可与政府保护,从而它也存在许多缺陷,并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些破坏作用。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绝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取缔它,而应持辩证的观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