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典型的资源工业型城市,德兴的经济严重依赖矿产资源采掘和利用。要保持德兴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加强环境建设,发展循环接替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析生态城市建立的条件和步骤,提出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若干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看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应用和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建立的条件和步骤,提出了关于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资源循环方式,它相对于以前的那种“资源产品废品”的循环方式,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实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也是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为解决这一矛盾,经济学家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具体到城市建设中就是要建设生态城市。文章从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的内在联系入手,探讨循环经济理念下建设生态城市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经之路。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的产物,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近几年,我国"太阳城"——德州,在低碳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倡导低碳理念,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新能源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低碳城市。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3,(9)
随着对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视、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及校园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在近年受到共同的关注,其主要问题集中在高校校园的生态环境上,文章结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利用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着重探讨如何利用高校现有的资源以及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加强高校生态校园环境建设,以及在建设中如何引用循环经济的主要思路,创造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的生态校园。  相似文献   

7.
国内一些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初显,但多数循环经济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资源综合利用率不足,应积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型社会建设。河北省迁安市是典型的钢铁资源城市,本文以该市的循环经济发展为例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8.
矿业资源型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满希明 《技术经济》2006,25(4):17-18
矿业资源型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等方面明确思路,在此基础上应将矿矸石的综合利用作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文峰 《经济视角》2006,(6):56-56
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现在不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实际行动。各地纷纷设置新机构,实施新举措,尝试新机制。然而如何节约资源?如何降低资源成本?离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吉林省是较早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之一,在以科技为先导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生态优先2001年吉林省即提出建设生态省,2002年正式运作。生态经济谋求的是“链式”循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力求“闭环式”联动,追求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怎样保护与改造生态资源?如何使生态…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文明观下我国产业的生态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观的超越,代表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升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尊重生态规律,能缓解资源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日益趋紧的矛盾,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为推动我国产业的生态化转型,需不断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实施鼓励生态化转型的产业政策,推行并完善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综合症".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即进一步完善城市组织管理系统,积极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绿色技术开发和废物回收试点工作.以保证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尽管我国已开始推行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城市建设.但从总体来讲,要全面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建设,使其融入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观的超越,代表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升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尊重生态规律,能缓解资源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日益趋紧的矛盾,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为推动我国产业的生态化转型,需不断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实施鼓励生态化转型的产业政策,推行并完善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3.
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综合考虑资源枯竭型城市特征与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核心,运用"目的树"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5个子系统、28个指标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铜陵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进行循环经济试点6年以来,铜陵市循环经济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不同子系统间发展趋势有很大差异,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工业园区的发展与模式对城市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相比于传统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本文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深入分析传统工业园区的生态缺失及其后果,进一步提出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现代城市在急速扩张和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带来了许多问题,也造成城市规划及设计者由于时间过于仓促而无法兼顾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的局面。作为城市进化载体之一的城市景观,在如何促使人类与自然之间架起和谐共生、健康发展的桥梁方面,占据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生态原则与城市景观之间关系的解析,阐述了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强调实现人——自然——环境的平衡性与共生性,建立物质、能量、资源循环再生的模式,在新形势下提高城市建设品质。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党中央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陈飞 《经贸实践》2016,(16):24-25
当前旅游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十分突出.促进旅游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兼顾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循环经济理论则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导.本文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特征、原则及要求,并结合该理论,论述了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策略,为旅游城市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海洋循环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安全建设是人类面对新时期海洋生态危机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求解。海洋循环经济与海洋生态安全是海洋—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二者互为条件,协同发展。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生态安全建设的前提和途径,建设海洋生态安全、打造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当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未来发展必须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海洋绿色GDP核算体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与创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国情,对城市效率的评价,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起到引导作用。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本文针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需要.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效率评价,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多角度综合评价城市效率,既是对城市效率的评价,也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20.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珺 《经济与管理》2007,21(9):88-92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资源枯竭型城市应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目前存在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和经济制度的创新,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微观主体培育和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