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杠杆不稳定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重要隐患,因而如何进行风险识别在金融动荡时期具有显著意义。为识别杠杆波动对系统性风险的直接影响及可能造成的风险内部溢出效应,首先选择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识别杠杆波动对系统性风险的冲击效应,并结合中国几次“去杠杆化”政策时点进行补充分析,其次采用时变参数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模型(Tvpdy)对杠杆波动下系统性风险内部溢出关联效应进行动态刻画。研究表明:一方面,杠杆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异质性冲击影响,短期效应最为显著。近年来累积的外部市场与货币流动风险对宏观经济与资产泡沫风险起到周期性的抑制作用。其中,“扩内需”去杠杆举措可有效缓释当前存在的宏观经济与外部市场风险,而“防风险”措施则对整体风险的抑制效应较为稳健。另一方面,杠杆波动下系统性风险内部溢出效应明显。各子风险多为风险的净输入者,在经济过热或金融危机等杠杆异常波动时期,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外部市场风险后期有显著抬升的趋势,而宏观经济风险溢出方向由输入向输出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VAR模型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国际化、国际清偿力、汇率弹性与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动态数量关系。结果发现,短期经济增长对资本账户开放具有正向效应,而长期将转为负效应;无论从长期均衡还是短期均衡关系来看,金融市场国际化和弹性的汇率制度都有助于促进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减少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减弱国际清偿力;国际清偿力对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影响较大,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影响逐渐减弱,汇率弹性的影响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VAR模型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国际化、国际清偿力、汇率弹性与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动态数量关系。结果发现,短期经济增长对资本账户开放具有正向效应,而长期将转为负效应;无论从长期均衡还是短期均衡关系来看,金融市场国际化和弹性的汇率制度都有助于促进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减少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减弱国际清偿力;国际清偿力对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影响较大,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影响逐渐减弱,汇率弹性的影响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以2002~2019年为样本区间测度中国经济金融化,并实证分析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只有位于合理阈值时,经济金融化才能最大限度地与实体经济相匹配,达到增长效应的最大化;两者之间呈倒U型关系,且具有时变特征,其中短期冲击影响更明显。因此,必须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控经济金融化的“度”,提升经济实体化的“质”,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增长,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准确地进行系统性金融风险动态测度与经济效应评估,是防范化解金融体系重大风险的重要前提。本文将TVP-FAVAR模型进一步拓展,加入混合创新因子(MI),并使用新构建MITVP-FAVAR模型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动态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非线性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基于MI-TVP-FAVAR模型动态测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走势可识别重大风险事件,对现实情况拟合较好;经济收缩时期,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比经济扩张时期更大;低风险时期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高风险时期系统性金融风险则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应根据经济金融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实行差异化管理手段,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目标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前沿研究多以实证方式定量检验金融抑制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大小,文章则偏向定性分析金融抑制影响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继而总结经验和启示。结论如下:(1)适度的金融抑制是维持经济稳定的必要举措,金融抑制主要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等渠道作用于经济发展。(2)解除金融抑制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改革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渐进式解除金融抑制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国际化是现代世界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它反映了一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程度,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以及一国经济和金融的综合发展水平。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过程,既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世界,也意味着世界正走向中国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从80年代初银行开放中长期贷款后,企业中长期融资的主要来源是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建立也增加了企业外部长期资金的融资渠道。用证券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始于…  相似文献   

8.
弱势美元背景下的中国资本账户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以来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的大幅贬值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流向中国,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使中国有步骤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促进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计划受到挑战,维护金融安全成为中国目前的核心经济问题.中国需要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市场化原则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采取盯住货币篮汇率制度、完善外汇市场等手段促进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灵活;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经济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银行利差反映银行业效率,研究资本账户开放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一个包含异质性企业的多部门分析框架,从微观层面剖析资本账户开放影响银行利差的内在机制,并运用41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1996—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利差,法定型和事实型开放指数每增加一单位标准差,银行利差分别下降0.68和0.9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加快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是新常态下提升银行业效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应大力拓展非利息业务,促进产品和业务升级,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以弥补利差缩窄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多因素多原因模型(MIMIC)实证分析反映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压力的CAP指数。实证结果显示,CAP指数绝对值越大,资本账户开放风险越高,可能造成经济危机;CAP指数趋近于零时,经济平稳,适合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中国当前的CAP指数显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贸然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应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维护经济稳定。  相似文献   

11.
唐君扬 《物流技术》2021,(2):27-31,36
基于2008-2018年贵州省9个地级市和自治州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区域要素禀赋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在总体上促进了贵州省区域经济增长,提高了劳动力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然而,高铁开通并未表现出技术溢出作用,反而降低了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对要素禀赋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提出,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高铁建设,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引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发挥高铁的扩散效应,降低聚集效应,进而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2009—2018年中国24家上市银行年度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对内部控制质量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内控质量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抑制作用。内控质量提高有助于提升银行部门间贷款信息传递及风险协同控制效率,由此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相对于非国有、低联结度与高权力度银行,内控质量对国有、高联结度与低权力度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力度更大。(2)资本结构在内控质量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内控质量通过影响资本结构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内控质量—资本结构—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3)货币政策对内控质量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非对称性调节作用。高利率货币政策会减弱内控质量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宽松货币政策会加剧内控质量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4)股权集中度提高会减弱内控质量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这归于控制权过度引发的关联贷款风险集聚效应对冲了内控质量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效应。本文研究结论可为防控中国银行部门单体风险及金融系统性风险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对Wurgler的资本配置效率估算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我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水平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化显著优化了我国实体经济资本的配置,而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发展虽然促进了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但效果不明显。研究还发现:在所引入的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显著较大。进一步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越高,其优化作用越显著,但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自身对资本配置的优化作用在减弱。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globalized financial markets on domestic economic policymaking and, ultimately, on economic sovereignty. It argu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ollar-denominated Brady bonds, eurobonds, and global bonds issued by Latin sovereigns opened a new venue for foreign capital to participate in economic affairs of these countries. A natural outcome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Brazil’s financial markets has been the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of the Brazilian economy to contagion from financial crises in other troubled markets of the globe.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he contagion channel compromised domestic economic policymaking and affected the real sector of the Brazilian economy. It offers the first analytical attempt at estimating the real cost of contagion by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the Russian and the Argentine crises on Brazil’s output and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5.
石油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石油产业的经济效益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论文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内部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探讨,从财务管理体系、成本管理、运营资金、财务预警系统等方面就如何做好石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展开论述,以期提升石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We propose a methodology for forecasting the systemic impac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interconnected systems. Utilizing a five-year sample including the 2008/9 financial crisis, we demonstrate how the approach can be used for the timely systemic risk monitoring of large European bank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We predict firms’ systemic relevance as the marginal impact of individual downside risks on systemic distress. So-called systemic risk betas account for a company’s position within the network of financial interdependencies, in addition to its balance sheet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xposure to general market conditions. Relying only on publicly available daily market data, we determine time-varying systemic risk networks, and forecast the systemic relevance on a quarterly basis. Our empirical findings reveal time-varying risk channels and firms’ specific roles as risk transmitters and/or risk recipients.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支付经济学的视角,从互联网支付系统、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和非法定数字货币四条传导路径,研究了互联网支付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基于指数构建的两阶段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支付对金融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不同传导路径间存在差异性。互联网支付在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服务的同时,客观上也产生了相应的金融风险,并为金融风险传播提供了通道。为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应优化支付结算机制设计、建立应对系统故障和流行病冲击等的压力测试框架,以及加强对非法定数字货币的金融风险监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外汇储备可持续性的决定机制和影响因素,选择我国相关数据和变量,建立了VAR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刻画各因素与外汇储备之间的相关性,分解各因素对外汇储备规模的贡献度,从而识别决定外汇储备的短期和长期因素。研究表明出口导向机制、长期利益分享机制和短期套利机制是决定外汇储备规模的三大机制。在决定我国高额外汇储备持续性的因素中,出口是直接的、短期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和人民币汇率是长期的决定因素,而人民币利率既是长期因素又是短期因素。外汇储备规模短期内仍将保持较高的水平,但从长期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套利空间的缩小,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的双顺差会减少,相应的外汇储备也会下降。因此,在当前的外汇储备管理中,应稳定外汇储备的来源和质量,实现保值增值目标,并充分发挥其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参考现有文献对已有的金融压力度量方法及应用做了梳理,然后选择2006年1月~2014年9月,包含金融政策环境、银行业为主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等在内的主要因素指标,并通过加权平均后再进行标准化处理的方式合成各自项风险压力指数,再汇总合成系统性金融压力指数并做出判断分析。然后利用采购经理合成指数以代替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定得到金融压力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建立自回归模型以达到对系统性金融压力的预测,并最后针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轮全球性大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长期持续。美国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作为生产型经济体的中国将产生长期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美国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两个层面的不利冲击,得出了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的压力将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中央银行应谨慎论证和抉择货币政策"币值稳定"目标值:在生产要素价格低估下人民币不宜过快升值,传统的通胀预警指标需要修正和提高;提出了未来货币政策总趋势应该是中性的、应注重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