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的理念,从现有开发密度和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设计指标评价体系,提出状态空间法、相对资源环境承栽力和发展潜力模型可作为省域功能区划的评价方法,从而实现对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2.
依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的理念,从现有开发密度和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设计指标评价体系,提出状态空间法、相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模型可作为省域功能区划的评价方法,从而实现对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相关基础研究的理论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朱 《开发研究》2007,(2):24-29
鉴于目前主体功能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我国同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的各类区划研究理论,按照时间的沿革,从传统的综合经济协作区划研究,以中心城市与周边经济联系为特征的区域划分研究,以开发管制为特征的区域划分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综述,以达到梳理主体功能区划思想发展脉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但又存在明显差异的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主体功能区划是保障生态功能区划落实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两项工作各有侧重不能替代。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国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推进落实这一战略需要各项政策的配套。文章在回顾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分析现有环境规划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结合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对环境规划的需求,指出应实现环境规划战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调查研究报告》2007,(157):1-18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作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政策之一,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调整,必须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遵循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按照构建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积极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科学、系统、可操作的产业政策体系,促进主体功能区产业错位、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贺思源  郭继 《特区经济》2006,(11):194-195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平正义观、外部经济理论和生存的伦理。我国现行的生态补偿制度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调查研究报告》2007,(155):1-17
为降低人口生育率,加快禁止和限制开发区超载人口向重点和优化开发区迁移并稳定就业和常住,要重视经济激励引导生育行为;改革户籍制度,提升待迁人口人力资本,提高迁移的可能性和能动性;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民资产流动性和可变现性,引导迁移人口新获财富向重点和优化开发区而不是往原籍配置;改革政府绩效考核体制,支持政策要和人口迁出(入)挂钩;改革政府决策体制,使迁移人口参与迁入地决策;完善地方政府税种结构,使之有稳定筹资渠道为增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研究进展与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国家"十二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基本概念、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实施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对当前国内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及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调查研究报告》2007,(158):1-17
在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过程中,政府应通过各种投资政策工具来实现各功能区的可持续增长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今后应根据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出台按功能区分类的投资管理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投入。同时要改进现有管理体制,统筹政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社会投资领域,应在现有产业发展规划和导向目录的基础上加入主体功能区元素,出台按主体功能区分类的投资导向目录,以强化政策的指导力度。  相似文献   

11.
姜真林 《特区经济》2012,(6):299-301
在介绍镇江滨水区开发工程建设基础上,对镇江滨水区开发这一巨大系统工程所发挥的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娱乐功能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分析,以期丰富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是全球的制造业基地,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然而,却鲜有学者对其内部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本文选取广东省2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广东省各城市2009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定量和实证分析,从而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广东省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这为广东省政府进行规划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爱华  张慧鹏 《特区经济》2007,226(11):32-33
本文在全面研究了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主导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广东创新体系的构建对于其主导产业结构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陶健 《特区经济》2013,(1):127-130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比较重视政策制定和执行,轻效果评价,在静脉产业政策绩效问题上也是如此。我国目前还尚未有学者研究静脉产业政策的绩效,也没有系统化概述。从查阅到的有关静脉产业文献中,学者们的研究没有涉及政策绩效的评价,大多研究静脉产业的结构、分类等等,而且多是描述性的介绍。我国静脉产业政策绩效的评价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静脉产业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以便更合理地利用资源,更有效地执行政策、达到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5.
吴飞  王淑梅 《特区经济》2012,(7):273-275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和难题,其中以融资难最为突出。因企业的融资方式决定着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效率,而融资效率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融资目的是否有效达到。因此,在我国现实背景下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在构建企业融资效率的数学评价模型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对中小企业的五种融资模式的融资效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五种融资模式的融资效率,进而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分析。其次,选取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28家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来实证分析,比较权益和债券两种融资模式的融资效率。最后,由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雪 《特区经济》2009,(5):38-39
当前广东省国民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服务业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广东服务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本文分析了广东服务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角度给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SWOT的广东家具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家具出口占全国出口的1/3强,已成为中国家具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亚太地区最大的家具出口基地,但也存在附加值低,设计水平不高等劣势。本文在分析广东省家具出口现状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分析了广东省家具出口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而提出扩大广东省家具出口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叶勇  张丹 《特区经济》2011,(10):33-35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东外资利用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外资对广东的出口、税收、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一直较大,其次是对经济增长、就业、资本和溢出效应等方面的影响,对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质量的影响则主要是负面的。进一步的结构分析表明,广东利用外资模式是数量型非质量型,外资利用质量的整体水平不高。需要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流向,不断提高外资在广东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应有的贡献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敏  曹家和  张乐 《特区经济》2012,(4):272-274
本文使用"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讨论了自然资源、需求要素、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间竞争以及经济政策等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96~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因素。发现:①我国沿海地区具有金融产业集聚的地理优势,同时发现,当地的需求和政策也是导致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②我国金融市场的二元结构明显,东部地区,市场开放度较高,要素的影响作用明显,这有利于在市场机制条件下正反馈作用和收益递增作用的增强,有利于产业集聚的自我发展和不断完善。而在市场开放度较低的西部地区,各要素孤立存在,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优势网络,其金融产业也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日本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区域问题所采取的6次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财政政策,值得借鉴。中国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应当运用差别化税收政策引导重点开发区域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加大对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财力的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