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开放式创新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外部创新资源,通过将企业内、外部知识、技术的整合、吸收、利用,可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契机。开放式创新涉及消费者、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参与主体,不同主体的开放式创新亏缺将阻滞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多主体共同参与构建网络化创新资源平台,利用创新资源网络催生创新效应,激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是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开放式创新能够引领制造业实现价值链攀升,进而间接拉动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虽然河北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缓慢,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对河北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必然性分析,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该按照做专、做强、做大、做久的思路,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使其真正发挥对一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鹏  赵玲  胡凯 《科技和产业》2011,11(9):9-11
在后危机时代,制造业应通过转型升级培育持续竞争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价值链升级。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升级间的相关程度明显。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当前对支撑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贡献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这些传统服务行业,从而进一步指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应是将来发挥支撑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作用的重点行业。  相似文献   

4.
陈峥嵘 《上海国资》2009,(10):23-24
上海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已经提出.要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全国中心城市,上海必须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实现城市功能的转型和提升,而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正是上海为现代服务业腾出发展空间的过程。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上海强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和直接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服务的行业,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基本源泉。宁波市即将进入人均GDP为1万美元的经济结构加速变化的时期,土地、资源以及环境等压力不断加大,推进产业转型尤其是工业转型升级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效途径。我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如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尤其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河南作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当前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既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又有利于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使河南由工业型经济迈向服务型经济。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程度不深,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如构建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机制,推进制造业发展“服务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产业化、高端化发展以及优化制度环境等,以促进两大产业形成互相支撑、互补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北京制造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视角提出了北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纽带加强跨国公司对本地的产业关联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围绕重点产业打造"制造—服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各地方政府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和优化的途径之一。江苏省作为传统的经济大省,在制造业基础、服务业发展环境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江苏也面临传统服务业比例过大、硬件设施不足、软件环境差、地区差异大等挑战。合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江苏省至关重要,是决定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是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载体。在空间上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上海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挥上海制造业优势,推进专业化分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尝试,也是上海在产业规划引领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要求进行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与中介效应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直接效应与具体路径,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集聚的 MAR、JACOBS 与PORTER 外部性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升级。因此,文章提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路径,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放  成丹 《世界经济研究》2012,(7):73-79,89
本文以1990年、1995年和2000年亚洲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东亚各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制造业服务投入比重相应提高;两产业之间融合度的变动方向是:制造业需求主导→对称性均衡→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主导;经济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发展水平越低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越依赖于制造业。中国在各项指标的比较中,基本上都位于东亚地区最后一位,尤其是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服务投入比重下降这一与演进规律相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盛革 《特区经济》2014,(3):92-94
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探寻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基于价值网视角,理论描绘了一个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机制模型。该模型刻划了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能够帮助分析国内传统制造业低效的分工体系和交易效率对产业升级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打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供需低效平衡、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理论推导验证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的溢出效应,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耦合协调度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并利用SIENA方法探索产业部门关联网络中节点互动的特质、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了网络演化的机制.在产业耦合协调方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对经济增长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双方的耦合协调带动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在产业关联网络演化方面,产品部门之间的技术邻近性与市场邻近性促进联系的建立,开放度较高的产品部门更能够与其他部门建立联系.为了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应鼓励跨领域合作,加强重点行业开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14.
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主要作用机制,测算江西省2009—2019年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与制造业效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是推进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科技投入的有力支撑.基于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科技投入直接促进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并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了两产业协同集聚,即技术创新在政府科技投入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因此,政府应高效分配科技投入资金,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促进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97、2002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均呈现不断升级趋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显著的互动关系,但关联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研究对于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relevancy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table of China collected from 1997 to 2007.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Firstly,the tertiary industries have become the main consumer for producer services.Secondly,there is an uptrend of the intermediate demand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to producer services as well as the intermediate input structure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manufacturing.Thirdly,the influence that manufacturing pull the producer services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function that producer services promote the manufacturing.Finall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s significant in China,but the relevancy level of the two industries is still low.The stud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ulations of the related industrial policy.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生产过程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要素,服务业与制造业出现了融合互动的发展态势。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交易成本—服务外包化、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价值链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广东佛山市为例,着重分析了佛山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现状、失衡的表现及对佛山经济的影响,最后就实现佛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希  李锦飞 《改革与战略》2010,26(1):126-128
文章以《2002年江苏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不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互动不足。  相似文献   

19.
于琨  张展 《特区经济》2011,(3):59-60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加快调整,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重视。辽宁省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态化发展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渐次融合趋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辽宁工业生态产业链的必备环节。因此,应通过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业、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等措施进一步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辽宁生态省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7-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个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能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而Jacobs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从区域异质性来看,在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