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上,并从劳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又基于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得以实现的事实,用物质变换概念来描述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界进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内在统一,并认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因此,人类始终不能真正摆脱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天然制约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以大量篇幅阐述其生态思想。其中,物质循环理论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渊源,而发展循环经济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入挖掘并开创性探索它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对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循环经济思想,他们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物质循环及其裂缝理论正是推行当前循环经济的理论根基,是构建循环经济整体理论的理论基础,离开了该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是人类的一般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价值所体现的是在物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者以社会必要劳动量为基准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正像马克思指出的“劳动是惟一的价值源泉”,“价值除了劳动本身没有任何别的物质”。从这一基础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商品的二重性和劳动的二重  相似文献   

5.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争论不一,但马克思劳动价值中的价值思想应当是确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包含着三个基本论断:劳动决定价值、活劳动创造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为价值。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群众。当下,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思想就是要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彰显劳动价值,深入探讨实现体面劳动的路径与对策,切实让广大劳动者共享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一、服务的概念问题和经济思想演 变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可分成生产性 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 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服务是 非交易对象,或只是从属于商品交易的 对象,因此服务不像商品那样具有独立 的交换价值。 马克思肯定了斯密的“生产性劳动 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的 观点。《资本论》主要涉及物质生产领域  相似文献   

7.
姚华 《魅力中国》2013,(19):274-274
所谓马克思劳动观是指,在总结人类关于劳动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劳动的社会历史地位(包括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劳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劳动概念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当年马克思对劳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苦的理论探索过程,正是在对劳动问题的探讨(追求真理)和为劳动者谋福利的斗争实践(实现价值)中,马克思的劳动观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范君 《乡镇经济》2010,1(3):7-10
文章从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研讨和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广义理解出发,梳理和研读马克思的有关著述,力图再现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马克思技术思想轮廓,揭示人与技术发展的关系。同时讨论人类应该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与平衡,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技术这一改造世界的工具,解决好技术活动中的道德选择问题,保障技术运行的长期有效,从而为促进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生态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蕴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思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以及强调科技在发展生态经济中的作用。新时代下中国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是:培养经济理性思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加强生态经济法律和制度建设,实现生态经济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梅沙白 《改革与开放》2013,(10):119-120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主题。资本主义下人与自然矛盾激化,马克思在此背景下提出先后自然异化和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对人与自然问题作出了深刻的解读。本文按马克思著作的时间顺序整理并分析了相关论述,并提出了马克思人与自然观念的几点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松波 《特区经济》2008,235(8):28-30
由于中国与西欧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使西欧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轻器、重人治而轻法治,讲究天人合一,善于辩证思维,艺术精神主宰科学精神。反观西欧文化,则重器轻道、重法治而轻人治,讲究征服自然,善于逻辑思维,科学精神主宰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朱明峰  梁樑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16-19
循环经济是通过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重构物质循环流动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文章首次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循环由物质循环和非物质循环构成。并分别对物质循环中产品、企业、产业、市域、区域、国家和全球层次的循环以及非物质循环中意识思维链循环、价值导向链循环、知识创新链循环、信息传递链循环、产业结构链循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描述各循环间关系的“四层说”。  相似文献   

13.
生计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无论是落后的远古时代,还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生计问题是人类的首要问题。传统经济学重视物质财富的创造,忽视人类的生计。《资本论》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认识经济活动,把经济活动置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来考察。《资本论》关于人类生计的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困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卫军 《特区经济》2007,216(1):275-27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当代生态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其追求目标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生态伦理学的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张春玲 《改革与战略》2014,(6):19-22,114
文章通过回顾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对生态经济人加以构建和论述,生态经济人必须具有整体性的思维观、"绿色化"的行为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从单纯的动物与自然的物质生存利益关系中进行升华和提炼,使之进入到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相互融合的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灾害频发、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显的今天,重提"大关精神",充分调动人的自觉能动性,去发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让自然造福于我们的社会和人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为摆脱人类生存困境,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念,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谐经营成为乡村旅馆发展的根本要求。文章从“和谐”的视角对乡村旅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分析乡村旅馆和谐经营的表征,提出了乡村旅馆和谐经营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必要条件,把握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人口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分别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口发展是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体现,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发展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口发展影响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口发展是人与人和谐的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20.
儒家和谐思想蕴含着天人和谐、人和、政和、融合等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契合。孔子和谐思想在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中仍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为今天解决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共赢发展,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