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法律移植和本土资源的概念入手,分别阐述法律移植和本土资源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通过分析两者的矛盾和互补性,论证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叉。  相似文献   

2.
王海龙 《消费导刊》2009,(5):135-135
中国的法治建设究竟是选择发掘和培育本土资源还是移植西方发达国家的现有法律成为困扰学者与决策层的一个难题。在考虑选择进行法律移植时,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个是法律的普适性和特殊性问题,另一个则是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本文就法律移植须以文化资源培育为基础谈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张亚蒙 《商》2014,(26):192-19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律文化的开放性不断增强,我国在现阶段的法治进程中,法律移植拥有很高的评价地位,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我们并不能完全依附于西方的法律制度。中国的法治建设应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模式,挖掘我国自古就蕴涵着的固有的法律文明价值,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完美融合,共同推动法治之舟顺利前行,这就需要将本土资源合理转化和利用,实现我国法治建设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4.
经济立法中的法律移植和本土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经济立法,我们是应该采取法律移植的方式还是立足于本土资源让其在本国国内自发形成?这个问题在经济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究竞在经济立法中,法律移植和本土资源的关系如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经济法与西方经济法的共性及中国经济法所具有的个性,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实现浓法治国目标的重要一步,农村的传统思想和本土文化严重阻碍着国家法律的实施,因此,在立法、执法和培育农民法治观念上,国家应发挥重大作用,以逐步推进我国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建设法治的过程中往往侧重于法治的制度安排与设计,却忽略了法治蕴含的人文精神,其是法治最丰富和深厚的思想资源。西方人文精神在中国法治进程中与本土资源结合所起到的影响深远,我国合同立法的发展即是一个典型。其自由平等精神的引入,使我国合同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在《经济合同法》至统一《合同法》的立法改革过程中。立足中国国情,重塑法治的人文精神基础,是将中国法治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商》2015,(34)
随着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快速发展,为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我国大量移植了先进法治国家的成文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但是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法律移植也有本土化适应的"排异反映"一些法律制度因脱离实施地的风俗与长久以来人们形成的行为习惯,使之无法成为人们自由遵从的行为规范。具有五千年永久历史文化的中国,积淀了大量实用且极其有效的乡规与民约,因其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在解决民事纠纷时易于受性,笔者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的论述,以此来阐明乡规民约在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利弊,提出了适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市场需求是引导和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本土市场更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应该强化经营本土市场的意识和能力,着力建设具有规模性、引导性、竞争性、互开放性和法治性等特点的创新导向型的电子信息产业本土市场。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育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从大学生法治理念现状谈起,详细分析当前大学生法治理念薄弱产生的原因,进而结合中国的法制教育实践提出培育大学生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本土路径,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加深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正确认识,培育民主精神、规则意识,确立法律至上理念,进而促进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民主、平等、人权、法治这些来自西方文明的宪政价值观念如何在中华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如何结合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本土文化资源,确立形成以法治理念、思维方式为基础社会生活方式,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衡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法治文化建设长效化时间紧,任务重,衡水学院作为一所已有近百年建校历史的地方高校.正以迎评促建为契机,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以衡水学院为依托,以法政学院为中心,创建衡水学院法治文化宣传基地.促进衡水法治文化建设长效化。  相似文献   

11.
加强农村成人法制教育对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战略意义重大。文章总结农村法治面临农民法律观念淡薄、弱势群体法律权益得不到保障、法制宣传教育途径单一、法律服务供给不到位四重困境,从农业人员一般犯罪、农村青少年犯罪、农村恶性犯罪三个层面论述加强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价值,提出构建农村法制教育三维体系:创新农村法律教育机制、搭建媒介资源共享平台、打造法制教育联动模式。  相似文献   

12.
《商》2016,(15)
法律信仰的虚无,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当法律"形同虚设"时,法治必然会被人治所替代,法治精神亦无法转换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从而难以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使命,何谈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保障农地确权顺畅实施。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在当下法制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法律信仰、法律信仰缺失的根源以及在我国建立法律信仰需要具备何种要素等。  相似文献   

13.
《商》2015,(34)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必然有其自身的延续性与承继性。现代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归因,过多地注重西方法治理念与制度的移植不利于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因而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切合中国人习惯特点的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4.
要建设法制社会就需要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社会治理法治化是一项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甚至需要两代人、三代人才能完成这一战略目标。要建设法治社会需要五大支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健全和完善社会法律体系;打造法治政府;建立行之有效的法治监督机制和提供充分必要的法治资源。  相似文献   

15.
《商》2016,(15)
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提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强调了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法律信仰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公众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这一"硬件"设施,更需要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我国在法治建设中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严重。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成为当今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因为大学生是今后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而且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还需要大学生的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菲 《消费导刊》2009,(9):139-139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为核心的法律职业人员所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和法律发展的必然,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正成为我国法治社会生活的内在要求,有着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覃龙丽 《商》2014,(8):152-152
法律移植移植是法学界经久不衰的课题,笔者在拜读何勤华教授的《法律移植与发本土化》后深有体会,着重从法治社会发展的角度浅谈自己对何教授关于法律移植的支持观点,主要认为法律移植是已存在客观事实并且是个单独的课题范畴,移植法律的积极作用诸多,特别是在移植过程中为了适应新型法律制度而进行的环境创造更是对法制社会的发展起到加速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商》2016,(11)
我国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理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涵是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对政府的要求,在法治政府的建设中,如何提高依法行政的工作效率和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需要解决法治政府在行政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本文将探究行政法律制度的涵义及现状,明确依法治国背景下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及提出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行政法律制度建设应如何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19.
孙涛  郝仲敏 《消费导刊》2009,(17):145-14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法治社区的建设。法科生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一方面使法科生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又推进了社区的法治建设。走与法科生相结合的道路推进社区法治建设是一条成本低、效果明显、居民欢迎的法治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20.
《商》2015,(11)
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两种不同方式,两者各有自己的特点。法治与德治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内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体现。法治与德治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治理来说缺一不可,都是很重要的。然而在我国的实际中,法治与德治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有偏向,这就需要衡量这两者的关系,衡量两者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