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本文旨在分析各省市能源强度的差异及它们的节能潜力,对各省市控制能源消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首先计算了29个省市2009年的能源强度,分析了各省市能源强度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省市的节能潜力,针对各省市的情况,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能源结构的调整受到能源内部替代性和能源供给结构的制约。本文建立内部替代约束和供给约束下的能源结构优化模型,给出碳排放量最优化的部门能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预测的能源供给下,经济增长的速度越低,碳强度下降的幅度越大;以2010年的能源结构为基础进行优化,在2020年可节能16.16亿~18.50亿吨标煤,减排50.31亿~51.99亿吨CO_2,使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31.73%~37.88%,比2005年下降46.21%~51.05%,完全可以实现预定的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并可在经济中低速增长的情形下实现能源总量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4.
5.
6.
7.
种冬锋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2013,(21):102-103
在我国油田生产的活动中,抽油机所使用的电量大概占油田用电总量的40%,是油田生产中重要的耗能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抽油机的节能技术不断革新进步,但是油田的大量用电仍来自抽油机。对此,文章对普通抽油机的负载特点以及节电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油田抽油机节能的技术对策,旨在通过文章的研究,为油田抽油机降低用电提供借鉴,为油田节能生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法对中国工业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估算,分析中国工业要素配置效率以及能源要素重置带来的节能潜力。结论表明:中国不完善的要素市场在一定程度造成要素配置扭曲,但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以及政府提高能源效率的决心,工业要素配置效率正逐步提高。特别是2006年之后,与技术效率变化相比,要素配置效率改善对工业总效率提高所起得作用越来越明显。节能潜力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要素配置效率变化相一致。2006年之后能源要素从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流动,实际能源消费逐步趋近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最优水平。2009年中国工业全行业节能潜力约为2.5亿吨标准煤,且能源密集型行业应成为中国工业节能的重点。“十二五”期间除了采用传统的节能途径之外,政府应通过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设计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提高工业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发挥工业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房屋建筑节能结构与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如何才能达到节能结构与设计的同步优化。通过理论分析能够比较容易得出房屋建筑节能结构与设计的相关理论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房屋建筑的节能结构与设计之间息息相关,节能设计对于节能结构运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蒋金荷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10):16-23
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求降低能源强度(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本文首先对能源效率、节能的内涵进行界定,从能源物理效率、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能源效率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先进能源效率水平国家的差距,基于产值能耗与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我国建筑节能潜力最大的六大领域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举了当前我国建筑节能潜力最大的六个领域,分别回顾了我国近几年在这六大领域所取得的工作成就,对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建筑节能问题有可能获得技术上的突破,短期内可大幅度降低太阳能供电、供热成本.采用太阳能光伏电池方面的技术已处在领先水平.如何加强这方面工作,从政策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急需政府作出政策性规定.积极推进建筑结构节能和再生能源节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以国内制造业为例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运用1985-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制造业、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对于降低总能源强度、石油强度、电力强度和煤炭强度具有积极的贡献。提高能源价格是改善能源效率的一个有效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能源强度究竟有多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低单位GDP能耗已经列入我国的发展目标,正确理解中国当前的能源强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起点。目前,对能源强度的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要么机械引用按汇率计算的GDP数据,严重高估了中国能源强度;要么机械引用世界银行提供的基于购买力平价的GDP数据,严重低估了中国能源强度。此外,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能源强度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能源强度偏高的原因。本文给出了一个更有可信度的能源强度数据,能够更准确地认识中国能源强度的现状,同时,从经济角度阐述了造成中国能源强度偏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能源生产率状况以其对能源消费量的重要影响而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整理了我国各个省区1995~2003年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这些省区能源生产率的分类情况及差别原因。通过聚类分析,本文将各省划分为能源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三类,并利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投资情况以及能源价格等因素对能源生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Louis de Mesnard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04,16(2):205-230
Analysts often a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how much an exchange system has changed over time or how two different exchange systems differ. Identifying structural difference in exchange matrices can be performed using either 'directed' or 'undirected' methods. Directed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computation and comparison of column- or row-normalizations of the matrices. The choice of row or column for the normalization implies a specific direction of the exchanges, so that the column-wise normalized results should not be compared to the row-wise normalized results. In this category fall the simple comparison of coefficient matrices and the causative method. Undirected methods do not impose such underlying constraints on exchanges. Hence, I present a set of undirected methods that can be used to compare structural matrices: the biproportional ordinary filter, the biproportional mean filter and the bi-Markovian filter. While doing so, I recall why the bicausative method must be dismissed. I then classify th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ir orientation and data needs, and illustrate how the results can differ from one method to the next using French tables for 1980 and 1997. 相似文献
20.
Henrik K. Jacobsen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00,12(3):319-34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de patter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 input-output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used to decompose the change in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for Denmark into six components, of which three are trade-related. Trade-induced 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issues such as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regul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s. It is shown that a structural change in foreign trade patterns can increase domestic energy demand. This is contrary, however, to what might be expected for a small industrialized country, which is presumed to export products that intensively use inputs of skilled manpower as well 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inally, calculations carried out at different levels of aggregation are compared. The findings here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large variations in energy intensities among subsectors for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