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未林 《企业活力》2001,(12):42-43
自CI来到中国,就 为很多具有前瞻意识的企业所利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CI的中国化并没有完成。一个表现是,企业只重外在包装,其实质性问题并没有解决。于是,好一些企业“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中国的企业是得好好反思一下了,包括反思CI。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真正使人信服的新CI理论。我们在理论研究和为企业进行CI导入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关于中国型CI的观点:不忽视理念反思,不放弃视觉识别,重行为,重实战。对中国企业来说,强体健身才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2.
CI作为现代企业决胜市场的有效工具,是管理,营销,形象战略的综合整体。中国企业的CI战略尚处于未成熟阶段,仍存在许多误区,导入CIS对中国企业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应把握CI设计的原则形成“中国模式的CIS”。  相似文献   

3.
周津宇 《企业研究》2005,(10):80-80
记者日前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中国CI推进委员会获悉,第七届中国CI高峰论坛大会将于11月14-15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就CI与中国企业成长.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本届论坛主题,记者采访了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卢迅先生。  相似文献   

4.
1企业识别(CI)的理论与实务通过世界之窗传入中国之后,许多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形象,但是也刺激了一些浮躁的经营者,他们利用精致的广告、漂亮的标志、豪华的办公条件等讲究的文化包装,把自己并不过硬的产品塞进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居然也有得意于一时者,但是消费大众的信任究竟能维持多久,醒悟之后对企业形象产生的憎恶有多深,这是不言而喻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经济畸变现象,它不但糟蹋了企业商誉,也影响了CI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许多人误以为导入CI就是把企业打扮得漂亮一点,企业有了“魅力”,无形资产就会增值,公司就能挣脱困境,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大家都很走运,许多公司的形象设计投入没有产生即时的回报,更遑论长远的回报。戏法不灵,全靠布蒙,CI被看成是可疑的、瞄着企业家钱袋的把戏。尤为雪上加霜的是,一些不负责任、没有实力的小广告公司竟也打着时髦的CI旗号,口口声声可以帮助企业全面导入形象战略。在理念设计中,为企业写几句“开拓、创新”之类的大众化口号;在行为设计中,培训小姐们打电话用什  相似文献   

5.
红星战略     
现代企业形象战略在国际的竞争上,已是战况激烈。CI策略日益演进,CI理论日益深化,CI的企业战略奇诡,就好像现代军事战略的星战计划一样,利用在外太空设置的卫星之激光系统来摧毁敌方的导弹,使自己立在不败之地,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6.
谢琴 《企业经济》2005,(2):59-60
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必须加强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企业CI策略是深化企业品牌形象力的必要战略。职业制服作为CI策略中企业构成要素即员工的外包装,以其社会化、科学化、艺术化、标志化等多重因素成为企业文化内涵与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7.
刘勃宏  刘俊 《价值工程》2012,31(16):102-103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形象必须通过现代设计树立,CI就是具有现代设计特征的代表。它于九十年代盛行开来,现在又萎靡不振了,在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争创国际品牌的情况下,CI是"大势已去"还是能助企业一臂之力?本文以CI的根本目的为例探讨了这种借助的可能性,同时,就这种经营策略与传播文化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予以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冷眼话CI     
从沸沸扬扬,到逐渐降温,CI在大陆的起伏反映了企业和CI顾问对CI导入呈现“急于求成——无所适从——心平气和”的心态变化情势。CI能否在国内生根发芽,能否真正服务于国内企业,取决于n决策者能否在相对成熟的CI意识与相对稚嫩的中国企业之间找到适当的切入点。 (一) 过分拘泥于CI的表面形式,往往会阻碍我们去发掘其深层内涵。CI的首要意义在于,它确立了企业形象管理战略的三个基本原则: 1、顾客导向。在企业形象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企业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即自我定位;二是企业把这种对自己的期望传达、灌输给目标受众。这里存在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企业的自我期望是否为公众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9.
源于西方的CI战略和企业文化理论,从80年代起被引人我国,90年代有了一个相当的发展。一些企业把CI仅仅看作视觉冲击,更多的人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致使在实践上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找不到切人点。因此,对于CI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我们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CI是英语形象识别(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和简称。这种形象识别50年代发端于美国,并以视觉识别为主要特征,通过某一个标志,使人们认识某个企业并产生好感和深刻印象。对年代,日本企业导人CI,把美欧企业的美容和风格设计思想与其“企业一家”的文化理念相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CI理论。肥年代,CI逐步成为一种战略,很快风靡全球。所谓CI战哈,概括地讲,就是企业形象策划、设计、传播和管理的一体化战力。实践证明,凡导入和运作CI战略较好的企业,其经营绩效和信誉度及美誉度都有提问。我国目前有许多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导…  相似文献   

11.
CI战略的文化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CI战略在我国有了较大发展,但仍有许多企业在运用CI时,只注重外在形式,忽视了文化内涵. 企业形象简称CI,它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80年代中期导入我国.但现在有一些企业对CI的认识仍旧存在误区,认为CI不过是"包装"企业的手段和技巧,结果由于失去了企业文化的支撑和依托,往往"昙花一现".所以CI的运用必须要有正确的策略和方法,必须要突出企业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2.
打造房地产企业的核心价值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与竞争形势的急剧变化,我国房地产企业需要系统地借鉴和吸收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循序渐进,不断创新,煅造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核心价值链,不断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一、核心价值链第一环CI:展示企业形象魅力CI即企业形象(CorporateIdentity),是企业通过各种载体来反应企业的形象、取得社会公众认可的经营战略。其目标是通过建立独特的企业识别系统来塑造和传播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CI战略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竞争方式均围绕着“识别”和“形象”来进行,其操作方式是传播,战略宗旨是吸引顾客…  相似文献   

13.
CI即企业形象识别,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CI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中风头正劲,但由于认识和体制等因素,造成CI的许多误区.本文分析了CI的基本特征、作用以及引发我国CI误区的原因,提出了提高CI效果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CI的发展时间不足10年,但势头极猛。据统计,从1990年起,导入CI的企业以每年翻番的速度递增,仅1996年,至少有800家企业较完整地导入CI。究竟是为什么中国的企业会如此青睐CI,为什么CI在中国的发展会如此神速呢? 我认为,中国CI的三大基础决定了中国CI的发展。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相似文献   

15.
焦永权 《河北企业》2002,(12):12-13
<正>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批外国成功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与它们优质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陆续被中国社会和企业界广泛接受。其中,在80年代末太阳神的"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声中,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企业形象理论进入了中国。十多年来,我国众多企业试着导入CIS(即Corporate IdentitySystem,简称CIS或CI),并从这一探索中或多或少尝到了甜头,导人CIS就是进行企业形象策划,实施企业识别系统又被更多的人理解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进入90年代中期,无论是企业导入CIS的活动还是专业CIS策划公司的业务都进入了鼎盛时期。电力系统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为深厚的行业,也正逐步展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  相似文献   

16.
企业识别(CI)作为企业形象战略体系,就是企业整体经营的战略措施和塑造企业形象力的有效手段。企业识别,英文为CorporateI-dentity简称CI。最早推行企业识别计划的是美国的IBM公司。IBM公司的成功实例,激起了许多美国的先进企业导入CI。初期导入CI的企业有美孚石油公司、远东航空公司、西屋电气公司、艾克逊公司等。70年代时,可口可乐公司也开始革新世界各地可口可乐标志,采取了统一化的识别系统。上世纪60-70年代,CI开始传入日本。一般认为,企业识别是一种明确地认知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的活动。是运用视觉设计与…  相似文献   

17.
刘刚 《现代企业》2008,(4):56-57
一 企业文化,概括来讲,包含三个方面:VI(视觉识别)、BI(制度识别)、MI(精神及理念识别)。其起源,是在英国,之后,美国予以发展丰富。但都仅限于VI和BI。这时段的企业文化,其实是企业的CI(企业识别)建设,还远远谈不到企业文化建设。之后,日本企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紧随欧美企业,开始了企业CI的建设,但是,日本企业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特点,为CI这一企业识别系统赋予了新的含义,即MI,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才真正完善,企业才因此有了自己确切意义上的灵魂。欧美企业和日本企业在文化建设上的差异是明显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朱厚玉 《企业研究》1994,(10):15-17
CI(Corporate Identity)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经营战略,在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竞争力、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独特魅力正逐渐被众多企业所认识,不少企业已着手导入CI,一股CI热潮正席卷中国大地。但由于CI传入我国时间不长,人们对CI还缺乏充分的认识,一些企业在导入CI时仓促上阵,盲目引进,使CI走入了初级、简单、模仿、随意性和被异化的误区,影响了CI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因此,正确把握CI的创意导向,增强中国CI的创意性和生命力,对提高企业形象力,促进企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涛 《企业活力》2004,(12):48-49
<正>21世纪的今天,企业形象(CI)设计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欧美到亚洲,CI成为各国进行文化力量和生活质量比较的重要因素,更是创建名牌企业、创造名牌产品的有力武器。作为企业品牌标识的CI设计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一、从CI理论层面来认识、理解企业形象塑造 要不要导入CI理论来思考企业形象塑造,我认为应该导入这一理论。CI理论是关于企业形象总体设计和实施的一整套理论。塑造企业形象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企业在公众面前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一定手段,一套方法。CI理论为我们如何塑造企业形象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即采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让公众识别你这个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