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晓峰 《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23-26,102
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王国维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来源作一番探究性的工作。王国维在近代中国首倡美育,是近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创始人。蔡元培率先实行美育,毕生提倡,亲身实践,普及美育理论,最终确立起美育的重要地位。王国维和蔡元培的美学观都以中西方传统哲学美学为基础,同时他们的美育思想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但二者对美育的阐释又有很大的区别,对美育建立的具体作用也不尽相同。他们二人的美育观对当代美育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认为中国戏曲产生于宋代,最早的戏曲是南戏;元代杂剧和南戏虽有南北风格的不同,但都有意境,都是自然的文学,在艺术成就上没有区别。可是他经过论证,又认为南戏优于杂剧,南戏《拜月亭记》和《琵琶记》高于关汉卿的戏曲作品。  相似文献   

3.
庄子,承载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精灵,独来独往,师法自我,穿梭于瑰丽文学与奇异哲理之中。他宛如一位天外来客,横空出世,灵气逼人,娓娓道着鲲鹏之志、屠龙之技、鱼儿之乐、谢绝相位、庖丁解牛……这些衍生的无穷的奇思奇想奇言奇论无不深刻影响着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鲁迅便是这其中之一,连鲁迅大师自己都说:"自己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出,时常使人感到一种气闷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随便,时而很峻急。"思想上的继承自然影响了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文风笔法、格调气质等诸多方面。由此,我们看出庄子作为我国浪漫文学与现实文学甚至讽刺文学的一代宗师对另一代宗师鲁迅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西方理论为基础对《红楼梦》作了个性的解读,既提出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也对"欲"和"解脱"的问题提出了带有争议性的看法。但是王国维在运用老庄思想以及对艺术解脱论阐述时却出现了谬误。本文从"欲求"与"解脱"的角度提出这些谬误,希求以此对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作出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阐述了这篇评论之谬误背后所表达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创作独具艺术魅力与文学效应。他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使这篇小说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而且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小说《阿Q正传》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品所包含的巨大的智慧与高超的技巧,是认识既是思想家、革命家又是文学家的鲁迅的一个重要侧面。读鲁迅的书,借助鲁迅作品获得富有意味和启发性的思想资源,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能不断加深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理解,取其点滴,终生受惠。既学习鲁迅的为文,更学习鲁迅的为人。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极力反对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模式,积极主张文学的悲剧精神。他认为悲剧的精神实质是:作品必须表现人生的痛苦并示以解脱之精神,或者表现主人翁面对苦难时的抗争精神,即“主人翁之意志”。既主张人的解脱精神,又肯定人的主体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王国维诗人兼哲学家的双重气质。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丰子恺的文艺审美教育观,恪守以文艺审美知识的普及开启民智;寓"温柔敦厚"之审美教育精神及"人性美"之教化于艺术教育实践中;其独树一帜的文艺审美教育观和强调艺术教育"三鼎足"的理念,关涉人的"类本质教育",于当下反思我们的文艺审美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反思借鉴价值。同时,丰子恺先生在文艺审美教育及其他艺术理论开创的话语实践中,融中西话语资源为一体,形成自我文论话语的写作范例,也值得成为我们今天文论话语重建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妙悟与西方文论灵感说的相同点在于二者同是艺术的直觉。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代作家重视积累,认为妙悟思想火花的迸发是日常功夫厚积薄发的结果;而西方文艺理论强调产生灵感的主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实际体现了中国传统重客观、重主体内在能动性的思维与西方重个体价值的思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可以说,没有尼采的鲁迅不成其为鲁迅,同样,尼采也依凭着鲁迅在中国思想舞台上更为引人注目。鲁迅借用了尼采的个人主义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明构思"立人"的蓝图;同时,他对尼采接受愈多,批评也愈多,鲁迅是在对尼采思想的不断扬弃中而成就为一个中国的思想家和国民灵魂的工程师;他的早期论文,他的小说和散文都留下了尼采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邦怀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曾与王国维先生有过较为密切的交往。陈邦怀写给王国维的这些信件从未发表过,其内蕴丰富,均为学术问题探讨。信件反映了两人间真诚的学术交往,以及王国维先生以平易的态度扶持后学的大师风范。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1906年初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深入解释了屈原文学的根本精神,即在对屈原主体人格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揭示了屈原文学的精神就是"国身通一"的具体体现。这是王国维认定屈原是"真正之大诗人"的根本原因。而叔本华的哲学则是王国维分析屈原文学精神的外缘,而非根本的思想凭借。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主张分歧很大:梁启超主张文学要为当下现实服务,而王国维主张文学应追求“天下万世之真理”,因此,他们的文学思想在不同时代的反响差别也很大。从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个要素的角度。分析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在不同时代兴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为全面地了解王国维的思想和行为,从其所受的教育、个人性情、人生际遇和所处清末民初的时代局势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国维走向保守主义的原因:所受教育、治学领域及其价值观是直接原因,性情的真挚是深层原因,人生际遇是间接原因,时代局势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鸿祥 《嘉兴学院学报》2003,15(4):43-48,61
王国维“丙辰归国”,是再创他后半生学术辉煌的新起点。作者从相关史料、王国维书信及其他遗稿,确证他归国后曾任“仓圣明智大学”的“经学教授”,并拟写了“以‘旧’名于天下”的“大学章程序”;而《经学概论》,则是他作为“新经学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学术遗产,应当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该文认为,把王国雏自沉称之为“殉文化”是一种具有情感偏向的拔高。王国雏的自沉是综合因素的姑果.但把他还原到普通人的基准上.自沉的根本在于“烦恼说”。由此来审视李士力的“拒绝说”和陈寅恪对王国雏的评价之说.应当重新理解历史变革与文化凝集来纠正对其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对于王国维的死因,学者们见仁见智,形成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在总结各说的基础上,以王国维学生对他死因的解读为研究视角,可能更有助于理解王国维,理解社会转型时期学人的矛盾心态和激烈反应。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和伟大的翻译家,其早期的科学译介活动是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下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他寄予厚望的《域外小说集》既遭到了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事后追惩",却又具有着"超时代"的意义;他开拓了"弱小民族"文学翻译的传统,并影响了中国的翻译生态环境与现代文学翻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人本—艺术美学的结构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王国维创立了迥异于西方,却又中西合壁、古今融会的中国人本—艺术美学。作为一种准体系结构,其内含为“天才说”、“无用说”、“古雅说”与“境界说”四大板块,而他的再创性贯穿与依次展开的各个板块,处处用艺术美学的语言诉说人生的沉郁、凄美与醒悟。这种人本—艺术美学的学术意义在于文的自觉,人的觉醒和论的独立。因此说王国维对中国现代美学与中西美学关系走向的世纪性深远影响,在以后或许会更强烈地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