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0年代初,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发展初级合作社,也就是在个体所有制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方向是正确的,农民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当时推行得过快过急,违背了农民自愿入社的原则。对此,农民不满意。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者,没有把革命的阶段论同革命的发展论科学地结合起来。当时的主要倾向是以革命的发展论否定革命的阶段论——用未来的社会主义否定当时的新民主主义,不适当地限制农民个体经济的发展——限制中农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过早地实行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在这样“左”的…  相似文献   

2.
3.
4.
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创新的立足点必须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中心,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与重构是由多重制度创新相互耦合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中国未来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体系至少应涵盖以下几方面:(1)重构农业生产微观运行载体;(2)兼顾公平与效率;(3)遵循与服从现实约束条件;(4)实现政府行为主体与农民自我创新的有机统一;(5)建立创新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国有私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私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陈明星,肖兴萍国有私营,就是将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平均地分给农民;在此基础上,取消集体所有制,将土地收归国有;农民可在原为集体所有、现为国家所有的土地上自由耕种、租借或买卖土地使用权;国家永不再以行政权力无偿地中止...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深入研究,可以透视这次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深层背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取向—统一地权、经济取向——扩大内需、社会取向——构建和谐社会、制度取向——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项重大战略决策,深得全党、全国人民的拥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求增加农村生产要素的投入,还要求在生产关系方面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而在农村生产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所有权,建立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土地股份合作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三十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实行的三十年,显示出了巨大的前期制度绩效:(1)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2)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形成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民工潮”现象;(3)促进了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形成了村民自治这一独特的政治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土地功能是影响土地制度安排的重要因素.一个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应有利于土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共同增进,或至少应在二者之间争取恰如其分的平衡.本文在论述土地功能与土地制度安排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历史以来三种土地制度及所对应的功能变化,进行了利弊分析.在此基础上就现行农地制度变革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迟到”是中国现代化启动的内部障碍太大的结果,而这个障碍的排除是通过土地制度的变革,运用国家强制力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从而成功启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种独特的现代化启动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温铁军 《开放时代》2008,(2):109-117
近现代主流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一元论哲学,其对西方中心主义内在地发挥决定作用。中国由于地处“远东”,殖民化的成本太高,原住民人口过于庞大,不仅没有被殖民者及其后裔所替代,而且在近现代的国家政治建设中维护了自身传统,并形成了能够整合社会资源的有效机制,这样的机制使中国比那些西方殖民社会具备了更快、更易于进入工业化的条件,这也正是中国完成工业化并且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真正的“比较优势”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派是民国时期一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析范式,从地权矛盾——土地所有权集中与使用权分散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和论证了土地所有权变革的主张。这些独树一帜的观点不仅在民国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15.
<正>2010年"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第10届),将于2010年10月15日~17日在(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制度经济学学会筹委会和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现面向国内外征文。论文评选合格者将确定为会议正式代表,应邀参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土地产权角度将中国的土地变革分为两个阶段,回顾了土地制度的历史变革,并对土地变革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胡景北 《经济学》2002,1(2):435-454
本提出了农业土地制度决定经济发展机制的假说,并用二十世纪中国经济史对该假说作了初步论证。本指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展机制是地主所有制下的古典二元经济机制,五十年代初中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但到七十年代末的计划经济发展机制依然类似于古典二元机制,而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农业改革最终把中国经济建立在准自耕农制度上,中国经济发展从此表现出工资上升、工资和利润共同储蓄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现存农地制度的讨论一直很活跃,通过分析政府权力介入、国家政策以及制度本身缺陷等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突破,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1)通过立法限制政府行为;(2)清晰界定土地产权;(3)落实土地承包政策;(4)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体制;(5)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提倡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9.
农民就近转移与住房置换战略的协调实施,将会有效减少农业人口、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施行这一战略,要求解决主要农村制度的创新和如何实施创新问题。而能否成功实施此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对诸如户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和宅基地制度等主要农村制度的创新和创建。  相似文献   

20.
杨来科 《经济经纬》2000,36(1):31-35
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潮流.但是,由于各国本身的社会历史及经济法律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国家在转轨道路及转轨模式上有所不同.中国的经济改革,遵循的是一种特殊的思路,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中国取得了特殊的经济成就,也遇到了特殊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