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曾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九五”和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可见,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提高到了具有全局意义的高度,我国是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大,而地区经济的差异和差距究竟是什么关系?本试图通过对两进行比较分析,来阐明中国应如何利用地区的比较优势,来发挥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缩小地区经济的差距,实现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区差距的基本特征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空间格局中巨大的地区差距已经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对地区差距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逐步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缩小地区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地区差距的基本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才能正视这一问题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整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东西部地区差距也在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考察其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东西差距显著。(2)总体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从地区内差距来看,东部地区内差距最大,中部地区内差距最小;从地区间差距来看,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小;从差距贡献率来看,地区间差距为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较小。(3)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地区差距出现波动式下降,三大地区均存在两极或多极化现象,中部地区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中的东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部关系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性关系。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既有自然条件的制约,又有政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东西差距。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在目前情况下要缩小东西差距,必须结成东西互补共进的战略关系,实施东西联动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西经济差距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后经济差距的持续扩大又一次引起人们关注。本文分析了东西差距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对东西差距进行了正反两方面评价,并提出了协调对策,认为东西差距的扩大还将持续下去,经济差距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而生,地区倾斜是其成因之一,区域经济发展应树立“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地区倾斜与产业倾斜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支持落后地区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经济现象。各国的国情不同,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差距的程度和产生原因也有所不同,因此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选择和具体措施也有所不同。我国幅员辽阔,欠发达地区的情况迥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巨大的区域差距。总结国外采取的一些有效的经验和措施,对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视地区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在全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对如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结合对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分析、提出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区域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1990年~2005年中国人均GDP省际差距及其变化进行产业分解,认为1990年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第二产业的地区差距,而第二产业向东部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制造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边缘化"区域,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也由此持续扩大。基于此,文章认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缓解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0.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中国政府当前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投资方向,其将如何影响地区收入分配格局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04—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区位、互联网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程度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宽带中国”战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第三,在东部、互联网发展水平高、交通基础设施发达地区,“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更明显。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并为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直观描述地区经济差距、地区进出口贸易结构、规模间的不同并统计度量,最后分析了我国东西中三地区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可能存在的联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对地区发展的变动,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努力实现向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靠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70,自引:3,他引:67  
许召元  李善同 《经济研究》2006,41(7):106-1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持续扩大的历程。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近年来我国的地区差距发展趋势出现了一定的变化,2000—2004年,我国的地区差距仍然在持续扩大,但扩展的速度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缓,2004年出现了地区差距缩小的迹象。本文考察了地区差距变化的决定因素,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存在条件收敛性,同时也存在促使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因素,通过对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分解,本文分析了多种因素对地区差距发展变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东西中部地区间的GDP、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分析这些差距,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人类发展指标和大部分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经济发展差距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显著增大,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政府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秦沣 《经济改革》2010,(1):30-33
西部大开发第一个10年成就辉煌,但这一变化若放在东西比较的维度里,就会发现区域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2008年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只有69.4%,仅相当于东部地区2000年的水平。西部大开发接下来的10年如何继续发展,以何种方式发展,值得好好思量。  相似文献   

16.
赵曦 《经济论坛》1996,(9):11-12
资源配置市场化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赵曦导源于地区倾斜或循序推移战略所形成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空间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地区经济的倾斜发展,使长期形成并在解放后逐步缩小的东西部经济级差又被迅速拉大。...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应采取的财政金融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在缩小地区差距过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政府干预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可以缩小地区差距也可以扩大地区差距。政府干预的基本定位应当是: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培育市场、引导市场,最终通过市场来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青 《经济纵横》1996,(4):24-27
推进内地经济发展的双重动力李青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确立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应当贯彻的重要方针.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并将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9.
赵曦 《经济纵横》1996,(6):15-18
资源配置市场化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赵曦导源于地区倾斜或循序推移战略所形成的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空间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地区经济的倾斜发展,使长期形成并在解放后逐步缩小的东西部经济差距又被迅速拉大。在目前我国的...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2000~2003年表征区域经济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高的贡献度,但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均小于发达地区,由此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认为欠发达地区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就必须制定积极的技术创新赶超战略,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