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中国航天事业创立60多年来,航天企业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新之路,特别是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中国航天自主创新的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战略实施,航天企业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覆盖运载火箭、卫星、航天器的系列型谱,实现了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培育了数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享誉国际高科技产业的知名品牌,中国目前正在稳步向航天强国迈进。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代号"1059"导弹的仿制,该型号导弹的仿制成功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是巨大的,仿制过程中形成的研制体系和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对于中国航天事业后续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一、导弹研制的起步建国之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历程,让中国人第一次领略了现代战争的世界级对抗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中国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急需研究面向科技强国建设总目标要求的中国航天企业全球研发模式。在经济技术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航天企业需要进一步开放融合,组织和应用好全球科研生产方面的优势资源,这对于改变传统流程下中国航天企业的研发模式,构建面向全球资源的跨国性航天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中国航天企业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拼搏奉献,中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我国迅速成长为世界航天大国。当前,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要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布局,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已进入新时代。而航天科研院所纪检监察机构肩负着监督院所级落实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的使命,急需创新监督模式以适应航天事业发展新阶段。因此,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讨论、总结分析,指出了航天科研院所纪检监督工作面临的困境,并从差异化的监督模式、"大监督"协调机制和监督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尊敬的读者,您好!时光飞逝,岁月流转,新的一年如期而至。2018年,适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启航之年,党中央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为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征程离不开新思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将为我国航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必须坚定不移地肩负起"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历史责任,履行好"引领航天,追求卓越"的战略使命,承担起"惠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正>尊敬的读者,新年好!刚刚过去的一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航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嫦娥工程、空间站计划、北斗导航系统……那些曾经可望不可即的太空梦想纷纷照进现实,不仅深刻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而且使地球村的居民普遍受益。2018年,中国航天人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系统谋划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支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总体要求,随着中国航天进入高速发展期,航天任务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航天产业化发展问题也成为当务之急,更是摆在航天人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战略性产业,航天产业能产生较高的经济和  相似文献   

10.
正脉冲星导航是实现航天器长时间、高精度自主导航最有希望取得突破的技术,也是当前国际航天前沿技术研究的热点,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家都纷纷加速开展脉冲星导航领域技术研究。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如何快速抢占航天前沿技术战略制高点,实现中国航天强国梦,是航天技术研发管理部门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十一五"期间,鉴于国际脉冲星导航技术迅速发展态势和国内研究进展缓慢的状况,中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航天企业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速实施以及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态势,面向未来,航天企业必须强化知识管理,重视知识价值,持续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争当航天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锋者,始终践行着"引领再入飞行,开拓空天伟业"的神圣使命。前期,研究所知识管理工作以型号产品研制为主线,重点在各军品室开  相似文献   

12.
日前,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奖颁奖仪式在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隆重举行,北京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5家航天合作伙伴企业获得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副部长、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张建启,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张玉江,神九航天英雄景海鹏、刘旺、刘洋出席活动,并为获奖企业颁奖。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发展及产品研制任务,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铸就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中国航天发展的三大里程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研究院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为己任,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成功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和方法,发展建设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宇航产业基础能力,凝聚了一支高素质的宇航科技人才队伍,孕育了影响深远、世代传承的航天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的车轮跨入了21世纪第七个年头,中国航天创建50多年,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航天科  相似文献   

15.
<正>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建立60周年,全国人民尤其是航天战线的科技工作者们悉数航天成就,追忆峥嵘岁月,铭记航天英雄。他们当中既有铮铮铁骨的军人,也有爱国学者,既有行业能手和领域专家,也有党和国家培养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部队的思想政治过硬的党政干部,他们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初期科研力量的主体和中坚。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铸就了"东方红"1号卫星、"神舟"5号载人飞船、"嫦娥"1号卫星中国航天发展的三大里程碑。随着研究院不断发展,急需建设一个全新的平台展示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优势,弘扬航天精神,传承航天文化。2018年,研究院以建院50周年为契机,利用不到1年的时间建成1个集中展示中国空间技术历史、文化、成就、愿景及研究院综合实力的展示中心,  相似文献   

17.
空间产品成熟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器产品越来越多,如何对已经形成的产品资源进行管理、不断扩大产品资源、有效利用产品资源,是满足日益增长的航天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恰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建院60周年。建院以来,研究院始终以"引领航天、追求卓越"为使命,为和平探索太空和捍卫国家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中国航天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速实施以及商业航天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态势,面向未来,研究院必须强化知识管理,重视知识价值,持续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争当航天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9.
<正>主管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出版发行,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杂志定位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栏目设置"中国报道"、"人物访谈"、"航天产业与国民经济"、"法律研究"、"航天活动"、"航天系统与技术"、"航天政策与管理"、"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导弹及其他武器系统"、"合作伙伴"、"空天瞭望"等栏目。读者对象在航天、航空、船舶、兵器、核能、电子、工控、能源、交通、通信、电力、化工、冶金等行业中从事科研、设计、制造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及广大航天爱好者。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屹立于世界大国之林。“神舟”、“神箭”唱响太空,中国航天正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将航天高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主战场,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