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的实际新增货币供应总量总是远远突破中央银行制定的信贷规模上限,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可谓"功不可没"。同时,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也给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巨大挑战。首先从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两种不同的信用创造机制,然后运用协整分析法以信托贷款量为例分析了其对我国不同货币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货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8年以后,影子银行被冠以诱发次贷危机的最主要因素,监管层面对其关注程度更是不言而喻。本文从货币的本质、货币创造理论着手,将信用创造与货币创造过程联系起来,最终在统一的框架下解释了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分析了其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而研究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影子银行资金过于集中带来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3.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术界对影子银行的研究成为热点。银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对各国的金融稳定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信用创造功能不容小觑。本文通过对中美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由此对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影子银行运行及信用创造过程,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并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其在运行过程中更多地依附于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对信用创造以及货币供应量有着显著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信用创造产生冲击、不透明(不规范)业务流程以及监管缺失,从而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影子银行引入银行存款乘数模型,分析影子银行通过分流银行存款、扩大社会信用供给对于货币供给的补充与替代效应,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及2002~2013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总体上扩大了货币乘数,但因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立场不同而具有明显"非对称性";在社会总需求扩张阶段,影子银行可以有效补充银行信贷供给不足,而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影子银行信用扩张对银行信贷形成替代;影子银行顺周期变化与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之间的矛盾弱化了货币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影子银行业务,商业银行成为提供流动性的"准央行",货币创造具有逆周期的特点,货币供应统计指标失真。货币创造影子化造成现有反洗钱监管覆盖面不够广泛,难以识别客户身份和资金去向。建议增加反洗钱责任主体,出台针对影子银行业务反洗钱的规定,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加强对客户了解,掌握资金去向,加大惩罚力度,加强反洗钱培训和宣传。  相似文献   

7.
黄炎 《中国外资》2013,(22):28-28
本篇论文主要站在我国货币供应体系的角度上分析影子银行情况,在货币供应杠杆效应的理论基础上估算其潜力,并且着重分析影子银行现阶段的信贷投放制度,主要通过其理财产品的市场情况来进行分析考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影子银行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悄然崛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影子银行迅速发展,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这种金融环境推动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货币政策的改革的关键在于影子银行对信用创造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伟伟 《时代金融》2014,(9X):80-80
随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影子银行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悄然崛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影子银行迅速发展,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这种金融环境推动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货币政策的改革的关键在于影子银行对信用创造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曌  高龙 《时代金融》2013,(15):156-157,164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和宏观调控的加强,影子银行成为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对中国式影子银行进行明确的界定,从监管强化和金融创新的角度探析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必然性及其趋势,提出了应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从而提高监管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对公业务、对私业务、同业业务"三足鼎立"的局面显现。本文首先运用大量统计数据从业务规模、业务结构、资金流动三个方面对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勾勒出金融同业间资金流动的轨迹。在此基础上,结合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动的考察,研究探讨了银行同业业务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影子银行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中国的影子银行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并不具备完善的期限错配、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和由此带来的高杠杆特性,也普遍被认为不会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但其仍通过间接强化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和直接的信用创造机制威胁着金融系统的稳定。本文选取银行理财产品、银信合作产品、集合信托、商业银行委托贷款、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这六种数据较为公开透明的典型影子银行机构和产品,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比分析它们与信用创造的关联程度,得出银信合作产品的信用创造能力相比较而言最强,银行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委托贷款、金融租赁公司次之,集合信托和小额贷款公司最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算,并利用73家上市及非上市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影子业务对商业银行全样本数据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效果明显;随着银行影子业务规模的扩大,流动性创造能力下降的幅度增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影子银行促进了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削弱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综合来看,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时,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鼓励其开展影子业务,促进金融创新,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而言,应严格控制其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防范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李文在现代社会中,财政收支均是以货币形式进行的,这样单纯的财政问题便和货币问题结合起来了,财政收支本身就是货币流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各国一般都不设立独立的国库体系来办理财政收支,财政收支要通过银行系统进行。由于财政收支进入...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选取银行同业交易量、非银行同业交易量和货币供给变量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证实同业业务从银行同业渠道和非银行同业渠道对广义货币供给产生显著影响,长期内贡献力度约为10%,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非银行同业渠道。同业创造与广义货币乘数的相关性统计检验结果表明银行同业创造对广义货币乘数具有放大效应,加大了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难度。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各类型同业业务中买入返售类业务对广义货币供给产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是一种行使传统银行功能,但运作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银行的融资方式。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以证券化的方式创造流动性,这是一种广义的、内生于金融市场内部的流动性扩张,在过去几年导致整个社会可贷资金总量的快速增加。影子银行提供的流动性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较高,容易在短期内出现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紧缩的转变,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一国政策当局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所创造的流动性的管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我国1990—2014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建立MSVAR模型研究不同经济周期下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与货币供给量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且相互之间的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区制依赖性;在“经济繁荣”区制中,影子银行规模增速和货币供给量增速均较快;而在“经济萧条”区制中,影子银行规模增速和货币供给量增速均较低。  相似文献   

18.
国债发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任凤泽自1981年起,我国每年部发行大量国债,发行国债对金融的冲击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部分人士认为,大量发行国债,必然引起通货膨胀;也有人认为,大量发行国债,使资金分流,必然造成政府预算排挤企业资金需求。本文以会计借贷法则...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货币供给理论中,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达到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比较,指出我国基础货币的内生性正在增强,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可控性下降.在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也应逐步转为货币市场利率规则.  相似文献   

20.
基础货币内生性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货币供给理论中,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达到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比较,指出我国基础货币的内生性正在增强,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可控性下降。在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也应逐步转为货币市场利率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