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地区实现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互联网金融依托自身包容性、无地域性等优势,打破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本文在对十堰、三亚两个实践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作出两个实践地的对比实证分析,并提出适合现阶段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金融的理念,推动了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以服务广大低收入及贫困人口为目标,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与金融相融合也为农村普惠金融带来发展机遇。因此,本文将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从经济货币化程度、服务设施与环境、涉农贷款核心业务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并指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存在服务群体分散化和信贷抵押稀有化、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市场发展不健全等供给侧制约因素.之后从农村互联网用户数、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端服务普惠状况、商务交易类网民使用规模与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状况.最后结合两个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农村普惠金融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供给侧路径:一是拓展基本服务渠道,二是激活普惠信贷模式,三是改良征信环境.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助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经济水平落后、金融资源匮乏、信贷水平低、金融服务可得性差等一系列金融问题,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打破农村金融排斥、降低准入门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提供了有效的路径。论文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技术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并针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在我国农村地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我国当前金融系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地区实现普惠金融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互联网金融依托自身优势,打破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在对朔州农村普惠金融调研的基础上,实证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意义与相关性,并提出适合现阶段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现实现状入手,提出高风险、高成本、高门槛和低信用、低效率、低层次问题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接着分析论证了互联网金融在用户体验和大数据两个方面的优势,指出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化解"三高三低"问题,针对性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最后结合互联网+行动的推进,从电商和金融融合、线上和线下融合、政府和民间融合、扶贫和发展融合四个方面为互联网+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建设的实施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涌现为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本文在对重庆农村区域调研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的效用,剖析了以便民服务点、手持移动终端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传统金融实践内核,由此探索农村普惠金融实现的路径。总的来看,传统金融应继续深耕农村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应成为农村普惠金融生力军,二者合作互补的良性互动将助推实现农村普惠金融。  相似文献   

8.
2016年9月《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公布,明确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方向,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快速推进,创新型金融产品与服务手段日益涌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碍于政策环境、金融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各种制约,其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面临着较城市地区更加艰巨的挑战。通过分析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生态框架和运行逻辑,剖析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农村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普惠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受到各方极大关注,同时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科技在金融方面的应用愈加广泛.如何为惠普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更多的地区(特别是涉农地区)、更多的群体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是当前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技术推动数据对称及移动金融,拓宽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可以突破传统金融时空局限,将成为推进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但仍面临供给不平衡、传统心理因素、基础设施缺乏等障碍。互联网金融正通过多样的途径推进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本文将分析互联网金融助推农村普惠金融的途径与模式,提出使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提升农村地区金融运行整体效率的重要方向之一。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它的蓬勃发展为构建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在对江西省2500多家农户和1000多家农村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金融需求、金融供给、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政策四个方面总结了西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了西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供给水平和创新能力滞后、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发展普惠金融的主导力量不足,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发展适合西部农村需求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丰富完善西部农村普惠性金融组织体系,三是依托互联网金融建设西部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在西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诸多难题。移动支付的出现为破除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不均衡、成本高、缺乏可持续性提供了机遇。本文从移动支付和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移动支付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针对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从经济货币化程度、服务设施与环境、涉农贷款核心业务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并指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存在服务群体分散化和信贷抵押稀有化、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市场发展不健全等供给侧制约因素.之后从农村互联网用户数、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端服务普惠状况、商务交易类网民使用规模与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状况.最后结合两个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农村普惠金融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供给侧路径:一是拓展基本服务渠道,二是激活普惠信贷模式,三是改良征信环境.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受制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限制,农村地区基础金融设施缺乏,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金融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得到了应用和普及,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实施途径。如何有效将移动支付运用到普惠金融发展中,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建设,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的融合使用为缓解金融排斥带来了机遇,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测度了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层面上,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这一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强,东部与中部地区次之,且异质性分析的结论证实其具有普惠性特征。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研究结果仍然显著。微观层面上,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的信贷可得性,且提升效应在农村与城镇居民间没有明显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能为决策部门加快推进"互联网+"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巴中市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金融"非对称"发展是当前发展普惠金融的现实困境,而农村非银行小额贷款组织普惠特征明显,是对这一困境的"破冰"。文章分析了这类组织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从普惠性角度探索发展路径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普惠金融在促进"三农三牧"经济发展、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科左中旗地区为例,就农村牧区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新金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成为当前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整体经济管理核心制度的主体部分,从而有效的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施行发展进程。普惠金融的核心技术依据是电子互联网技术,同时通过结合传统金融形式,从根本上拓展了经济金融的服务渠道和涉及范围,更好的完成了金融服务业务的广泛普及情况,进一步改变当前社会金融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以互联网金融背景为实际探究基础,通过分析广西农村的实际案例总结归纳出农村范围内普惠金融的相应发展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黄石市积极探索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服务功能有效发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普惠金融发展政策滞后、农村地区硬件资源配置薄弱、行业发展不平衡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认为,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应着力推进金融改革,构建普惠金融顶层设计框架,提高金融市场开放度,实现县域融资领域的充分竞争,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推广互联网金融,扩大普惠金融服务渗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