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艳 《金融纵横》2022,(9):95-100
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管理工具,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梳理了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的举措,总结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从设立农村保险金融服务综合网点、关注乡村低收入群体风险保障需求和创新试点农业保险互助交流平台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保险是农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三明市是福建省最早试点开办农业保险的地区之一,中国人保财险三明市分公司(下称"三明人保")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紧密结合山区实际,积极开展水稻种植保险等一系列农业险试点,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增长。从2006年开展试点以来,三明市农业保险总体进展顺利,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提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分析研究山东省目前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意见与建议,旨在为促进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保险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相互保险组织经营农业保险具有降低道德风险、降低逆选择、赔付率较低、经营费用较低、有助于实现防灾减灾和经营目标更契合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等优势,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组织基础、面临较大风险、缺乏专业化人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农业相互保险在我国发展得非常艰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有较大发展空间,这可能会为农业相互保险的发展提供组织基础和诸多机遇。基于此,论文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快农业相互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7.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能我国“三农”产业结构升级,亟待加快构建农业收入保险制度体系,以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本文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发展我国农业收入保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农业收入保险试点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并借鉴美国、日本两国农业收入保险的制度安排和经营管理经验,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发展中国农业收入保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因为缺失保险平台支撑,使得具有高社会和经济效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举步维艰,因此,全国各地尤其是农业大省亟须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内核的保险服务。本文对我国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提出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试图为我国保险业积极拓展新产品供给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作为服务"三农"的主要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农业保险在支农惠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保险支农效率总体较高,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北、中部、西部、东部地区的效率呈现由低到高的态势.环境因素对农业保险支农效率有显著影响,剔除环境因素影响后,大多数省份和地区...  相似文献   

10.
11.
12.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发挥保险机制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保险业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之一。本文立足河北省实际情况,分析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及所产生的相关保险需求和保险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成效,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机制优势,发展农业保险业务,为其提供全面风险保障与服务。  相似文献   

13.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农村社会安全"蓄水池",乡村在整体经济结构当中扮演着"托底"的角色。为顺利实现现代化提供支撑,现阶段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其"保底"职能。本文首先以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为主线,从乡村振兴的五大任务出发,运用代数推导方法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发挥种粮激励效应、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效应、精准扶贫效应。同时,从全国层面农险发展概况出发,深入分析了目前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建议持续提升现有农险保障水平,增强融资支持能力;完善政策性农险的财政支持体系;改革现有农险创新激励体制;推动农险供给侧改革;全面强化农险监管等。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农业保险作为金融支农重要工具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四川省农业保险发展为研究案例,结合全国农业保险发展概况,点面结合深入分析了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状与问题,从乡村振兴依靠主体--老人农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风险的异质性需求角度出发,论述了农险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本文认为,现阶段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还存在顶层设计不合理、供需错配、目标定位不清导致中长期规划滞后、创新激励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从中央、省级政府以及保险公司三方出发,采取农险供给侧改革、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农险宣传,提升农户保险意识、探索互助农险合作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高新技术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有祥 《中国金融》2019,(10):47-49
201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持续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两者都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本刊特策划“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专题,分别从农业保险发展政策、地方实践及国际经验等视角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物联网作为最能契合农业保险应用场景的技术之一,逐步运用于我国农业保险经营中,在产品研发、承保验标、防灾防损、查勘定损四个环节的应用取得新进展。但物联网赋能农业保险创新发展也面临一系列跨界融合难题,主要是物联网技术发展存在瓶颈、数字化平台建设有待提升、新型风险隐患叠加、行业监管严重滞后。下一步,要以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为牵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更有力赋能农业现代化。一是加大物联网创新研发力度,破解技术瓶颈难题;二是建立农险信息共享机制,破解数字化建设难题;三是制定发展规划与应用标准,破解新型风险难题;四是完善农业保险监管体系,破解行业监管难题。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特色名片、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保障农民收益等方面,发挥着“防火墙”和“安全网”的关键作用,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民收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宏观政策对保险参与乡村旅游机制建设的力度加大、保险功能的发挥为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保险产品的不断丰富发展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面保障等方面总结了保险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中保险的风险规划体系还不够充分、乡村旅游市场不够成熟、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差,提出“保险资金+景区建设”模式为乡村旅游发展引入基础建设活水、“保险保障+产业普惠”模式为乡村旅游发展赋予农业产业活力、“保险增信+品牌建设”模式为乡村旅游发展增添田园独特味道、“保险救援+应急管理”模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安全保障系数、“保险保障+公共卫生”模式为乡村旅游发展巩固绿水青山环境、“保险融资+质量保证”模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安全放心产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婷 《上海保险》2021,(6):53-55
一、发展特色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一)县域特色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是助力地方经济不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管理实施的关键举措。《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各县域要根据不同区位特点、自然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将全省县域划分为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等。科学定位不同的发展方向,分类推进农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2021年,南京市开始施行失能人员照护保险(以下简称“失能保险”)。该制度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借助保险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现实困境提出了探索性方案,有助于增强个体福利响应,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同时在共同富裕进程中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南京市“失能保险”实际参保情况,首先,在剖析南京市“失能保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存在保障范围较窄、评估指标不健全且人为主观性较强、专业评估水平参差不齐、数据信息监管及应用能力不足等主要共性问题。其次,选取高淳、溧水区作为“失能保险”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其现状及成效。最后,提出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应从完善“失能保险”保障范围、优化“失能保险”评估体系、加强“失能保险”数字化监管及数据应用能力三方面着手优化“失能保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