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粮食连年增产,为经济社会事业稳中求进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但连续增长势头还能持续多久、供求紧平衡格局何去何从、国内粮食能否自给自足等,都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粮食安全在数量、质量、品种结构等方面面临许多挑战和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2.
观点荟萃     
<正>来源多样化能保障粮食安全中国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粮食自给自足,认为这才是最安全的。这个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因为任何一个系统的稳定性都需要多方面支撑,如果完全靠国内粮食"单脚支撑"的话,一旦国内出现大的灾害或者其他不可预知的情况,就会产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2011年国内强麦期价即使有国家政策的支撑.也难独善其身.期价全线下跌,远期合约呈贴水态势。展望明年行情.在国内粮食生产稳步增加、欧债危机短期内无望解决的背景下.强麦难现单边上涨行情。  相似文献   

4.
从2008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也就是说,现在,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堂而皇之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外资的进入,给一些国内粮食企业带来了恐慌。一些人士也在担忧,外资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后,凭借其强劲的实力,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主导国内粮食流通格局,挤压国内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控制我国粮价,从而危及国内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粮食仓储企业都已成为粮食市场竞争的主体。而随着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粮食物流企业应运而生,粮食物流成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支撑。粮食仓储企业要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必须实现转型,即向物流企业转变。  相似文献   

6.
江苏粮食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既要守住本省粮食稳产保供的底线,更要在服务支撑全国粮食供需平衡上作出积极贡献.扛起粮食安全这个重大政治责任,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处理好国际和国内、安全和效益、产区和销区以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后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粮食生产波动的短期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传导的,即由于国际市场大宗粮食品种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粮食价格有下降的趋势。在不考虑其他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粮食国内供给将会下降,但是由于中国的粮食生产特点,即粮食生产者数量多、规模小、粮食商品化程度低再加上粮食自身的特点,其用途的多样性,从粮食价格下降直接推测粮食生产下降是失之偏颇的。本文试图从粮食生产波动来源,粮食贸易与粮食生产波动的关系,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来讨论粮食生产波动。一、粮食生产波动来源…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罔粮食生产、供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科技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粮食仓储的产学研合作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十分明显,在保障粮食流通和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应对国际粮商的战略挤压,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平抑国内粮价,培育国内最大的农地运营商,北大荒集团"大基地"建设应实施"四藏"战略,重点在优化种植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强化科技支撑应用、良种繁育和示范、全产业链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技术驱动型绿色发展模式,到2022年实现500亿斤粮食综合产能,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提供最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0.
李浩  刘平  孟云岭 《齐鲁粮食》2002,(11):19-20
我国已加入WTO,国内粮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放开,必然对粮食产业布局和国内粮食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粮食仓储业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市场化进程、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优化粮食产业结构,结合淄博的实际,作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破天荒的"十一连增"。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60709.9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粮食的连续丰收,极大地改善了国内粮食供求关系,但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等支撑下,国内粮价继续呈现稳中小幅上涨走势,部分粮食品种的价格甚至在2014年再创历史新高。中华粮网统计的粮食批发价格指数在2014年9月14日达155.7,创历史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高价位运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全面掌握我市粮食供需情况,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我们对2007年度全市粮食供需平衡实施了专项调查,摸清了底数,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分析我国入世五年来粮食贸易及政策的发展和变化,重点分析粮食关税配额利用情况。本研究表明入世后我国粮食贸易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粮食进口配额量较大,但使用率相对较低,其他农产品的配额使用率较高。不同粮食品种配额使用率差异也较大。过去几年里我国粮食进口主要受国内粮食供求的影响。未来我国粮食贸易政策的发展及贸易量主要取决于国内粮食供求状况、国内政策调整及我国与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多边以及双边贸易谈判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要粮食贸易及其国际贸易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大米、大豆、玉米、小麦四种粮食贸易的历史演变,国际贸易地位的沉浮及国际贸易市场的分布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国内粮食供需状况,粮食出口对国内居民消费的影响,国内外市场价格行情比较,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对世界粮食贸易的影响等,分析了四种粮食贸易的可能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俄乌冲突导致俄乌两大“粮仓”的粮食生产和出口遭受重创,国际市场粮食供应趋紧,粮食期现货价格全面上涨,粮食恐慌波及全球。因粮食安全问题中东和非洲地区长期具有脆弱性、持续性、敏感性、诱发性和政治关联性等突出特征,导致其粮食安全在此次俄乌冲突局势下遭受严重冲击并带动恐慌情绪向全球蔓延扩散,引发区域内粮食面临断供、社会动荡加剧和政治风险上升等一系列潜在不稳定因素,外溢形成全球性的粮食恐慌,促使粮食通胀压力剧增、国际力量分化、贸易保护主义扩散、粮食外交抬头等不确定性增加,中东和非洲的粮食危机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公共事件。中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应高度重视中东和非洲粮食危机和全球性粮食恐慌,树立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国内生产供给能力,加强内循环和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筑牢粮食安全的“护城河”;加强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的监管和监测,释放坚持对外开放的积极讯息,调控国内外舆论导向,稳定国内市场和国际合作伙伴的整体预期;加强粮食贸易治理,开展粮食供应链的补链和强链工作,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为国内粮食安全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为抑制国内粮食出口,平抑国内粮价。1月21日,商务部发布《2008年粮食制粉出口配额申请条件和申报程序》公告。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贯彻新的粮食安全观,粮食支持政策体系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形成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为核心的支持政策体系,这对于增强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经济》2013,(1):30-35
一、2012年11月份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状况(一)全国粮食实现"九连增",玉米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1.粮食产量增长3.2%,玉米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2012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粮食生产投入继续增加,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粮食生产获得了好收成。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统计,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比2011年增产1836万吨,  相似文献   

19.
"入世"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影响1.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垄断粮源的格局将被打破根据《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私人企业将掌握一定比例的粮食配额,中国粮食市场向世界开放,外国大公司和多种成份的粮食企业参与竞争,生存受到威胁。预示着购销企业垄断粮源的局面已不存在。2.国外的低价粮食将冲击中国粮食市场我国的粮食收购价格,高于国际粮食市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粮食均价又高于国内粮食市场价。入世后,降低关税,增加进口粮食配额,进口粮食价格将大大低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粮食均价,沿海省市放开粮食购销后,将把过去的国内调剂为主转变为进口粮食,…  相似文献   

20.
粮食工作如何对应入世带来的挑战,是各级政府和粮食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和任务。本文就个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一、入世给粮食工作带来的挑战我国已经入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内粮食市场化改革进程必然加快,同时国内市场也必然逐步走向国际化,粮食行业在这种形势下将受到多方面、深层次的压力与挑战。(一)粮食进口加大了国内供求矛盾。根据有关准则和规定,必须降低关税税率,扩大粮食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在《农业协议》承诺中,我国对小麦、大米等10种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对成员国粮食的市场准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