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非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特别推荐养殖的优良鱼种,罗非鱼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罗非鱼非常适合大规模人工养殖。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家。由于市场因素、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使我国罗非鱼养殖产业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现象。本文通过分析罗非鱼养殖和加工现状、罗非鱼系列产品开发、罗非鱼废弃物综合利用、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培育规范的罗非鱼国内销售市场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促进我国罗非鱼产业快速发展的途径,为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3年罗非鱼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从罗非鱼苗种生产、成鱼养殖,产品加工和市场贸易四个产业主要环节概述了2013年罗非鱼产业生产现状,总结了罗非鱼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了罗非鱼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罗非鱼常年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推广生态健康高效的经营方式、提高罗非鱼产品质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和建立自主的销售渠道、大力开拓国内外新市场等建议,以保障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我国罗非鱼主产区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五个省份的罗非鱼产业发展优势,本文比较了罗非鱼主产区生产布局,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测算和分析了主产区罗非鱼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结果表明:海南省和云南省具有比较优势,广东、广西和福建具有比较劣势。提出了提高海南省罗非鱼比较优势及广东、广西、福建罗非鱼产业发展潜力,促进我国罗非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区域间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推动我国罗非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罗非鱼出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非鱼是我国水产品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之一,出口量和出口总值呈逐年增长趋势,近几年的出口增长率位居世界第一位.本文根据我国2004年到2008年上半年罗非鱼进出口产品数据,详细介绍了罗非鱼最大进口国--美国的罗非鱼市场现状,分析了我国的罗非鱼出口现状,总结了我国罗非鱼出口面临的产品单一,缺乏深加工产品、品牌产品及多元化的罗非鱼新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产业发展步伐减缓,出口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随着罗非鱼肉产品出口量的增加,广西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罗非鱼产业化,出台了罗非鱼养殖的扶持政策,各地相继建立了一些罗非鱼加工厂。在广西,奥尼罗非鱼养  相似文献   

6.
中国罗非鱼产业一直依靠国际市场来带动其发展,过分依赖于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论文选取2002—2012年中国向15个贸易伙伴国(地区)罗非鱼出口量的面板数据,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罗非鱼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为改善罗非鱼的出口现状、保障罗非鱼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需求方的各项经济因素对罗非鱼出口的影响是较大的,罗非鱼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制约了罗非鱼的出口贸易,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对促进罗非鱼出口贸易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罗非鱼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罗非鱼生产、产品加工和市场贸易三个方面概述了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罗非鱼产业的发展趋势.针对罗非鱼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扩大苗种生产规模、优化苗种繁育、适当增加成鱼养殖量、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注重国内外市场的开发等建议,以保障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渔业致富指南》2014,(4):12-12
<正>2013年的罗非鱼养殖落下帷幕了。总结2013年罗非鱼养殖的得失,有利于规划2014的罗非鱼生产经营。2013年的罗非行情和2011年的罗非鱼的行情都出人意料。2011年让人料不到的暴跌,2013年让人料不到的坚挺。2011年的高价之后是连续两年的低迷,始终是人为操控的格局。不过2013年的回暖还是让罗非鱼养殖业好好喘了口气。现在外围的罗非鱼出口的质量评级上升了,出口量和价格都涨了。外围的市场飘红还是让罗非鱼行业鼓起了信心。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罗非鱼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罗非鱼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如何推进罗非鱼产业化经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罗非鱼高产高效养殖新模式,研究开展了2000尾/亩、3600尾/亩和6000尾/亩不同密度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的养殖试验,并分析该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结果显示:罗非鱼6000尾/亩高密度混养南美白对虾获得较大的池塘经济效益,为较理想的投资养殖方式;高密度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有利于降低罗非鱼养殖病害和养殖成本,提高池塘经济效益,促进罗非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罗非鱼生长速度快,群体产量高,加工罗非鱼片出口欧美市场前景广阔由于它是热带鱼类,在北方地区无法自然越冬,影响了罗非鱼的养殖生产,所以必须进行罗非鱼的越  相似文献   

12.
<正> 雄性罗非鱼抗病能力强,更具有生长优势。体长8厘米以上的罗非鱼很易从生殖器的外形鉴别,雄鱼仅有两个孔,前为肛门,后为泄殖孔,而雌鱼有3个孔。雄鱼的背鳍及臀鳍末端狭长,而雌性的较为圆钝。增加雄性罗非鱼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实行罗非鱼种间杂交,繁育雄性率高的子代。莫桑比克罗非鱼(母本)与霍诺姆罗非鱼(父本),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黑罗非鱼与白纹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与巨鳍罗非鱼等杂交,子一代雄性率可达95%以上。如利用尼罗罗非鱼(母本)和奥利亚罗非鱼(父本)繁育奥尼鱼,俗称单性鱼苗。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和出口国.本文通过对2012年中国罗非鱼产品出口贸易情况的分析,总结出目前罗非鱼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出口产品利润低、缺乏自主出口渠道、出口国过于集中等.同时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中国罗非鱼的出口形势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未来中国罗非鱼出口量仍会呈增加的趋势,但增长的速度会逐渐放缓,国际市场需求量也会持续增加,未来罗非鱼产品价格将保持震荡趋涨的格局,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文卉 《农家之友》2014,(12):19-19
<正>给罗非鱼打预防针,"吃药"防病;给金枪鱼做"鱼医"看病,给对虾"治病"。近年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罗非鱼、对虾创新团队在鱼虾养殖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绿色药方"。口服疫苗罗非鱼防病有一套近年来,广西罗非鱼养殖面积、养殖产量居全国第3位,已成为广西出口创汇的最大宗农产品。在当前水产养殖中,罗非鱼死亡问题尤显突出,链球菌成为了罗非鱼的头号杀手,是当前水产疾病的头号"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15.
正罗非鱼种在冬季水温很低的情况下成活率很低,这是由于罗非鱼特性所决定,水温一般在10℃以下,罗非鱼就会很快死亡。在万州区内,过去有很多养鱼户,不懂得罗非鱼冬季管理知识,结果吃了不少亏,死亡率很高,经济损失严重。为了翌年罗非鱼的持续繁养,加强冬季管理工作,现就冬季池塘罗非鱼种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近期,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和省内各罗非鱼主产区一样,罗非鱼收购价急跌,跌幅空前。在罗非鱼"金三角"区域内,规格500g/尾以上的罗非鱼塘头价由二个月前的5.1元  相似文献   

17.
正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巴西罗非鱼养殖业发展潜力巨大。每年将以10%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20年养殖罗非鱼的产量可达到50万吨。全球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公司Regal Springs进入巴西,大力推动巴西罗非鱼业的发展。去年该公司与Axial集团强强联合,在巴西建立了一家大型罗非鱼养殖公司,目标是2020年罗非鱼产量达到10万吨。巴西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非  相似文献   

18.
罗非鱼是我国位居前列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作为出口导向型产业,其国际市场发展良好,但其内销市场发展却相对滞后,与其产业发展规模不相适应。本文基于罗非鱼国内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在分析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罗非鱼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罗非鱼消费意愿受到消费者所在地消费习惯、受教育程度、水产品偏好、罗非鱼认知度、以往消费情况、产品满意度以及产品的宣传推广等因素影响。如要提高我国消费者对罗非鱼消费水平,则需要实施提高其知名度并引导消费者对罗非鱼的正面认知、开发迎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以及因地制宜地促进罗非鱼消费等更为有效的营销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为止,罗非鱼作为一种新型的养殖鱼类,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人们争相购买,不仅抬高了罗非鱼的价格,使经营者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使得罗非鱼的养殖范围日渐扩大。然而水质发生改变,使人们在饲养罗非鱼过程中,显现出许多疾病与危害,严重降低了养殖者的收入情况。  相似文献   

20.
罗非鱼产业化经营组织典型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选取罗非鱼加工龙头企业、罗非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罗非鱼行业协会为案例,对不同罗非鱼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进行研究,针对不同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罗非鱼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提出在罗非鱼产业发展的形成期,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可以选取“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可以采取罗非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或养殖协会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产业发展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可以采用“罗非鱼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以促进罗非鱼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