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陷入危机的大型金融机构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问题进一步显现。通过对危机进行反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金融监管组织提出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本文介绍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标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带来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对有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改革建议进行了评述,并对加强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
金融机构风险税:最新进展和各国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机构风险税自2009年在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上被提出后,一直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中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各国对此存在很大分歧。是否征收金融机构风险税,应该由各国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决定,而不是推行全球统一标准。各国监管部门不应被金融机构风险税的问题过多分散注意力,更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地方政府部门的干预;信息的不透明,信息公开性差;有关法规不健全;对金融机构的事前监管不够,没有形成对金融机构风险的预警系统;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监管协调不配合;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中存在缺陷.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尽快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使以行政单位为基础成为以法人单位为基础的系统监管;建立多元监管机制;促进内控体系建设;建立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2010年12月和2017年12月发布了《巴塞尔Ⅲ:增强银行和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全球监管框架》和《巴塞尔Ⅲ:后危机改革的最终方案》,在资本监管中对资本工具的定义进行了调整,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风险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进行全面改革,引入银行储备资本.  相似文献   

5.
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影子银行天生具有的表外性、高杠杆性和证券化运行机理,一旦疏于监管就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法律风险。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美英欧等各大经济体纷纷出台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我国应结合自身情况,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的影子银行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6.
根据《关于对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监管职责划分的通知》,银行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审批职能以及对银行外币资产质量和风险监管职能从国家外汇管理局移交到人民银行。银监会成立后,这两项职能又自然地从人民银行转移到银监会。遗憾的是,人民银行没有很好地移交其外汇业务风险监管职能,使得银行外汇业务风险监管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上针对银行跨境风险兴起了重构跨境监管框架的热潮,成为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跨境监管的模式与困难,以及近期国际上跨境监管的趋势及局限,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有效跨境风险监管合作的具体途径,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若干改进和完善我国跨境银行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全球各国政府在逐渐摆脱衰退泥沼后,纷纷开始对其金融体系"查缺补漏",无论是严格金融机构监管,还是开始向银行征税,都在不遗余力地展开对金融业的重建进程。目前,征收全球银行税虽然由于不同阵营的分歧而搁浅,但以征收"金融危机责任税"名义确定的银行税,其风险警示意义决定了这将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和政策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SIFIs)监管的广泛关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而不倒(too-big-to-fail)的问题,其巨大的负外部性以及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成为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监管当局研究的重点问题,并成为国际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和监管  相似文献   

10.
按照G20的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主导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2014年主要在增强金融机构稳健性、解决金融机构"太大而不能倒"问题、改进影子银行监管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原则和指引文件,未来将更加重视政策制定和标准实施工作的平行推进,并在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方面提出更多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疆金融》2011,(8):78-85
<正>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的"大而不能倒"问题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降低SIFI风险对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具有关键影响。研究SIFI国际监管改革新的进展,把握国际监管改革趋势,借鉴国际改革经验,对于识别和防范我国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完善相应监管制度和规则,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影子银行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业务关联,双方收益与风险相互传递,而且间接的向市场投放信贷。影子银行系统收益与风险并存,在此轮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系统暴露出了其脆弱性与监管漏洞,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郑境辉 《福建金融》2013,(11):22-29
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其中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的重中之重。加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可以清晰地识别不同层次的商业银行,实行抓大带小的分类监管,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达到金融机构的个体稳健经营与金融体系整体稳定的监管目标。本文采用指标法评估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此基础上从增强损失吸收能力、建立监管合作安排和完善处置方案三个方面,构建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4.
闫凌横  朱闪闪  张晓换 《时代金融》2014,(3):154-155,161
近几年来,金融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获得了重大进展,从2009年的G20伦敦峰会到2011年的国际金融论坛之"全球金融监管改革与新兴市场的启示"论坛,再到2012年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金融监管改革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以上海为例,重点围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产生的风险及监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商业银行实地走访调查,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生命历程为主线的研究方法,把理财产品的监管分为产品设计、产品销售、产品管理三个阶段,对每一不同阶段进行分点剖析,并根据每一阶段的风险特点找出可行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美国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监管经验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美国银行业IT风险监管发展概述。美国的IT风险监管起步较早,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在1978年就建立了信息系统评级体系,这比有名的CAMELS评级体系还早一年,但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IT风险监管才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监管法规、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世界上对银行IT风险监管最细致、最全面的国家,其发展有两大背景。  相似文献   

16.
针对金融危机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国际金融监管治理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G20峰会成为推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平台;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成立,并承担国际金融监管的监督和协调工作;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先后于2009年4月和5月两次扩员。扩员后的BCBS在巴塞尔Ⅱ基础上,推出了一揽子监管改革方案,从资本和杠杆率监管、流动性监管以及风险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英国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以系统性与流动性风险并重为主线,推动了银行业结构性变革,成为全球首个推行加强流动性量化监管政策、提高流动性缓冲标准的国家。此文着重从英国流动性监管要求、我国流动性监管要求和两国监管差异比较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从而得出对我国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启示及对我国流动性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小苹 《浙江金融》2005,(11):10-11,6
香港金管局风险为本监管模式 风险为本的监管是基于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业务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重点和资源集中到高风险领域,检查和评价银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管理系统有效性的一种持续的监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监管当局深入反思,单一银行机构的低风险经营无法防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因此,以金融体系为监管对象的宏观审慎监管逐渐得到国际认同。在宏观审慎监管原则下,美联储职能不断扩大,为我国央行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了“前车之路”。  相似文献   

20.
王飞  郑弘 《国际金融》2012,(10):63-6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对花旗、AIG等大型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产生的损失进行大规模的救助,形成了巨大的金融和财政成本。这引起了各国监管者对应如何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以防止出现"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管"问题的关注和相关探讨。系统重要性银行也因其具有的组织和业务结构复杂、负外部性、不可替代性、道德风险等问题,成为本轮国际监管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