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香港华商势力迅速崛起,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中并向英商长期垄断香港经济的地位发起挑战。期间,数家英资大型老牌公司,包括青洲英坭、和记黄埔、九龙仓、香港电灯,以及会德丰先后被华资财团一一收购、吞并,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英资大行四折其二。号称“洋行之王”的怡和,旗下两大股肱九仓被虢夺,置地被围捕,仅余作风保守、稳健的太古尚能幸免。英资财团不可战胜的神话随风而逝,其在香港经济中长期形成的垄断地位亦因此而动摇。自此,香港经济进入一个新纪元,华商势力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新兴力量。  相似文献   

2.
香港的保险业蔡志刚,梁衡义一、香港保险业的发展及现状与西方国家相比,香港保险业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仅有150多年。1841年英资仁经洋行率先在香港设立机构,经营航运、贸易和代理保险业务。此后,英资怡和、太平、太古和旗昌等洋行相继在港开业,并代理保险业务...  相似文献   

3.
1994年12月31日,对不少香港人来说,是送旧迎新的喜庆日子,而对于有162年历史的怡和集团来说,则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当天之后,他们将正式告别香港。虽然怡和集团继续运作,但是怡和控股当天正式从股票市场除牌,标志着这家老牌英资机构,已不再对香港留恋。无论是心甘情愿,或是无可奈何,随着怡控除牌,显示英国势力在港已告一段落,未来的权力及财富转移游戏,将会出现群雄逐鹿场面。  相似文献   

4.
香港的中资企业已达1600多家,总投资累计逾200亿美元;中国资本在香港已超过美、日等国际资本,成为仅次于英资的第二大外来资本。有人士预期,随着部分英资财团地位趋降,中资企业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其原因有三。一是香港进入后过渡期后,部分英资财团加紧部署集团国际化策略,包括迁册、撤销第一上市地位、加强海外投资等,同时“中国因素”对港经济影响力日益增长,为中资发展提  相似文献   

5.
来势迅猛的亚洲金融风暴能否动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正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香港各界所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伴随着祖国内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逐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内地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必然会积极推动香港自由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循环。长时期以来,香港是国际金融机构纷涌而至的热土。外资银行在香港开设诸多分行、办事处,积极参与香港的资本市场业务。日资银行约占市场总额的1/3,欧美银行(不含英资发钞银行)约占1/4。这些…  相似文献   

6.
资讯     
《新财经》2003,(1)
资本动向香港对冲基金看中中国B股 香港怡富基金2002年12月11日推出香港首只零售对冲基金:怡富大中华绝对回报基金。该基金是香港证监会认可的首批三只零售对冲基金之一。 香港怡富公司称,该基金将投资于中国B股和香港及台湾股市;以后也可能会投资于韩国和新加坡上市的中国概念股。  相似文献   

7.
说到香港的英资经济,自然会首先想到汇丰银行。汇丰银行创办于1865年,其时香港已被西方列强确认为对华贸易基地,在港的洋行大班均感到迫切需要创办一家本地银行,于是由众英资洋行在几日内筹到500万元资本,便成立了HONGKONG SHANGHAIBANK(全名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一开始便以香港和上海为  相似文献   

8.
在未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中香港的特殊角色不会变董会峰近一时期以来,传闻有不少在香港设有据点对大陆投资的台商,把据点迁移到香港以外的第三地,如新加坡、百慕大、英属维京群岛等。批何看待这一现象?香港在未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媒介地位是否会有改变?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设外国股交易板鼓励外国企业在当地上市为了鼓励外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决定设立外国股交易板,以较宽松的条件让这些公司挂牌。新的外国股交易板设立之后,将和现有的第一级市场和自动报价市场并立,在外国股交易板挂牌的公司条件没有像在第一级市...  相似文献   

10.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到新加坡挑战香港当局委托一家跨国会计公司进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目前唯一的竞争对手是新加坡,L海在若干年后也有可能威胁香港的地位。这项耗资100万港元,由香港“地王”新鸿基地产公司赞助的研究,访问了50名香港金...  相似文献   

11.
香港新加坡竞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据香港金融管理局有关报告称,对于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言,今后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是新加坡。新加坡拥有与香港相同的优势:位于伦敦与纽约之间的适当时区,靠近经济高增长地区,且具有低税率。新加坡正在进行多项重大政策改革,特别...  相似文献   

12.
目前香港有三大资本集团,即英资、华资与中资,各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性质,地位与作用也各具特点。香港自从1840年被英国占领之后,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基本上只是转口港。  相似文献   

13.
30年前,香港爆发了一场轰动港九、震惊英伦的九龙仓收购大战,在这场空前激烈的商战中,华商和英资各施奇招,大显身手。最后,华商凭借实力和智谋战胜英资,船王包玉刚抢滩登陆入主九龙仓。九龙仓,一块地产商垂诞三尺的肥肉说起九龙仓的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19世纪70年代,当时有两个英国商人遮打和晓士在香港湾仔一带建立了码头及货仓,这是香港第一座对外承揽海运业务的公共码头和货仓。随着香港海运业的发展,码头和货仓的业务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初,世界船王包玉刚收购怡和洋行的九龙仓公司可曾在香港股市上掀起大浪,轰动了全世界。包玉刚先生从一艘旧货船起家,经过20年的潜心经营与发展,在1975年已掌握了总值愈10亿美元吨位愈千万吨的一支庞大船队,被誉为杰出的船运家。怡和洋是与香港英资四大洋行之首,具有雄厚的实力并在香港具有稳固的基础。九龙仓公司是其控制的几家大公司之一。1978年9月,包玉刚以每股36港元购下李嘉成的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怡和洋行不知其中原因,只认为包氏想做一笔多头生意罢了。包氏握有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后,继续悄悄购进,致使股价持续上涨,每股超过50元,到1979年他已持有30%的的九龙仓股份,而怡和洋是此时仅持20%的股份。1980年4月,包氏将所持九龙仓股票按每股  相似文献   

15.
包玉刚和李嘉诚窃窃私语时间:1978年9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地点:香港中区文华酒店的阁仔。桌上,没有烟,没有酒:桌旁,坐着两个衣冠楚楚、温文尔雅的中年人,他们正在细声慢语地交谈着,不知底细的人会以为他们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在回忆温馨的往事。20分钟后,他们相互握手道别悄然离去。在这20分钟里,成就了一椿轰动香港的大生意,拉开了香港英资与华资大规模交锋的序幕,这两人便是香港赫赫有名的商界巨子包玉刚和李嘉诚。  相似文献   

16.
刘武 《中国报道》2008,(5):70-71
一个贪玩、马虎的香港少年,曾经只把当打字员、司机作为梦想的青年,后来居然纵横商场三十余年,在香港两家大英资机构中当上高层管理者,更被当时的港督卫奕信委任为中央政策组成员,成为香港人非常熟悉的“打工皇帝”。他就是现任香港大学校董会成员、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董事会主席张永霖先生。据悉,张永霖的“打工秘籍”近期将在内地推出,这又引起了业界许多人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宁波经济》2009,(7):35-36
宁波与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釜山、横滨这些标杆城市相比较,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创新能力、集约化发展方式、航空地位和环境质量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成因分析 1、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的历史状况及结构分析 香港和新加坡的集装箱运输业大致开始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香港、新加坡和世界其他港口在集装箱吞吐量上并无太大的差别。然而,自80年代起,香港和新加坡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88~1998年间,香港港口……  相似文献   

19.
冯邦彦著《香港英资财团》一书,1996年7月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该书系大32开本,共506页,约35万字,内容除《前言》外,共分7章,另附“香港英资财团大事记”及珍贵插图120幅,是一本资料翔实、结构严谨、文字流畅、论点持平、可读性很强的专著。 众所周知,在香港经济成长过程中,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香港逐渐成为多国多方资本汇聚之地,英资独大的状况为多元资本结构所取代。出现了英资主导、华资壮大、外资进入、中资崛起的格局。大资本与中小资本并  相似文献   

20.
马媛媛 《新财经》2009,(7):14-14
昨天2006年3月初,双汇发展的母公司——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以10亿元的价格挂牌整体转让,JP摩根、美国国际集团、新加坡淡马锡、美国高盛等国际资本对股权展开了激烈厮杀。最终,双汇集团以20.1亿元的价格被美国高盛集团控股的香港罗特克斯公司全部收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